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维此人,平常话少,走路总是眉头微皱,若有所思。
给人的印象,他就象一尊沉默的石佛。
其实,他也热血过。
我总记得,他年轻时写的这首诗——
《少年行四首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这首诗,代表了他的前半生。
喷薄而出的侠义,至死不悔的热血。
估计像高适、王昌龄、陆游、辛弃疾那样专写军旅题材的诗人,都会大喊“666”。
可是世事如棋,后来王维沉沦了。
也超脱了。
相比同时代的大诗人,如孟浩然、李白和杜甫等,他的人生忽然变得单调,似古井无波。
经过一些事,他不愿再折腾。
这人生态度浸透了他的诗。
看下面这首——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代表了他的后半生。
表面上自得其乐,闲适得一逼,深层次却是佛教的精华,“不执”。
历经苦难,一路走来,却发现人生之路,居然是个死胡同。
怎么办?
不妨歇一歇,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彩。
世间种种,再难过,再不平,看看眼前的花,听听窗外的雨,吹吹山间的风,就释然了。
他从燃系,彻底走向了佛系。
2:
出名要趁早,王维DO IT。
他出生豪贵,祖上是唐朝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祖父是知名音乐人。
史料中的他,“风姿郁美”,刚出道就迷倒万千粉丝。
见过王维的人都说,这个人帅呆了,即使他不会画画,不会写诗,他至少还有英俊帅气。
对“颜值无用论”,我是不信的。
一个人长得好看,总会帮他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特别是古代,没有完备的人力资源体系,不知道如何辨才,相面业因此火爆。
官场职场,很多人因外貌出众而被选拔。
王维能够早期成名,是因为他的粉丝大军里,有很多帮他买热搜的人。
包括歧王李范,以及玄宗皇帝的亲妹妹玉真公主。
……
最可怕的是,王维和弟弟王缙还是学霸。
除了对文字的掌控力,他很早就画得一手好丹青。
关于他的音乐才华,也不是吹的。
据说有个人给王维看一幅奏乐图,问他画上奏的是什么曲。
王维没有去百度,脱口而出,“这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
一查,果然如此。
3:
不过20出头的他,很快又增加了一个标签——科举状元。
那是天下所有读书人,一辈子的梦想。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最容易导致成功的,就是不断地成功。
当别人不懈奋斗,一次次冲击科举的时候,王维已经成了进士。
但谁都没想到,他会成为状元,毕竟从概率讲,比中彩票还难1000倍。
公元721年(开元九年),踌躇满志的王维从太原赶到长安。
消息灵通人士告诉他,一个叫张九皋的考生已被提前确定为状元,原因只有一个,他关系硬。
看来要在考场上出人头地,仅靠有才,是不够的。
听说岐王李范是自己的粉丝,他决定上门抓住机会。
“这样的内定,确实有失公平正义,”李范第一时间见他,并给他出主意,“你三天内准备好10首诗,没问题吧?”
“没问题!”王维拍拍胸脯。
3天后,在李范的引见下,王维在长安郊区的一栋别墅里见到了一个老女孩。
她就是当朝皇帝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且深得圣眷。
听完王维吟出的诗句,又现场观摩他谱曲《郁轮袍》,大王维11岁的玉真公主笑了。
“这么有才华的人,我还是第一次见,”公主眨了眨眼睛说,“而且,你还是个小帅哥。”
没多久,内定的状元被取消,王维变成了当年的榜首。
他的第一个公务员岗位,名叫太乐丞,也就是皇家音乐负责人。
虽然级别只是从八品,却已是公众焦点人物。
这也算继承了祖业,几十年前,祖父王胄就曾担任这个职务(当时叫律协郎)。
4:
一出道就是上流社会的宠儿,梦幻一般的开局。
他屁颠屁颠地跟在皇族们身后,写一些漂亮的文章。
可是一眨眼,他就被权力刺伤。
当时,李范要看黄狮子舞蹈,按惯例,那种节目只能皇帝本人观看。
作为幕僚,王维没有及时阻止,
玄宗大怒,将王维贬到地方上做仓库管理员,就此蹉跎6年。
每天打开仓库门透透气,拿棍子赶走老鼠蟑螂等小动物。
等回朝之时,他已经35岁“高龄”。
当时帮他的,是一直很喜欢他的宰相张九龄。
就是写出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那位。
……
但是,王维再也不法适应官场。
写出来的诗,风格也大变。
看看。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类诗,圆融敦厚,占据了他创作的绝大部分。
随便来一句,就精彩无比。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大多笔调平淡,情感缓和,意境优雅。
除了这种治愈系作品,偶尔,也会有下面这样包藏锋芒的诗句。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有时候,他会去找孟浩然、裴迪、贺知章喝两杯。
辋川,西安市蓝田县城西南约5公里之地,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为秦岭北麓风景之最。
最适合王维这种喜欢安静,又懂得欣赏和感悟的人居住。
在辋川,他半官半隐,与好基友裴迪同住。
你孤独,我就陪你一起发呆。
王维作品:辋川图。
5:
35岁那次被贬后,王维开始寄情于诗画。
之前说过,王妈妈是佛教徒,儿子还没出生,她就迫不及待地为他起了名字——
王维,字摩诘。
合起来即“维摩诘”,这是佛教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萨。
她希望儿子净已净人,不沾染人间的尘埃。
她经常教儿子,人生要平静内敛。
顺境不要贪,逆境不要怨。
王维将佛教思想注入自己的作品,创作出了世人惊叹的诗与画。
开元二十四年,王维被降职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跟王昌龄、高适、岑参等唐朝诗人一样,他有了塞外工作经历。
在那里,他写出了一辈子最出色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世道混乱污浊,我的精神世界却风和日丽,淡然宁静。
看了塞外的天与地,他的诗与画,已配合得天衣无缝。
大文豪苏轼说,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有此境界的古代诗人,王维独一无二。
……
王维一生,很忠诚于母亲的决定。
他特别喜欢看得道高僧的传记;
他修炼辟谷;
他把手杖头雕刻成斑鸠的样子;
他把乌龟壳拿来垫在床脚底下;
他常在家里焚香打坐。
能坚持做到上面这些,并不容易。
他还写过一部对后世影深远的《山水论》,开头便是——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远人无目,远树无枝。
远山无石,隐隐如眉;
远水无波,高与云齐。”
告诉我,里面是不是充满了佛教的禅意?
6:
李白因投奔永王,犯“附逆”大罪,成了囚徒。
杜甫回到家,发现小儿子饿死了,连夜写出500字的控诉书《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里面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
对王维来说,那几年也很难过。
公元756年,长安陷落,唐玄宗仓皇奔蜀。
王维当时的岗位是给事中,职位较低,来不及逃跑,被安禄山的部队捕获。
他不想在安禄山的政府里为官,偷偷吃了泻药,一天拉十几次。
安禄山不相信他有病,将他关押在洛阳的菩提寺,逼迫他就范。
听说贼军正在庆祝,王维含泪赋诗。
标题比正文还长。
《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当年9月,王维无奈在伪政府中就职,岗位还是一样,给事中。
第二年,政府军收复长安,因为上面那首控诉诗,王维被从轻处分,削官为民。
后面的几年,是王维生命的最后时光。
他对自己担任伪职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觉得自己“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责躬荐弟表》)。
他断断续续在朝中为官,但看到后宫女人弄权,朝廷毫无振作气象,于是心灰意冷。
每日退朝,便在家静坐,焚香禅诵。
他就象《鹿柴》里写到的青苔那样,默不作声,悄然长在角落。他已经不再期待“明月来相照”。
曾经的轰轰烈烈,早被时光烧成了灰烬。
公元761年,王维在家中无疾而亡。
7:
他们之间,远非“不来往”那么简单,而是隔着一层厚厚的、令人打寒战的坚冰。
两人的共同点,其实很多。
他们都出生于公元701年,并于同一年(762年)去世。
他们都是大唐文化金字塔尖的人物,喜欢写诗唱歌,有很多机缘成为好友,
从他们的作品来分析,也有相似之处。
比如,
新丰清酒斗十斤。(王维《少年行》)
金樽清酒斗十斤。(李白《行路难》)
再比如,
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
纵死侠骨香。(李白《侠客行》)
如此“心灵相通”,最终却老死不相往来。
这完全不符合古代诗人的作派。
……
他们俩确实很不搭。
一个求道,一个信佛。
一个爱四处浪,一个比较宅。
一个狂放到极致,一个内敛到心痛。
我总觉得,他们完美错过,有点说不过去。
说他们是,著名的“唐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