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意象就是带有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景物。古诗词意境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打个比方,意象好比盖房子的砖头水泥,意境是水泥砖头所建造的房子,同样的材料,设计理念不同,房子可以是西式洋楼,也可以是中式园林。
这位朋友其实自己在提问补充里面就做出了回答。
意象是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说到意象,就已经超出了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诗词创作中的写景、写物、叙事的时候已经加入了本人的感情渲染。
关键是诗人的这种情感投射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是否能够得到天下文人的认同。如果只是个人创作,处于某一个时间段的心血来潮,作了某个比喻,但是在其他人那里得不到共同的反映,虽然也可以称作意象,却不能称之为诗词意象。
打个简单的比方。我们用“金乌”来指代太阳,是因为金乌的传说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所以在诗词中使用这个词,读者都知道是太阳,同时带出了上古神话的味道。这就是一个合理的意象使用。
我们也经常把太阳比作咸蛋黄,但是这个比喻就相对个人化、口语化,而且使用这个比喻的时间、环境的因素影响也比较大,同时咸蛋黄历史不久、用词世俗化,在诗词里面基本上没出现过。那么你用咸蛋黄比喻太阳,就不能称之为诗词意象。因为别的读者领会不到,这只是你个人的、有特色的比喻。
同时,由于诗词是生活之上的文艺修辞语言作品。美感、装饰性是必须的,所以很多世俗比喻虽然很贴切,也无法成为诗词意象——诗人不认同。因为诗词这种作品,在获得普通大众的认可传颂之时,同样也需要文人的肯定。否则的话何来打油诗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说法?
传统诗词因为几千年来的传承,很多意象已经固化。比如我们看到“西风瘦马”,自然想起漂泊的旅人,我们看到“老树昏鸦”,自然联想到天涯孤独,我们看到“刀剑如霜”,自然想起塞外刀兵,纵马北疆。
从严谨的角度来说,这些经过沉淀的固化意象,我们才能称之为诗词意象。
而这些词语意象的形成,很关键的一点是这些意象对诗词整体意境的构成拔高作用是否得当。也就是题主说的,材料都一样,都是板儿砖,盖成什么样的房子,关键还在于设计理念。这些材料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并且固化成不同的部件,为以后盖房子的人直接调取使用,并且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这就是固化意象的形成。
而设计理念,就是诗人本身感情的的投射。
所以,意象实际上是带上了诗人“有我”情感的形象描叙。而在诗人的排列组合之下,搭建出一首上了境界的作品,我们就称之为“有意境”——意是意象,境是境界。
但是在文学创作中只懂意象用词,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人在学习了古词意象之后,使用这些词语写出来的作品却让人觉得虚浮,华而不实。他们多读了几首诗词,学到了一些古典意象的词汇。 作品中充斥着“明月”、“深闺”、“庭院”、“白马”、“长阶”、“阑干”、“青丝”、“明镜”、“寒烟”,“醉酒”之类的古诗意象词汇,却无法在作品中把这些意象进行合适的联结,产生自己的、有新意的创作思维。
意象可以通过学习积累,但是意境却无法依靠积累堆砌盘活。
真正要写出有意境的作品,需要的是辞藻之下的灵犀一指。用今天的话来说,要有中心思想,词句之间要有行文逻辑,然后还需要构思巧妙。
至于意象词语的使用,用得好那是锦上添花,但是并非锦绣文章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