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85年 1月
(乙酉 清光绪十一年 1月)
9日(十一月二十四日甲子),朝日签订《京城条约》:朝鲜对日谢罪、赔偿、惩凶。
13日(十一月二十八日戊辰),岑毓英军包围宣光。26日,清军猛攻宣光,法军困守城内。
14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己巳),甘肃天水南发生6级地震。
公元1885年 2月
(乙酉 清光绪十一年 2月)
谅山陷 14日(十二月三十日庚子),法军陷谅山。先是,侵越法军得到增援,3日大举进攻东线清军。潘鼎新接受李鸿章“败固不佳,胜亦从此多事”指示,节节败退,谷松、观音桥、车里相继失守。13日,谅山守将苏元春焚城退回边境。14日,法军占谅山。苏元春(约1845-1907),字子熙,广西永安(今蒙山)人。曾任总兵。1884年6月署广西提督,8月率军驻守越南谷松一带,多次击退法军。
镇南关陷 23日(正月九日己酉),法军尾追潘军,陷文渊州,提督杨玉科阵亡,同日,占镇南关(今友谊关)。广西震动,南宁戒严。
26日(正月十二日壬子),法茹费理内阁宣布大米为战时违禁品,旨在劫夺从上海一带运载大米去天津的船只,迫使清廷投降。
28日(正月十四日甲寅),赫德经清廷同意,向茹费理提出议和草约三款:清廷批准《李福天津简明条约》,法国别无所求;双方停战,法方立即解除对台湾的封锁;法国派公使到天津或北京议定详细条约,并规定撤兵日期。同时,清廷正式授权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英人金登干在巴黎与法代表谈判,并签订初步条约。
公元1885年 3月
(乙酉 清光绪十一年 3月)
1-3日(正月十五日乙卯——十七日丁巳),孤拔率法舰攻浙江镇海海口。提督欧阳利见据守招宝山炮台,击伤孤拔坐船,击沉另一法船。孤拔是役受伤,6月11日死在澎湖岛。
镇南关大捷 24日(二月八日戊寅),冯子材等力战,大破法军于镇南关(今友谊关)关前隘。先是张之洞督粤后,于是年2月起用退伍老将冯子材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率粤军援桂,驻镇南关附近。冯子材(1818-1903),字南干,号萃亭。广东钦州(今广西钦州)人。早年在张国梁部下,以镇压太平军军功升任广西提督、贵州提督。1882年称疾退职。1884年法军进犯滇桂边境时,以广东高、雷、钦、廉四府团练督办,参与抗战。他被起用后,率王孝祺、王德榜、苏元春等部在镇南关的关前隘修筑长墙,部署兵力,积极备战。3月23日,法军司令尼格里率兵三路进关,直扑关前隘,被苏元春、王孝祺等部拚死击退。24日晨,关前隘四山大雾,法军炮声震天,主力猛攻长墙,有些法兵已越墙而入。冯子材等誓死决战,告于诸统领曰:“凡败逃者,不论何军皆诛之。”年近七旬的冯子材,以帕裹首,赤足草鞋,持矛大呼跃出,奋勇当先。全军随其与敌展开猛烈搏斗,夺回了关前隘的东岭、西岭,越南义民千余人亦前来助战。法军三面受敌,伤亡惨重,败逃关外,退回谅山。25日,乘胜追敌出关。26日,入文渊州。28日进攻谅山,法军统帅尼格里受重伤,仓惶败逃。29日,收复谅山,乘胜急进。30日,收复谷松、观音桥等地,向郎甲、船头进军。法军狼狈溃逃,退守北宁、河内。是役,法军死伤二百八十七人。31日,法军败讯至巴黎,茹费理内阁倒台。同日,清廷下停战撤兵诏,各军被迫撤回境内。
临洮大捷 24日(二月八日戊寅),在北越西线,岑毓英滇军和黑旗军亦大败法军于临洮,随后乘胜克复广威府等十数州县。
同日,清廷以广西巡抚潘鼎新调度乖方,屡次挫败,予以革职。命苏元春督办广西军务,李秉衡暂行护理广西巡抚。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奉天海城(今辽宁海城)人。曾任冀州知州、永平知府,素有“廉吏”之称。中法战争期间,主持广西龙州西运局,创设医局,治疗伤员,不分主、客军,均“给粮不绝”,支持冯子材抗法。
公元1885年 4月
(乙酉 清光绪十一年 4月)
1日(二月十六日丙戌),法舰攻踞澎湖。
中法停战协定 4日(二月十九日己丑),清政府谈判专使、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英人金登干与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毕乐在巴黎签订《中法和议草约》三款。另附《停战条件释义》五条。内容包括两国遵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即《李福天津简明条约》);双方停战,中国撤退在越军队,法国解除对台湾的封锁,退出基隆、澎湖;双方派人在天津或北京会议详约。巴黎签字后,清廷明令批准《李福天津简明条约》,令驻越各路军,宣光以东,4月15日停战;宣光以西,4月25日停战,分期撤退回国;台湾4月15日停战;法国解除对台湾和北海的封锁。中法战争,至此停止,李鸿章投降主张实现,中国打了胜仗竟屈辱求和,不败而败;法国在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由于赫德的活动,在谈判桌上得到了,不胜而胜。
中日《天津条约》签订 18日(三月四日癸卯),清全权代表李鸿章与日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在天津签定中日《朝鲜撤兵条约》三款。先是3月14日,日本特派全权大使参议兼宫内卿伊藤博文抵天津,同中国谈判“甲申政变”后关于朝鲜问题。4月3日,全权大臣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天津会谈。伊藤要求中国撤兵、惩处、赔偿损失。15日,鸿章与伊藤议定:共同撤兵,均不教练韩军,朝鲜若有变乱或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派兵应先行知照。日本从《天津条约》中取得进一步侵略朝鲜的便利。中日《天津条约》签字后,日本日益加紧准备独霸朝鲜和侵略中国的战争。
公元1885年 6月
(乙酉 清光绪十一年 6月)
《中法新约》签订 9日(四月二十七日乙未),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主要内容为: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在中越边界指定两处通商,“一在保胜以上,一在谅山以北”,法国商人可在此居住,法国政府亦可在此设立领事;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日后中国修筑铁路,“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法军退出基隆和澎湖。从此法国实现了据越侵华的图谋,侵略势力伸入云南、广西。
17日(五月五日癸卯),李鸿章奏仿西制设天津武备学堂,聘德国军官教授。学习西洋行军新法,并赴营实习。一年毕业,发回各营任用。后各省亦有设立。
21日(五月九日丁未),李鸿章、左宗棠奏请“大治水师”,允之。命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穆图善、曾国荃、张之洞、杨昌濬筹议。
仙居起义 28日(五月十六日甲寅),浙江台州仙居哥老会成老大率众二千余人围攻县城。因事机不密,台州府预先派兵增援,会众被清军打败。成老大在黄岩被捕。
公元1885年 7月
(乙酉 清光绪十一年 7月)
3日(五月二十一日己未),在德订购之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回国。
17日(六月六日癸酉),中朝订立代办朝鲜陆路电线合同。
《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签订 18日(六月七日甲戌),中英在伦敦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规定:鸦片入口每箱(百斤)向海关一并缴纳税厘一百十两(正税三十两,厘金八十两)后,由华商持凭单运往内地销售,中途不再征收任何捐税。
公元1885年 8月
(乙酉 清光绪十一年 8月)
8-11日(六月二十八日乙未——七月二日戊戌),黄河暴涨,山东长清县赵王河大堤等处决口。
公元1885年 9月
(乙酉 清光绪十一年 9月)
5日(七月二十七日癸亥),左宗棠卒于福州,以未与法人一战为恨。
20日(八月十二日戊寅),清廷释大院君李昰应,李鸿章旋令袁世凯等护送李昰应返朝鲜。
公元1885年 10月
(乙酉 清光绪十一年 10月)
12日(九月五日庚子),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驻台湾,闽抚由闽督兼理。
设海军衙门 13日(九月六日辛丑),清廷为收回海军统一指挥权,设总理海军事务衙门,以醇亲王奕譞为总理,庆郡王奕劻、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会办,正红旗汉军都统善庆、兵部右侍郎曾纪泽为帮办。五人中满洲贵族占多数,但实权由李鸿章掌握。李鸿章利用海军衙门整顿海防名义,大力购买外国船舰,将南洋、福建水师较好船只都拨到北洋来,扩充北洋海军;又在“以利海防”名义下,管理开办铁路事务。1888年编成北洋舰队,设置提督、总兵等海军官职。海军经费原定每年四百万两,奕譞希望慈禧归政光绪帝,赞成海军经费移给慈禧修颐和园。李鸿章为了减少清廷对汉人拥有强大武力的害怕猜忌,向慈禧和奕譞献媚,同意提款。1888年以后,停止添船,1891年以后又停购军火。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覆灭后,海军衙门于1895年3月裁撤。
是月,上海格致书院成立,发起者为上海英领事及英教士傅兰雅,华人徐寿、唐景星等。次年王韬为院长。
王韬(1828-1897),字紫诠,号仲弢。江苏长洲(今吴县)人。考中秀才后屡试不中。1849年赴上海任职于英教会书馆。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多次献“平贼”、“御戎”等策,未被清政府采纳。1862年回乡,化名“黄畹”,向太平军上书。清政府下令缉拿,逃往香港。为英教士翻译中国经书。1867年至1870年间,游历英、法、俄等国。1874年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主张变法自强。认为“富强即治国之本”。主张允“民间自立公司”,兴办工矿交通事业。1884年获李鸿章默许回上海,主持格致书院。著作有《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等数十种。
公元1885年 11月
(乙酉 清光绪十一年 11月)
28日(十月二十二日丁亥),英军侵入缅甸首都曼德勒,俘虏缅王锡袍。次年元旦将上缅甸并入英属印度。清廷不敢反对,命曾纪泽力争缅甸入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