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松
林则徐从小就很聪明,四岁的时候开始读书认字,七岁便能吟诗作对。有一次,老师带领他们这帮学童到鼓山去游玩,老师出题要学童以“山、海”为字头作一联。学童们陆陆续续都完成了联作,其中林则徐的联最为出彩,联曰:“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说文解字曰: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山,有石而高。此联之景、之情、之理,浑然联作一体,充分体现了少年林则徐的远大抱负,志存高远,心向海天。
项忠和其子项经,其孙项锡、项钶,其曾孙项治元,玄孙项承芳五世蝉联进士,传为佳话。《花笺录》里说:祝参政萃,项参政经,同年进士也。祝访项,值其子锡戏于庭,甫四五岁。祝爱其聪秀,问能对否?曰能。遂曰:“姓居耳目口鼻下。”即应曰:“名在金银铜铁中。”祝大异,以女妻之。说的是项经的儿子项锡四五岁的时候,就能对出很不错的句子了,才思非常敏捷。
以上两则故事中的对联,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就是“嵌字”手法。其中,“山、海”二字是明嵌,“项、锡”二字是暗嵌。我不禁有个疑问,古时候的小孩子就这么聪明?
福州人李家瑞《停云阁诗话》中说:“予年六岁,入塾读书即学作对偶,自一字至七字止。后更作五、七言偶句,拈限数字嵌入中间,上下字不得相黏,谓之五、七碎。”说的是道光年间,当时作七碎,塾师时常限定两个字,如果要求分嵌在上下联之第一字位置,称“七一”,就是通常说的诗钟“一唱”,也称“凤顶格”。
这样看来,学童们从小有这么严格的训练,熟能生巧,作个嵌字联,就不足为奇了。
晚唐诗人许浑与杜甫齐名,有诗中颔联:“东堂旧屈移山志;南国新留煮海功。”凫胫格嵌“山海”二字,“移山”与“煮海”,对仗十分工整。由于“山、海”二字属于小类工对,嵌入联中,自然会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许浑的诗现存六百余首,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属对精切。元代方回编选《瀛奎律髓》中说:“浑句联多重用,其诗似才得一句便拿捉一句为联者,所以无自然真味。”说许浑的律诗中注重颔联和颈联句,工有余而味不足。
《增广贤文》中有收录韩愈之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乃治学名言,鼓励学子们要不怕苦,要多读书,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获得成功。联中以“燕颔格”嵌“山海”二字,此联于情于理胜许浑之句一筹。
成年后的林则徐曾作过“陈、人”一唱:“陈迹浑如牛转磨,人情几见雀衔环。”感慨人情之浇薄。联中“陈人”二字皆平,作“凤顶格”没有问题,亦可作“鸢肩格”。其余蜂腰、鹤膝、凫胫、雁足格则不可。
成年后的项锡,联句少见。明史《列传第六十六项忠》记载:“忠倜傥多大略,练戎务,强直不阿,敏于政事,子经,经子锡,锡子治元,皆举进士。经,江西参政。锡,南京光禄寺卿。”说项锡做官至南京光禄寺卿,是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官员。
嵌字联中以嵌名联居多,或人名,或地名,或商铺名等等。据《太平广记陆士龙》载,晋陆士龙、荀鸣鹤,二人互不相识。介绍自己的时候,陆说:“云间陆士龙。”荀说:“日下荀鸣鹤。”这个嵌名对偶句,大概是最早出现的嵌名联了。至于对联是否起源于晋代,不得而知,至少这个对偶句符合对联的标准。
嵌字是一种修辞手法,春觉斋主人林纾《畏庐论文》说:“盖古文中原有此种拼字之法,即韩柳亦然。”这其中所说“拼字”就是说“嵌字”。近代人胡才甫《诗体释例》说:“嵌字体不知始于何时,宋以来题楹联语辄用之,以见贴切用工之巧。 ”是说宋朝以来,“嵌字”体在楹联中经常用到。
另有副对联也用的是“暗嵌”手法。聊斋故事《三朝元老》记载,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恻之云:“首句隐亡八,次句无耻也。”
这副联还有一个故事版本,说光绪年间书生王长益,家贫如洗,科举几番落第,于是在京师大学堂报了名,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不曾想,却惹来其他学子们的讥讽。那群学子送了王长益这一副对联,意思是说他有违道德,骂他无耻王八。读书人名节观念甚重,再加上王长益心胸不够开阔,一时气愤之下,悬梁自尽了。
看来,此联“暗嵌”之字,未免有些尖刻。联家实不应乐此之道,存宽大之心者,不可为尖酸刻薄之语。
章太炎不喜欢康有为,就以集句联讽刺他:“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上联出自《礼记·中庸》:“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下联出自《论语·宪问》:“老而不死是为贼。”此联亦尖刻。
嵌字联在挽联中不常见,偶而经典之作。
谭嗣同,字复生,因“戊戌变法”慷慨就义。康有为撰联痛挽曰:“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康有为先生讳嗣同名而称其字,又自谦而直呼己名,嵌于联中以寄哀思。又:“死得其所光第真光第也;生沦异域有为安有为哉 。 ”乃康有为挽刘光第联。刘光第,字裴邨。这副挽联是嵌了名的。
秋瑾于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有这样一副挽联:“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联语将“秋”、“瑾”二字巧妙嵌入,慨秋气之悲壮,思烈士之哀恸,上下贯通,一气呵成。
端木蕻良挽老舍嵌字联:“此志得舒;为民舍予。”又挽许地山联:“未许落花生大地;不叫灵雨洒空山。” 联嵌许之名许地山、字落花生、作品《空山灵雨》。
张奚若先生挽齐白石联:“白阳青藤开新径; 老缶大匠有遗风 。 ”则是“凤顶格”嵌字“白老”尊称。联中白阳指陈道复,陈道复号“白阳山人”。青藤指徐渭,徐渭号“青藤道士”。老缶是指“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吴昌硕,吴昌硕的艺术风格对齐白石有很大影响。此联句按现在的联律通则标准来看,平仄交替差些。张奚若先生被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称为是自己“最老的朋友”。
文坛名宿陈定公先生曾巧妙地将古龙和梅宝珠夫妇的名字嵌入联中:“古匣龙吟秋说剑,宝帘珠卷晓凝妆。”又:“宝靥珠铛春试镜,古韬龙剑夜论文。”
金岳霖先生也给一对夫妇写了副嵌字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这副联是嵌的姓氏字,颇有弦外之音,他为了林徽因终身未娶。被金岳霖称为“梁上君子”的梁思成曾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说了吗?”此三人成为了终身好友,彼此守望,心有灵犀。
蔡锷将军赠小凤仙联:“此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所用“蜂腰格”嵌“凤仙”二字成联。将军还有副对联给小凤仙:“自古佳人多颖悟;从来侠女出风尘。”小凤仙是当时名动公卿的侠妓,她与蔡锷将军的爱情故事,曾被拍成一部名叫《知音》的电影。
蔡锷将军病逝后,小凤仙曾送将军一副挽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没有嵌蔡将军的名,将其比作周瑜和李靖,周瑜逸志不群,英年早逝。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实际上这副挽联是当时的著名文人方尔谦代小凤仙所作的。
在对联中嵌特殊的字,所谓意中所蕴,弦外之音。那么,嵌字有避讳吗?古时候是有的。有个故事讲苏东坡以翰林出使大辽,曾对辽相耶律重元之句:“三才天地人。”坡公以“四德元亨利”对之。重元问:“为何少一字?”坡公说: “两朝皇帝圣讳,安敢犯之。”虽然说坡公这是巧辩,但宋仁宗御名帧,辽典宗名宗真,贞字与“帧、真”二字音同,避讳之字,连同音字都不行。转念再一想,这不是“暗嵌”吗?
现代人的名字只有名而没有字了,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尊重,以供朋友之间称呼。所以,现代人的名字,应该大概率等同古代人的字。回到挽联嵌字这个问题上,凭吊死者,慰问生者,挽联内容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不应该纠结联中嵌字与否。何况,古人不光是在挽联中不嵌名,书信来往中,也是不直呼其名的。
晚清人氏梦花馆主江荫香热衷于嵌字联,挥毫缀锦,摇笔散珠,其著《楹联观海》中,纪年类嵌字联二百四十副。例:甲兵祸息万民乐;子弟欢联一室春。又:戊日稷神丁共祭;戌年苏子夜同游。其著《应用新楹联》中,五言春联和八言楹联冠首,以商号嵌字成联三千四百多副。
诗钟有分咏和嵌字二体,各有所长。传世的诗钟集,全为嵌字联的,有《樊园战诗》、《絜园诗钟》之作。
在诗钟的嵌字格中,特别提一下“汤网格”。汤网格的名称来源于一个典故。商朝国君成汤令设网捕猎者撤除三面而仅留一面,以示仁慈,只“取其犯命者”。这就是“汤网”的来历。汤网格,就是将所嵌三字分嵌于联首、联尾之任意三个角。南张村有一块唐永徽年间的村志碑石记载了“汤网”故事:“天有好生之德,人当效之,网开一面,不绝珍禽异兽。南张一面,放南山之鹿,北张一面,放沣滨之麋。”此寓意在采取宽大态度,给予一条出路。
诗钟的嵌字格,内容太多,此文不作深入讨论,就此打住。
总之,“嵌字联”是一股涓涓细流,激清响于山谷,泛联花而绽放,终将汇作滔滔江水,奔流到海。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阔的是一个人的胸怀。今之联界联家,对“嵌字”联这一机巧形式,当敞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胸怀。
最后引用一联结束本文:“学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强,古人云:功可相长也;海祭于后河祭先,或源或委,君子曰:本其当务之。”这是清末台湾著名学者陈维英先生为“学海书院”撰写一副嵌名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