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出 处
1.《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啼笑因缘续集》十回:“不,哀兵必胜!不要乐,要哀,何小姐能弹《易水吟》的谱子吗?”
3.宗喜景《故地》:看着满城的残阳,老人感叹道:“这真是多难兴邦,哀兵必胜啊!”
4.宗璞《南渡记》:“我们让人欺负够了,全国百姓谁不愿打!岂不哀兵必胜啊!”
哀兵必胜,在我国的历史中有很多的,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算是我们熟知的越王勾践的故事。
在公元前四九六年,当时越王勾践的刚刚即位不久,但已经出兵打败了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反攻越国,并且直捣黄龙攻破越国都城,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吴王夫差把勾践押解回吴国,并入吴国为臣,数年后吴国赦免勾践之后,越王勾践得以回国。
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践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他身着粗布,顿顿粝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勾践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早日灭吴雪耻。
越王勾践经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使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夫差对此却毫不警惕。公元前四八二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和鲁国与晋国结成联盟,称霸中原保全周室。夫差带领精锐的部队倾巢而出,姑苏城内只留下太子和老弱之兵留守。
勾践得知消息后,秘密在吴越边境集结了三万精兵,准备乘吴军精锐尽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进吴国国都。
双方战力悬殊较大,所以越国大败吴国军队,并且杀掉了吴太子。两个月后夫差率大军回到吴国,姑苏城这个时候已空无一人,夫差只好向越国请和。公元前四七三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