快好知 kuaihz

曾国藩死后左宗棠送一幅挽联;左宗棠死后李...

在清朝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3人的知名度最高,对后世的影响依然最大。

他们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

从年龄上看,曾国藩最长,左宗棠比他小1岁,李鸿章年龄最小,比左宗棠又小了11岁。

曾国藩成名最早,在他们3人中第一个成为地方督抚。可是,左宗棠也不差。几乎在曾国藩还没有训练出湘军时,他就名噪一时,得到了贺长龄、吴荣光、陶澍、林则徐等人的赏识。林则徐甚至不惜用“不凡之才”“绝世奇才”这样的词语来评论左宗棠

那时候,李鸿章还是京城一名籍籍无名的寒碜京官。

曾国藩与左宗棠,本可以成为和衷共济的良师益友。可是,他们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当然,也有人说,他们是在配合演戏,故意唱一出“将相不和”的大戏,唱给朝廷看,以消除朝廷对汉人的疑心。

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否则的话,我们就难以解释,当左宗棠真的遇到困难时,曾国藩会全力相助。

1866年,左宗棠奉命进军陕甘。当时的左宗棠,面临着重重困难,不但欠缺粮饷,手下能够投入战斗的人手也严重不足。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千方百计为左宗棠筹措粮饷,还毅然将自己最倚重的大将刘松山送给左宗棠,这几乎就是“送嫁妆”了。

后来,刘松山随左宗棠出征时,奋勇作战,屡立战功。左宗棠为此在奏折里表达了对曾国藩的感激之情:“曾国藩素称知人,晚得刘松山,尤征卓识。”“臣以此服曾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实非臣所能及。”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享年72岁。按照传统,曾国藩病逝后,与他有过交情的人都会敬送挽联。曾国藩的家属担心左宗棠在敬献挽联时,故意说几句过头的话。然而,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左宗棠当时人在陕甘,没有亲自回来,托人送来了挽联: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自视甚高,向来以“今亮”(今天的诸葛亮)自诩。曾国藩能够获得左宗棠如此高的评价,九泉之下也该瞑目了。

如果说左宗棠与曾国藩,还有一定程度的“瑜亮情结”,互相是惺惺相惜的;那么,左宗棠李鸿章,就是做了半辈子的政敌。

最初,李鸿章瞧不起左宗棠。1864年,朝廷多次下令,命李鸿章率领湘军前往天京,增援曾国荃。李鸿章打了一番小算盘后,决定不去天京,以免得罪曾国藩、曾国荃;同时调转方向,攻进左宗棠所辖的浙江。很明显,李鸿章这是瞧不起左宗棠,不把他当一回事儿。

左宗棠恼怒李鸿章的下作,奏报朝廷,控告李鸿章“越境掠功”。

从此,两人就做了几十年的冤家。

1874年,由于日本入侵台湾,朝廷发起“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坚持“海防”,为此不惜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湖南巡抚王文韶主张“塞防”。左宗棠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他针对李鸿章的那些观点,进行一番批评,指出如果真的放弃了“塞防”,只会导致敌人得寸进尺,继续向内地渗透。

“海防”与“塞防”之争,最终以左宗棠胜出而结束。1876年,左宗棠奉命远征,用1年多的时间,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

越到后来,左宗棠越瞧不起李鸿章。在对外方面,左宗棠是坚定的强硬派,他瞧不起李鸿章的妥协忍让。为此,他一度吼出“十个法国将军对中国的危害,都不如一个李鸿章”,让李鸿章斯文扫地。

我想,如果左宗棠还多活10多年,有幸看到李鸿章在中日甲午战争和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时的表现,一定会气得吐血。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病逝于福建福州,享年74岁。左宗棠病逝后,李鸿章也给他写了一幅挽联: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左宗棠李鸿章真的是“和而不同”吗?未必。

【参考资料:《清史稿》《左文襄公全集·文集》《大家精要:左宗棠》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左宗棠  左宗棠词条  死后  死后词条  挽联  挽联词条  曾国藩  曾国藩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