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诞生以来,我们秉持着传宗接代的思想,在延续人类的文明,可是随着人类逐渐进化,把传宗接代看做了任务,人类更享受的是这个过程。于是“爱情”就产生了。
人类其实有些自私,因为从猿人开始,发生性行为,只是为了保证血脉的延续,很少会参杂情感,对于雄性而言,雌性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生儿育女。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这种粗暴的行为被冠以了“爱情”的称号,于是人类为自己正了名。
那如果一定要去深究,那么男女之间,是应该先有情还是应该先有性?
这个问题,似乎很多人会认为,答案是明显的,因为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内心表达,没有情感就产生的性行为,完全是一种行业,而并非真实的情感诉求,所以应该是先有情。事实真是这样吗?
在男女交往的过程中,爱情其实是一个需要慢慢了解,彼此吸引的过程,百度对于”爱情“给出的解释是:
“吸引力是产生爱情的根本因素,并受距离、相似性、跨文化差异等已知因素左右。”
从这个解释,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情”很难产生,当然凡事无绝对,一见钟情也并非空穴来风,但毕竟是个例,所以感情需要长期的相处,在慢慢的磨合中才会产生爱情。不过从现实角度来讲,在面对各种经济以及生活压力的情况下,想要和一个陌生人产生感情,着实不易。
每天要面对来自工作的压力,来自父母的压力,来自房贷、车贷、信用贷的经济压力,想要去寻求一份爱情,谈何容易,于是人们选择了另一种相反的相处方式,即先产生性在产生情。事实证明,这种相处方式成功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
以前的一位女同事,一直都是处于单身状态,不过有一个老家的男孩儿在追求她,虽然两个人隔着两千公里的距离,但是这并不影响男生追求这个女孩儿,不过那女孩儿似乎比较强势,对男孩儿始终处于一种不同意不拒绝的状态。
本以为这个男孩儿基本没戏,但谁也没想到,女孩儿过年回了一趟家,就和男孩儿发生了关系,这让我们办公室的同事大跌眼镜,简直不敢相信。随着两人的婚期确定,事实摆在了面前。事后我们还问女孩儿,为什么就选择他了呢?女孩儿想都没想:
该发生的都发生了,不选择他选择谁!
是啊,该发生的都发生了,就只能选择他了,这看似是一个无奈的回答,但往往长期相处下来,就会发现另一个值得讨论的真相:“日久生情”的感情靠谱吗?
日久生情。以前对这个词的好感度还是很高的,直到有人把他们给加上了双引号,发现,这个词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日久生情”这个“情”显然是指的爱情,而在一篇报道中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
“美国心理学教授斯滕伯格首先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的组成是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主要是通过做爱,获得情绪上的分享,亲密强调的一种相互喜欢的体验,承诺则是期许的心理延续,一种认知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重复激情过程可以让人产生结合的渴望,你会更渴望和对方肢体结合。过程是,你的主动意识减弱,渐渐的对身体失去控制,这个时候细微的动作可能导致你紊乱,你的行为彻底服从了体验。”
由此可见,“日久生情”还是十分有道理的,那这种前提下带来的爱情到底靠谱不靠谱呢?
根据某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认为,这种感情的存在是有道理的。
案例:
小赵(男)和小王(女)是公司的同事,本来公司人就很少,再加上大家都有了对象或者成了家,于是单身的人就显得格外的不同,有时候大家开玩笑也会有意无意的撮合两人,但实际上,小赵看不上小王,原因很简单,小王有点丑。
不过好虎架不住群狼,大家总是会有意无意的提起,终于,在一次公司聚会之后,大家各回各家,小赵被安排送小王回家。不知道是不是荷尔蒙在作怪,总之,那一晚两人就在一起了。
虽然发生了关系,但是小赵始终都是一副冷漠的状态,想分手碍于不想被贴上“渣男”的标签,在一起,自己又确实有点看不上小王,就这样不断地纠结着。
不过既然没分手,该相处还得相处,虽然俩人从来没出去逛过街,也没有一起看过电影,更没有出去旅游,但是长期的相处,再加上荷尔蒙的催发,多次的肢体互动,两人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在长达近一年的相处之后,两人决定同居,于是真正的感情才呈现出来。
总结:
恋人之间从陌生到熟悉,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如果这个过程可以缩短,那么一定是性起到了作用,当然,日久生情也并非没有前提条件,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日久生情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增加曝光次数给人带来的刺激感。但频率过高,反而容易形成负面反馈,所谓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
想要让一段感情长久的保持新鲜有活力,还需要两个人更多的相处与磨合,否则单纯建立在“性”上的感情,早晚有被第三者替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