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寂寞在唱歌》收服許多歌迷的已故歌手阿桑,2009年因乳癌末期逝世,當時震驚歌壇也讓眾多粉絲不捨,如此迷人的嗓音就這樣消逝,除了感到惋惜,也喚起社會大眾對乳癌的重視。
衛福部2019年公布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依舊位居榜首,其中女性乳癌更位居癌症前四位,是不容忽視的疾病之一。
乳癌發病時,並不像無聲無息的肝臟疾病,乳癌的早期徵兆在乳房是有跡可循的,如果能早期發現,存活率更高達九成以上!
乳房的構造
乳房是由乳腺管、乳小葉、脂肪結締組織所組成,乳房約分為6-9大葉,再由許多小葉所構成,其末端有許多乳腺囊,由導管相互連接,主要作用是分泌乳汁。
由乳房而來的淋巴管大部分會流至腋下淋巴結,而癌細胞則可能經由這個管道擴散至淋巴結。
乳房構造
乳癌是什麼
所謂癌症,大多是由惡性腫瘤所引起,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惡性瘤。癌細胞是由正常細胞變異而來,如細胞出現病變時,就可能演變為癌細胞,進而出現過度繁殖的現象。當癌細胞積聚在某個組織或器官,如乳腺管或乳小葉,就會形成腫瘤。
常見乳癌類別:乳腺管癌、乳小葉癌。
常見乳癌類別
腫瘤就像是叛逆的小子,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失去控制,進而侵犯或破壞其他鄰近組織與器官,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他器官。
這個叛逆的小子不只會欺負同儕,更可能經由其他管道搞破壞,影響其他區域的優良細胞。也就是說,腫瘤是由近而遠的侵犯其他區域,亦可能引發乳房疼痛。
乳癌的病程
你也許會好奇,癌細胞究竟是如何擴散與變化的呢?
以乳腺管為例,乳房內的細胞管壁原都是正常無異的,也會有正常的組織增生;當增生的正常細胞發生變異或失去控制時,就容易衍生為原位癌細胞(癌細胞仍在乳腺管基底層內,並未侵入周圍的乳腺組織);一旦癌細胞失控並開始擴散,可能突出管壁,甚至經由血液及淋巴液轉移到其他器官。
乳癌病程
乳房疼痛的原因
乳房疼痛常發生於月經前一週左右,引發單側或雙側的乳房脹痛,甚至延伸到腋窩或上臂。但是,乳房疼痛並非診斷乳癌的依據,也並非絕對相關,約有八成的疼痛跟乳癌是沒有關係的。
乳房疼痛的類型主要有下列三種:
週期性乳房疼痛
常發生於月經來的3-5天內,可能引發單側或雙側的乳房疼痛,腋窩或上臂可能也有痛覺。
主因是月經週期中,卵巢分泌雌激素影響乳房所致,直到月經來潮後,女性荷爾蒙消退、乳房組織恢復正常,疼痛自然也會消退,並不需服用止痛藥。
非週期性乳房疼痛
平均好發年齡為中年婦女,原因可能包括:不合適的胸罩、良性大腫塊、服用雌激素、乳腺發炎(合併紅腫熱痛)、運動時拉傷或性行為過度激烈等等。
其他如心肌梗塞、心絞痛、二尖瓣脫垂等心臟問題,亦可能誤以為是乳房疼痛。
非生理期引起的乳房疼痛
除週期與非週期性的疼痛外,可能還有其他引起乳房疼痛的情況,如單邊乳房的肋軟骨發炎、乳房切片後的疼痛或肌肉神經抽痛等等。
若經期結束後,或非其他外力因素引起的乳房疼痛,有任何疑慮應立即就醫,才能做最準確的判斷。
乳癌的常見症狀
乳房出現腫塊是乳癌的重要徵兆,如出現不痛的腫塊、乳房局部變硬。除此之外,還可能有下列幾種症狀:
.出現偏硬的腫塊、形狀不規則
.腫塊固定在皮膚或胸壁上,且邊緣不清楚
.皮膚出現凹陷、橘子皮變化
.嚴重可能出現紅腫潰爛
.乳頭凹陷且有不正常分泌物
.靜脈血管擴張及突起
.腋下淋巴結腫大
乳癌的高危險群
哪些族群發生乳癌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必須特別留意呢?
.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的細胞增生
.未曾生育或三十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
.初經較早(11歲前)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
.飲食喜愛高脂肪食物、酗酒者
.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
除上述高危險群之外,還有一個危險因子須特別介紹,那就是「乳癌基因」。
乳癌基因是什麼
乳癌的形成與某些特殊基因的突變有關,如 BRCA1 與 BRCA2 基因,根據研究,約有5-10%的乳癌來自遺傳。有乳癌基因者,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比一般婦女提早約10年。
此外,乳癌基因突變的發生率更高達30-50%不等,罹患乳癌的機率相當高,因此,乳癌基因 BRCA1 與 BRCA2 的檢驗亦有其必要性。
乳癌基因會遺傳嗎?答案是肯定的。一旦乳癌基因發生突變,其後代約有50%的機率帶有此突變基因,不僅乳癌罹患率增加(男性也會),這些家族成員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機率也會相對提高。
若有以下情況,已屬高危險群,強烈建議必須接受 BRCA1 與 BRCA2 基因篩檢:
.家族成員先後罹患乳癌或卵巢癌
.家族中以二人或二人以上在五十歲前罹患乳癌
.家族中有男性罹患乳癌
乳癌好發位置
你也許會好奇,這些乳房腫塊常出現在哪些位置,必須特別留意或防範?藉由以下簡單的分布圖,讓大家能初步了解。
乳癌常見位置
乳癌的嚴重度分期
乳癌一般可分為乳小葉癌及乳腺管癌,分期的目的除了瞭解癌細胞的侵犯程度外,也是評估治療方式與預測發展狀況的依據之一。下面依腫瘤大小、淋巴結的轉移程度分為四期:
第零期:屬於原位癌,意指在乳腺管或乳小葉末端的正常細胞轉變為癌細胞,範圍侷限在乳腺管內,可說是最早期的徵兆。
第一期:乳房腫塊小於2公分,且無腋下淋巴結轉移。
第二期:乳房腫塊介於2-5公分,淋巴結可能未轉移或少部分轉移。
第三期:乳房腫塊大於5公分,皮膚出現明顯的變化,如紅腫、潰爛、橘皮樣,且大部分的淋巴結已轉移。
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到遠處器官,如肝、肺、骨骼。
還是提醒大家,乳癌若能即早發現,越有機會做乳房保留手術,更能有效控制癌細胞擴散,提高存活率。
乳癌存活率
如下表所示,若及早發現病灶,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
乳癌期別存活率
第零期97.7%
第一期95.7%
第二期89.1%
第三期72.3%
第四期25.7%
應該不難發現,越晚期的乳癌,存活率可會大大降低,接下來就帶大家了解乳癌自我檢查方式,打擊癌細胞要趁早!
乳癌自我檢查
早期發現異狀,不僅能提高存活率,治療效果也較佳。所以平時應定期自我檢查,就能及早察覺乳癌徵兆。
以下為大家介紹自我檢查方式與步驟:
檢查前,必須將五指併攏以指腹按壓,範圍以胸骨為中線,按壓鎖骨下緣、腋下及肋骨下緣邊界。
第一步,雙手垂直放鬆,觀察乳房形狀是否突然改變、有無異常腫塊、皮膚凹陷或紅腫。
乳癌自我檢查步驟一
第二步,抬起右上臂,左手按壓右側乳房,以乳頭為中心順時鐘檢查,由內而外摸索三至四圈;左側乳房則換右手按壓,方式亦同。
乳癌自我檢查步驟二
第三步,採平躺的姿勢,右肩下放一靠枕,右手彎曲置於頭後,以步驟二方式檢則右側乳房,左側乳房亦同。
乳癌自我檢查步驟三
第四步,除了乳房,也須檢查腋下淋巴是否腫大。最後以兩指擠壓雙側乳頭,檢查有無異常分泌物。
乳癌自我檢查步驟四
乳癌防治的一大關鍵,除了定期就醫篩檢外,平時也應定期做好自我檢查。
乳房腫塊是什麼?
在自我檢查過程中,摸到腫塊時總讓人心生恐懼,害怕是不是得了癌症。其實你大可不必驚慌,因為有百分之九十的腫塊是屬於良性的,這種良性腫塊主要分為三種:
乳房纖維腺瘤
是15-35歲的女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臨床方面常見一側或兩側乳房內發現大小不一的腫塊,觸診時表面較圓滑、邊緣明顯,且可移動。
目前研究雖排除纖維腺瘤演變為乳癌的可能,但纖維腺瘤若頻繁出現,或有家族病史的婦女,發生乳癌的危險率較高。
乳房纖維囊腫
好發於30-50歲的婦女,近更年期較為常見,此類型的腫瘤大多出現在單側,唯有少數20%為兩側性。纖維囊腫常於更年期後消失,轉變為乳癌的機率也較低。但是,若切片檢查有上皮增生的情況,發生乳癌的危險率將可能提高2-5倍,
常見症狀為婦女月經來潮前,因囊腫脹大而引起的乳房疼痛,少數病人的乳頭可能有分泌物。觸診時可摸到硬塊且觸痛,但腫塊邊界不明顯。可以止痛藥治療,或選擇較合適的胸罩以減輕不適感。
乳房囊腫
好發於更年期的女性,少見於35歲以下,與身體其他部位的囊腫一樣,是屬於良性的,外表雖然成堅硬狀,但內容卻充滿液體。
雖然上述三者皆屬良性腫瘤,但仍需要進一步就醫診斷與定期追蹤,尤其是乳癌的高危險群。若是腫塊越來越大或數量增多,亦可能惡化為癌症,早期治療才能把傷害降到最低。
乳癌診斷
評估乳癌會先有三個詢問項目,首先必須陳述乳房不適的徵兆,初步讓醫師了解情況;再者,須回答個人相關病史,因曾患有乳癌者,復發率會比一般人高;還有,家族病史也是十分重要的評估之一,若一等或二等親屬曾罹患乳癌者,將可能提高患病風險。
乳房視診與觸診
絕大多數的乳房腫塊是藉由視診與觸診發現的,而自我檢查的方法也非常簡單,一般婦女可在月經過後5-10天進行乳房自我檢查,若發現異狀應立即就醫檢查。
乳房X光攝影檢查
X光檢查是目前醫學證實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其原理為使用低劑量X光透視乳房組織的影像檢查,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更可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
超音波檢查
當乳房出現異常腫塊時,就會採用超音波的檢查方式,可藉由超音波的指引,以細針抽取腫塊細胞做病理檢驗。
乳房切片檢查
利用穿刺或手術的方法,取出腫塊切取樣本進一步檢驗。此方法能較為準確的診斷乳癌。
乳癌治療
主要依腫瘤大小、位置、檢驗結果、淋巴結有無轉移及X光的影像等,加上年齡、健康狀況,由醫師做專業的評估,再決定治療方式。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治療方式,以及簡易的治療原理。
手術治療
乳癌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可選擇的方式較多元,可與醫師討論後評估適合的手術方式。常見的手術方式有以下三種:
改良式乳房根除術
將乳房整體及腋下淋巴結切除,保留胸大肌,適用於腫瘤靠近乳暈,且無轉移至其他器官者。
乳房保留手術
適用於體積小、腫瘤距離乳暈兩公分以上,且未有遠端轉移之病人。
手術方式會將乳房的腫瘤及周圍兩公分的組織切除,對於腋下淋巴結無病變者,可採用此保守療法,一般須配合化療及放射線治療。
單純性全乳房切除手術
適用於乳癌腺管原位癌之病患,此手術方法不包括含腋下淋巴結的切除。
化學治療
合併多種化學藥物,對乳癌細胞的控制效果佳,能有效降低局部復發機會、延長存活時間。
術前化療
對於腫瘤大於五公分而無法進行手術的病患,或是針對發炎性病灶先施與化學治療,其目的是減少發炎面積及腫瘤大小,以利手術。
放射線治療
其原理是藉由高能量光波破壞或停止癌細胞生長,適用於腫瘤過大、擔心術後有癌細胞殘留進而擴散者;或用於乳房保留手術,增加局部控制。
一般在術後會接受總長5-6週、每週5次的放射線療程,每次大約15到30分鐘,可減少再次復發的機會。
荷爾蒙治療
利用賀爾蒙藥物能抑制乳癌細胞生長,此方法適用於荷爾蒙接受體呈陽性者,常見的方式如切除卵巢、口服荷爾蒙藥物,口服藥物以 tamoxifen 最為常見。
乳癌治療階段過程
預防乳癌的飲食
多吃海藻類
海帶、海藻富含葉綠素,具有抗癌作用,其中所含的維生素C與類胡蘿蔔素可對抗自由基。
控制脂肪攝取
高脂飲食可能增加乳癌的發生率,一般民眾應做好飲食控制,尤其是動物性脂肪。腸道細菌會將高脂食物產生的化學物質轉變為動情激素,這些動情激素則可能有致癌的風險,它會儲存於乳房的脂肪組織,提高乳房細胞病變的機率。
高脂食物如:肥肉、五花肉、香腸、火腿、奶油、油炸食物等。
補充纖維素
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有蔬菜、水果、全穀類,多吃高纖食物能降低乳癌的發生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纖維能阻止代謝易致癌的動情激素,也能降低血中動情激素濃度,若血中動情激素濃度高,就容易罹患乳癌。
多吃十字花科蔬菜
如高麗菜、甘藍菜、花椰菜、白菜等,利用簡單的川燙、蒸煮,能保留抗癌的營養素。十字花科蔬菜含硫化合物,能減少體內的動情激素來避免誘發乳癌,並具有抑制乳癌細胞產生的功能。
攝取 Omega-3 脂肪酸
在飲食中並不是要完全避免脂肪,而是攝取「好的脂肪」。如深海魚類:鮪魚、鮭魚、沙丁魚、鱈魚等,這些魚肉富含 Omega-3 脂肪酸。因前列腺素會引起發炎反應,而 Omega-3 則具有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
乳癌的防治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為避免疾病的發生,平常就應該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生活保健,才能健康又樂活。下列是預防乳癌的生活準則:
乳癌定期檢查
20-40歲婦女,應每年接受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若有必要,須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
40-45歲婦女,每兩年應做一次X光攝影及超音波檢查,可逐年交替。
另外,國民健康局提供45歲以上婦女每兩年一次的免費攝影檢查,及早發現病灶,才能降低乳癌對生命的威脅。
飲食控制
避免高脂、紅肉,多吃高纖食物、蔬果。
規律運動
養成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可用衛福部「333原則」運動原則為基準,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每次運動後的心跳速率能達到每分鐘130次。
正確觀念
避免太晚生育,一般認為,未生育或第一胎年齡在三十歲以後者,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另一方面,也有研究顯示,哺餵母乳有助於減少乳癌機率。
心理健康
適時調整生活步調,避免過度的工作壓力,平時應安排較為放鬆的休閒活動。
若不幸罹患乳癌怎麼辦?
首先,須遵從醫師的診斷,評估治療與手術方式,才能為癌細胞帶來的損害設下停損點。在術前術後,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才能幫助乳癌病患順利度過難關。
患者的心理調適
疾病的發生與確診往往是突然的,不僅僅是家屬、朋友,病患本身亦可能感到震驚,進而出現負面情緒與反應。
然而,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親友的支持與陪伴能幫助病患穩定情緒,亦可尋求醫師、護理人員說明治療過程,能減低患者的不安定感。
亦可尋求相關組織團體的協助,提供病患所需之資訊及情緒支持,如病友的經驗分享、志工人員的鼓勵,使患者更能勇於面對。
乳癌患者的營養問題
食慾不振是癌症治療患者常見的問題,治療的過程中可能伴隨噁心、嘔吐、體重減輕等副作用,此時醫生可能會以藥物幫助緩解。
因此,患者的營養補給是非常重要的,進食情況良好才能有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促進體力及組織恢復。
若有飲食補給問題,可隨時諮詢醫師、護士、營養師,能給予病患較合適的建議。
術後復健
復健對乳癌治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幫助術後婦女快速回歸正常生活。
通常在開刀後即開始復健,在床上能做一些較為緩和的運動,主要目的是:維持肩關節與手臂的正常活動、預防胸肌萎縮或胸部塌陷、促進手臂淋巴回流以減輕腫脹麻痹。
因個別患者的手術情況不同,適合的復健運動應遵從醫師指示。
術後追蹤
乳房的術後追蹤可觀察是否有復發的情況,檢查項目如胸部、上臂、頭部、完整身體檢查與乳房X光攝影等,視情況增加其他項目。接受化療或荷爾蒙治療的患者須進一步檢驗,以及每年接受骨盆檢查。
回歸正常生活後,若出現疼痛、沒有食慾、體重減輕、月經週期改變、不正常陰道出血或視力模糊等,都應立即回診。另外,若有暈眩、咳嗽、呼吸困難、頭痛、全身疲倦等症狀,亦可能是癌症復發的訊號,也應回診切勿輕忽。
乳癌並不是絕症,做好心理調適,親友與家人應給予陪伴及信心,在醫師的專業治療下就能與疾病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