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家祖孙三代都是搞乡村教育的,原本最赚钱的生意却被他们亏到血本无归。
杨芾的爷爷个人独资兴办学堂,父亲又大力免除贫困生的学杂费。传到杨芾手里时,已经徘徊在破产倒闭的边缘。
“经明行修,师范学者,德党泽厚,治于后人”的办学理念坚持不下去了,杨芾只得跑去其他学堂当代课老师。
那年江西大饥荒,杨芾走了上百里路去给父亲买米。回来时遇上强盗,他死拽着米袋子哭诉:吾二亲皆七十,不炊三日矣,幸哀我!
这帮饿疯了的饥民很感动,遵循投降输一半的原则给杨芾留下半袋米。至于另外那两捆书,他们都懒得去翻。
杨芾回家后,将书本整整齐齐放在架子上。他指着这上千卷藏书,对饥肠辘辘的大儿子说:圣贤之心具焉,汝盍懋之!
这个大儿子就是杨万里。
杨万里出生那年,金兵攻破汴京灭了北宋。
和战火纷争的北方相比,处于东南的江西还算安宁。杨万里懂事后就跟在父亲屁股后头,天天去学堂里读书识字。
老杨作为班主任兼补习老师,对儿子的教育倾注极大心血。不光将个人图书馆全天候开放,还经常带他走访名师。
年幼的杨万里想不明白,家里明明穷的就剩一屋子废纸了,怎么老爹去谁家聊天都能得到盛情款待。
杨芾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一直说到“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还语重心长的告诉他:这叫知识的力量。
这位精通《易经》的知识分子,对邀请做官的帖子毫无兴趣。虽然生活穷困拮据,却靠着浩瀚的思想广交名士。
老杨家世代积累的不是金银田产,而是深入骨髓的文化修养。
在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杨万里学习异常刻苦。
这爷俩每晚都要点灯看书,母亲抱着小儿子坐在炕上佯装抱怨:你这点工资又挨不到月底了,我明天就把那屋子废纸卖了。
老杨嘿嘿一笑,他对这半辈子的恐吓早已习惯了,小杨却着急地说:咱家没有一本书是多余的。
清寒却充满温馨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打击就接连而至。先是唯一的弟弟早夭,紧接着又是母亲病逝。
那一年,杨万里才8岁。
看到有些后娘养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杨万里的内心莫名恐慌。所幸继母对他视如己出,让这个自小缺钱的孩子没有再缺爱。
杨万里不禁想起父亲说过的话: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行果然比才学更重要。
自从母亲去世后,杨万里好像猛然间懂事了。他经常钻在书房不出来,死啃那些晦涩难懂的超龄读物。
万一哪天继母想卖废纸了,他可不敢像以前那般撒娇阻拦。
看着儿子吃饭时都两眼发呆,老杨不由得感到心疼。这些穷究天人的先贤智慧,哪是小学生玩命就能参透的。
何况人生的答案不全在书本里,因为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老杨深知“医不自医,人不渡己”的道理,他打开好友通讯录给儿子联系导师,严格按照德才兼备的顶级标准。
14岁拜高守道为师。
17岁拜王庭珪为师。
21岁拜刘安世为师。
...
经过才华横溢、品性刚直的导师团辛勤培养,杨万里在23岁参加科举时成功脱靶。
杨芾又翻出《易经》开导儿子: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这位智慧通达的老父亲倾尽资源,将幼年丧母的儿子打磨到三观极正。剩下的路就让他自己去走吧,时间将会证明一切。
杨万里再次钻进书房,那些圣贤之书好像不似当年那般晦涩难懂。书本道理和成长见闻自然融合,世界也变得更加清朗。
1154年,27岁的杨万里进士及第,而旁边的陆游第二次被秦桧撕了卷子(见秦岭一白.陆游篇)。
2年后,杨万里被分配到司户参军的岗位上。虽然只是个七品芝麻官,但好歹也是老杨家出产的第一个公务员。
杨芾担心儿子工作经验不足,就带着他拜访张九成、胡铨等人。这些老前辈除了文才了得,还有个共同点:干过秦桧,主张抗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杨万里刚正无比的性格就是这样被熏出来的。
1159年,杨万里调任零陵县丞。听说抗金宰相张浚被贬到辖区内反省思过,他三天两头往人家里跑。
老张每次连门都不开,他被宋高宗列入了黑名单(朕至覆国,不用此人矣),实在没心情搭理地方官。
杨万里写封份长信送进去,老张看完觉得这年轻人挺有见识,应该不是蹭交情的,这才通知门房大爷放他进来。
张浚很喜欢敢于针砭时弊的杨万里,还用“正心诚意”之学勉励他。杨万里回家后将书房起名为“诚斋”,并且一生未改。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这些自幼熟背的先贤名句,果然是颠扑不破之理。
杨万里回想起父亲一生贫寒,却能给自己找下众多名师。原来都是像结交张浚这般志气相投,和财富、地位、年龄没啥关系。
1162年,宋高宗让位给赵昚,大宋皇位又回到赵匡胤一脉。
宋孝宗立志收复祖上基业,张浚被召回京城当宰相。杨万里受推荐担任临安府教授,但还没等他走到京城,父亲就病逝了。
杨万里赶回江西老家办丧事,看着满屋子斑驳泛黄的“圣贤之心”,却再也找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一个乡野小孩能走到今日,绝大程度上受惠于父亲的悉心栽培。想到以后再也没人管自己了,杨万里顿时泪眼朦胧。
清风拂过,案头上那本《易经》被吹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杨万里在家守孝3年,除了琢磨诗词写作技巧,渐渐将平生所学应用到治国策略上。
南宋政坛,即将迎来一位刚硬铁骨的风云人物。
1167年,杨万里回京上班。此时张浚已经死了,他被改派到奉新当知县。
首都临安城的五环以外,才是大宋最真实的模样。杨万里一路看尽民生艰难,颇有感慨的写下《悯农》。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刚走到奉新地界,就撞见下乡收税的小吏当街大展拳脚。他们将逃税农户拷在一起,准备带回去关进大牢。
杨万里:开展工作能不能讲文明、树新风?
税吏:那些贱民不打不老实。
杨万里:你这么能打,派你去金国好么?
税吏:嘿嘿,大人又开玩笑了。
杨万里:为什么百姓宁愿坐牢都不交税?
税吏:所以说嘛,不打真不行...
杨万里:税率是多少?
税吏:不高,才50%。
杨万里:我靠,你怎么不直接去抢!
税吏:大人啊,这还不包含咱们的年终分红呐。
杨万里放掉满牢房的囚犯,严禁税吏人员胡乱加收。他张榜公布逃税人员名单,通知大家只需按正常额度缴纳。
不出一个月,全县收税难的问题被彻底解决。
杨万里将基层工作搞的井井有条,还写出三十卷《千虑策》。虞允文收到这套全方位治国策略,激动的把大腿都拍肿了。
经过虞宰相隆重推荐,杨万里被调回京城担任国子博士。
没过多久,张拭和虞允文干架,理由是老虞纵容外戚掌权。虞宰相脸面上挂不住,就找理由将张拭贬出京城。
杨万里一边替张拭求情,一边劝虞允文收手。满朝皆知小杨是老虞亲手提拔的,却敢为了公理而顶撞大佬。
最终,张拭还是被赶走了,但是杨万里的刚正人品荣获五星好评(公论伟之)。
杨万里在京城呆了三年,从吏部侍郎做到少监。
林子方是皇帝的贴身秘书,连跳两级被派去福州上任。看着好朋友开心的天天放炮,杨万里提笔写了首送行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74年,杨万里因为说话经常不拐弯被外放广东。在长达七年的地方官生涯里,最大收获是打破了诗词写作的枷锁。
起初学江西诗派、学王安石,后来又学唐代各路诗仙鬼圣,学到最后反而憋不出来了(学之愈力,作之愈寡)。
他一气之下将写过的上千首诗全烧了,结果自然本心却生发出无尽诗意(忽若有悟,而后欣如也)。
杨万里这辈子写了两万多首诗,大都是一挥而就的即景型手法。虽然略显通俗浅近,但是,老子写爽了就行!
比如,我们看看这首《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连起名字都这般“诚斋体”。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他被誉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很大程度上破除了“诗至唐代已无诗”的尴尬局面,开辟充满生活灵动的新诗章。
杨万里在烧诗间隙,还干了一件猛事。
福建大盗沈师带着马仔入侵梅州,却被杨万里领兵打到有来无回。退休养花的宋高宗夸他是“仁者之勇”,准备调回京城重用。
然而,杨万里这次又是刚刚上路,继母就去世了。
杨万里回家守孝两年,他对继母充满感激之情。这位毫无血缘关系的妇人,一直用母爱温暖着内心孤苦的自己。
他一生能有两位母亲,这是一种不幸,却也是另一种幸运。
1184年,57岁的杨万里被召回京,担任吏部郎中。
次年发生大地震,宋孝宗让大臣开会讨论地震的意义。杨万里趁此提出十条强国建议,篇幅占据宋史列传的绝大部分。
宋孝宗看的龙躯一震:这都能扯到古今兴亡的主题上来?你他娘还真是个人才!于是将杨万里调去给太子当老师。
赵惇很敬重刚正博学的杨老师,听说他的书房叫“诚斋”,就亲笔题字并加盖太子私人印章。
王淮那会刚当上宰相,杨万里建议他大力选拔人才。说完还掏出一份60多位优秀员工名单,其中就有朱熹。
1187年南方大旱,宋孝宗又让大臣开会研究旱灾的意义。
杨万里上奏说:灾情过了两个月才作方案,还只允许县级以上领导发言,这能有个毛意义?
宋孝宗被怼的满脸通红,看到末尾处杨万里提出的四项补救意见,血压才勉强恢复到正常人水平。
同年,高宗皇帝死了,宋孝宗打算亲自守孝三年。
他筹建议事堂,想让太子代理国事。杨万里劝告赵惇: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愿殿下三辞五辞而不居也。
说的简单点:你这代理皇帝干好了很尴尬,干不好以后还怎么转正?所以坚决不能干。
这事还没定下来,翰林学士洪迈又未经全民投票,就私自将吕颐浩等人加进配享太庙的名单。
杨万里当众斥责道:这种挟私排挤、捞钱扰民的人都能睡太庙,你将张浚置于何处?
宋孝宗终于烦透了,他觉得杨万里掺和完儿子的事、又来搅和老子的事,接下来是不是该收拾自己了?
皇帝盯着这位不知退避的老臣,傲然问道:万里以朕为何如主?
吐沫横飞的朝堂顿时鸦雀无声,杨万里被赶出京城,贬到江西筠州上任。
2年后,宋孝宗提前退休。光宗继位后召杨万里回京,又开始听他说什么一勤、二俭、三断、四亲君子、五奖直言...
1190年,金国使者来南宋收年费,杨万里被派去迎接他们入境。站在宋金边界的秦淮河上,杨万里望着北岸感慨万千。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半年后,《孝宗日历》修订完成。作序原本是杨万里的岗位职责,但是宰相知道太上皇厌恶他,就找别人把这活干了。
杨万里发飙了,干脆写奏章弹劾自己失职,还说工作干到这份上应该连夜开除。
宋光宗都整蒙圈了,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自己搞自己的。架不住皇帝再三苦劝,杨万里才勉强留下来。
接着要进奉《孝宗圣政》,这又是杨万里的岗位职责。
宋孝宗一想起杨万里干这活,就像吃了两把苍蝇般膈应。为了保持身心愉悦,太上皇将他赶往江东管理军马钱粮。
这一年,杨万里已经63岁了。
1192年,朝廷下令发行铁钱,杨万里只回复了六个字:民不便,不奉诏。
宰相带领金融团队苦熬三个月,才设计出完美套路,结果被杨万里一巴掌扇死在摇篮里。
宰相很生气,将杨万里贬去赣州。
杨万里也发飙了,连转岗通知书都不接。他给朝廷写信说自己年纪大了,麻烦给换个不管正事的祠禄官。
闲淡三个月后,65岁的杨万里干脆辞职回老家了。
此后数次邀请做官的帖子,他连看都懒得看一眼。如同父亲当年那般,他也捧起那本破旧不堪的《易经》念叨着: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杨万里终于能抛下纷争烦扰,天天躺在椅子上喝水了。望着门前池塘里的自然生机,他随口做了首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194年,韩侂胄逼迫宋光宗退位,拥立赵扩为宋宁宗。
把持朝政大权后,老韩给自己盖起了豪华私人别墅。他声称只要杨万里愿意写园记,官位奖金随便挑。
杨万里不屑道:官可弃,记不可作也。后来还是陆游把这活接了,写下颇有争议的《南园记》。
老韩为了打压竞争对手而发动“庆元党禁”,理学派人物几乎被摧毁殆尽,连朱熹都死在流放途中。
杨万里听说之后气愤不堪,没过多久就病倒了。他人生最后的15年里拒绝做官,但多数时候都在卧床养病。
1206年,村里有人从京城回来,说韩侂胄准备出兵北伐。
杨万里最后一次发飙了,他拍着床板让家人拿来纸笔,悲怆万分的写道: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笔落人倒,气绝身亡,终年79岁。
富贵本危机,云乡不可期。
趁良辰、孤往恣游嬉。
独临水登山,舒啸更哦诗。除乐天知命,了复奚疑。
这位精通《易经》的刚正君子,诗作中尽是自然天性的灵动,人事上却从不顺应“天地闭,贤人隐”的规劝。
杨万里在各处任职时,只留足回乡的路费锁在箱子里。不许家人置办任何财物,免得离任时行李累赘。
65岁辞职回家养老,仅有一院老宅遮风避雨。当世有人作诗云:
名高身又贵,自住小村深。
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是的,老杨家世代积累的不是金银田产,而是深入骨髓的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