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朝女性词人,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李清照,为什么呢?
因为她在词作方面造诣极高,婉约凄切的字里行间中一位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大家闺秀形象跃然纸上;而生活中作为美女的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一面,豪迈大气,沉迷喝酒、赌博,还有两段截然不同的婚姻向来为人所津津乐道。
在南宋,也有这么一位女性词人,不仅诗词造诣比肩李清照,生活情趣也格外相似,甚至她们对于婚姻都有着一样的追求。
她就是朱淑真。
01: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浙江海宁路仲人(海宁简志)。
她是一位美女,又是才女,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是人们目光的聚焦点。
论长相,她肤如凝脂、眉若柳梢,睫毛细长、双瞳剪水,简直就是画里走出来的仕女。
论才情,她诗词不输李清照,画作更获得过“女流之杰”的赞誉。
口说无凭,放首词先:
《忆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今晚,一轮弯月妩媚如钩、清凉似玉。女子都穿着最美丽的衣裳,踩着凤纹绣鞋,那黛眉微蹙的样子好看极了。
还有身着华裳的女子头插闹蛾、发嵌雪柳,在一片火树银花中竞相追逐。这样的盛况,就算是元宵之夜,也远远不如。
农历正月初六是送穷的日子,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朱淑真触景生情,留下了这首著名词作。
其中的“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又是点睛之笔,将初六夜的盛况通过华服女子的追逐侧面烘托出来。
这是朱淑真早期的词作,词风瑰美华丽,作词的活脱脱一个欢快的富家少女形象。她能有这样的词风,无外乎一个原因,有钱呗!
朱淑真家境优渥,从小聪明伶俐又饱读诗书,在家人的培养下成为了一名才女。现在说的“穷养儿,富养女”,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也有一点问题,女子书读多了,性格就比较独立、行为比较大胆,敢于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宅在家里琢磨女工、相夫教子,像个普通小媳妇似的把丈夫当作自己的天,怎么可能嘛?
朱淑真就是这样一位性格独立的女子,有才识的她内心早就有自己心上人的朦胧印象——那必定是一位面冠如玉、风度翩翩、才高八斗的青年才俊。
说白了就是有钱、长得帅、文采斐然,还得用情专一。
这样的男人自古以来都是凤毛麟角的(笔者都不敢自诩)。
有钱的可能长得磕碜,有钱又帅的搞不好又是个大老粗,有钱又帅还有文采的十之八九是个脚踏七八条船的风流才子。
就好像民国郭某某、徐某某之流,才情有多高,人品就有多卑劣,现在的女孩子提起来就俩字:“渣男!”
那么,一代才女朱淑真到底有没有找到心目中的如意郎君,她又是如何对待自己婚姻的?
02:
按照现代小说的剧本,大才女、大美女一定是嫁给了渣男,一定得互虐个百千回,最后结局:找到了对的人,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朱淑真的婚姻倒是没有这么虐心,但是她愁啊,结婚后她的词风一改往昔的瑰美,变得忧愁郁闷、流于感伤。
难道是她所托非人,同床共枕之人同床异梦?还是她婚后生活不能如同云英未嫁之时随心所欲,以致抑郁忧愁?
在古代,官和吏是有区别的。
官是朝廷亲自任命,有品级,正儿八经的国家干部;吏只是外招的工作人员,没品没级,薪水和升职全靠官决定。
作为文法小吏,想要升职加薪,自然得卖力工作,时不时还要溜须拍马、媚上欺下。
卖力工作就没有时间陪老婆,可是朱淑真喜欢时不时喝喝酒、唱唱曲,没有人陪还喝什么酒、唱什么歌?
卖力工作难免身躯疲惫,文法小吏晚上回家表现肯定差强人意,这样一来朱淑真就更不满意了。
两人在学识上也相差甚远,吏要求的是实干才能,满口“之乎者也”要来没什么用,认得字就行了。
朱淑真可是大才女,写的诗词、画的画作总得拿给老公欣赏,以期获得一些夸奖吧?
这还真难为她老公了,也就只认识些字,哪看得懂这些诗画?可要是不夸吧,朱淑真生闷气;要是夸吧,不能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胡吹一番,只能挤出“好诗、好画”这样的字眼,非要加上夸奖时的表情形态,只能用“哇塞”了,朱淑真能不失望嘛。
为此,她还特地写了一首诗:
《愁怀》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鸳鸯那漂亮的羽翼怎是鸥鹭可比?怎么能够让它们在同一个池子里生活呢?
春之神如果不为花儿做主,何必让它们连理同枝?
这首诗估计她丈夫能看懂,意思非常直白——你配不上我。
不过她丈夫不为所动,古时婚姻乃人生大事,说娶就娶、说休就休像什么样子?
丈夫不写休书,朱淑真很无奈,只能暗自神伤、幽怨,咬着牙过日子,这时的词作中时不时流露感伤之意,以下就是比较经典的一首词:
《减字木兰花·春怨》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无论是走是坐,无论是唱歌还是喝酒,甚至上床休息,我都是独自一人。
一个人久久地站立深思,却让我更加伤神,这微寒的天气撩拨我的愁绪,使我内心更加苦闷。
这份愁绪有谁能够见到,想到这里,我不禁泪流满面,把刚刚扑上的粉底都冲掉了一大半。
我拖着生病的身躯,在万般愁绪中把灯芯挑了又挑,辗转反侧,就是睡不着。
从开篇的五个“独”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朱淑真对婚后生活的强烈不满,这与她想象中的婚姻差距太远。
一段不美满的婚姻,让朱淑真这么一位正值青春年华的美女变成了闺中怨妇,若是寻常女子,恐怕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埋没一生。
可是朱淑真作为才女,她会何去何从?是甘愿为人妇,平庸一生?还是打破世俗礼教,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
03:
“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女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三从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也就是女子没嫁之前听老爹的,嫁人了之后听老公的,老公死了得先把儿子拉扯大。
这样的封建礼教几句话就把女子的一生都规划好了,压抑了她们的人身自由权、严重地迫害了女性。
现代都市女性就不一样,追求独立、自由,别说老公管不住,老爹的话都不一定顶用,看儿子不顺眼抓起来照着屁股上就是一顿打,当然,等儿子长大了也可能被他暴打一顿。
朱淑真的追求和现代都市女性一样——独立、自由,她渴盼心目中的浪漫爱情和才情兼备的如意郎君。
可是她生活在封建社会,世俗礼教不允许她追求自己的爱情。
面对父母的包办婚姻,抗争无果的她只能选择妥协,嫁给一个自己从未见过、一点都不了解的男人。
怀着忐忑的心情,朱淑真迈进了婚姻的殿堂。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她的婚后生活果然不如人意。
难道我甘愿沦为庸人之妇,痛苦一生么?
朱淑真扪心自问,她显然是不甘心的,父母的包办婚姻她选择了妥协,却葬送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为了独立自由,为了心中的理想爱情,她不愿意再妥协下去了。
她选择了抗争!
结了婚的女人对自己老公最大的惩罚是什么?简单地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一下。
绿色。
可惜的是由于史料太少,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她实实在在地绿了她老公。
但是,朱淑真精神上出轨是肯定的,这对男方来说也是奇耻大辱,和你睡在一起的人心里想的却是别的男人,嘴里念叨的也是别的男人,谁能忍受?
朱淑真精神出轨早就有了苗头,《谒金门·春半》“断肠芳草远”很明显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谒金门·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时光匆匆,不知不觉春天过去了一半,再看一下四周,原来繁花都已凋落,春天将要逝去。
我整天斜倚着栏杆,眺望远方,伤春的怨愁忽然袭上心头,即使老天也无能为力。
虽然春天即将逝去,天气却依然风和日暖,可惜这么好的春光,我只能独自倚靠斜栏,看那莺燕成双成对,我感觉自己还不如它们快活。
残花满院,我实在不忍再看春天逝去的景象,只好垂下幕帘躲在屋内。清翠的芳草向远方蔓延,不知能否到达我思念之人的住处,代我传达断肠的思念。
思念的会是她丈夫吗?一定不是,她都不喜欢自己的老公还思念个啥?如果是她老公的话,也不符合“远”的意思。
那么她思念的是谁呢?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
都不是,他是她少女时代的情人,心目中的如意郎君。
但是,两人既然在少年就相识,可以说得上是青梅竹马,如果是真的喜欢,他会不提亲?会在明知朱淑真被包办婚姻之时,不加以阻拦,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嫁给别人?
都说恋爱中的女孩子智商为零,朱淑真一定没有想过这点,不然之后也不会有这么悲惨的命运了。
朱淑真觉得精神上出轨还不够,和她丈夫多呆一秒钟都是受罪,于是作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休夫。
其实是不愿意和老公待在一起,自己回娘家了。
古代女子出嫁之后就算男方家的人了,回娘家叫作省亲,一要征得丈夫的同意,二要丈夫孩子陪着一起。
什么意思?
就是丈夫对你不好,打你骂你,让你受了一肚子气,你也只能忍着住在家里,而不能像现代女性一样一发脾气就往娘家跑,让丈夫主动承认错误,八抬大轿抬回来。
这种封建习俗对女性而言是一种严重的压迫,不过好在现在女性没有这样的束缚,想家就回。
朱淑真作为封建社会的新时代女性,不愿意再接受这些毒害女性的礼教了,直接省略省亲的条件,施施然回到了娘家。
不过她老爹不乐意了,这嫁出去的女儿竟然自己跑回来了,多丢人啊!可毕竟是自己的女儿,总不能赶她出去吧?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朱淑真发现自从自己回来后,老爹一直冷眼相对,顿时不高兴了:你以为我想回来啊?瞧瞧你给我找了个什么人?每天只知道工作、溜须拍马,晚上睡得跟死猪一样,我能和他在一起吗?
想我走?我偏偏要住这里不走了!
朱淑真自己跑回娘家后,丈夫会来接她回去,主动承认错误,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还是一封休书就此各自天涯?
04:
都没有,朱淑真丈夫比较佛系,老婆回娘家了也没想着去接,更没有写休书,就这么让她走了。
其实仔细想想朱淑真丈夫这样做也对,去接吧不一定能接回来,碰个冷钉子自讨没趣,就算接回来了她不喜欢自己,两口子过日子也不自在;写休书的话,用什么理由呢?一个搞不好,老丈人的脸岂不是要丢光了?老丈人又不是什么市井小民,是这么好欺负的么?
置之不理反而是最好的办法。
朱淑真回娘家之后,她会就此独自一人,在诗画之中度过自己的余生吗?
无巧不成书,她在娘家竟然邂逅了少女时代的情人,两人就像是干柴遇上烈火,迅速开启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情。
通俗点讲就是婚姻生活不如意的怨妇碰上了青梅竹马,两人互诉衷肠之后决定在一起。
我们大致可以想象一下他们的对话:
淑真,其实我一直深深地爱着你,都怪我不敢跟你表白,我现在说出来是不是太晚了?
不,我也爱着你,你不要责怪自己。
接下去就是你侬我侬,不可描述。
网上有女孩抨击情人节就像清明节,为啥?
说的都是骗鬼的话。
朱淑真虽然待在娘家,有离异之实,但是没有和她丈夫离婚,没有离异之名,还算有夫之妇,一个真正爱你的男人会不介意?
有人会说,我就是不介意,我爱她,不在乎她的过去,只负责当下。
这种话纯属胡说八道,为什么?
一个男人真正爱一个女人,绝对会给一样最重要的东西——名分。
如何去给一个有夫之妇名分?也许朱淑真的青梅竹马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如果只是抱着随便玩一玩的想法,那就根本没有必要考虑了。
可朱淑真不明白,逃离了失败的婚姻,好不容易遇上了喜欢的人,她很快就陷落在甜言蜜语的攻势之下,格外珍惜这段恋情。
每次和情郎约会,朱淑真都会用诗词记录下来,下面就是其中一首:
《清平乐·夏日游湖》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没想到即便是夏天,云烟雾气中仍然裹挟着湿露,我和他游玩后只得短暂地停留,以待天气晴朗。
他拉着我的手边走边欣赏盛开的荷花,本来我们欢快地在湖边漫步,天公不作美,天上下起了黄梅细雨。
我那娇憨痴情、温柔妩媚的样子,人家不用猜都知道我们是情侣,我不顾羞怯地躺倒在他的怀里,这一刻我好幸福。
可是他终究要回去,和他分手的时候我非常难过,只能回家后懒懒地靠在梳妆台上,思念他。
这首诗写的啥一眼就能看出来,无非是怀春女子和情郎幽会,拉拉手、亲个嘴,风光无限好,情郎非常帅,回来之后还有点恋恋不舍。
这样的场景描写拿到现在看实在太平常了,可是当时南宋理学比较流行,男女之防很严,年轻男女见面都不容易,更别说约会了。
约会也就算了,聊聊人生理想、谈谈诗词画作就可以了,还非得搂搂抱抱。
搂搂抱抱私底下别人也不知道,朱淑真非得要一一作词记录下来,这种行为和陈老师的照片门一个德行,早晚要闹得人尽皆知、满城风雨。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淑真对南宋世俗礼教的反抗——你不让我做的我偏要做,行为非常大胆,勇于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爱情。
朱淑真认为自己找对了人,她已经全身心地沉醉在这段渴望已久、看起来无比甜蜜的恋情之中。
可是她难道就不想一下情郎有无婚配吗?他们两人日后作何打算?难道就要这样无名无分终老一生吗?你愿意,他愿意吗?
05: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青梅竹马不光有朱淑真,还有诗和远方。
青梅竹马就这样带着朱淑真的思念走了。
这不就像现在的情场浪子一样,玩够了说:“我要去工作,等着我,赚够了钱娶你。”然后便杳无音信,从此天下间又多了一个伤心人。
她的青梅竹马真的像情场浪子一样离她而去了吗?
先来看一首词:
《生查子·年年玉镜台》
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
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
我长年累月在玉境妆台前梳妆,给自己画上时下最流行的梅花宫装,如果不是化给我爱的人看,也只能厌倦得毫无兴趣了。
至今还不见他回来,我很想收到他写给我的书信,可是我又害怕信里写的是他在外遇到不测的消息。
自从上次和他分开之后,酒水变得无味,我喝的也少了,任凭眼泪在无限的愁绪中慢慢流尽。
我时时刻刻无不思念着羁旅江南的他,可是天涯就已经够远的了,而他离我却比天涯还要遥远!
这首词也表达了朱淑真对心上人的思念,不过和之前的《谒金门·春半》截然不同。
《谒金门·春半》是朱淑真在婚后归家之前写的,多的是对婚姻的抱怨,思念之情并不强烈。
《生查子·年年玉镜台》是朱淑真在青梅竹马离开她之后写的,思念之情溢于纸上,比《谒金门·春半》不知强烈了多少倍。
这是一种悲痛的思念——明知你不会回来了,我却还深深地想着你。
朱淑真不傻,反而聪明伶俐,从热恋中冷静下来后,她明白了。
她明白青梅竹马只是贪恋一时欢快,他是不会给她未来的。
可朱淑真仍然忍不住心中悲痛万分,如果不是痛苦到麻木的地步,一向喜欢饮酒的她为何不借酒消愁?
青梅竹马肯定是不回来了,自此朱淑真也算有过一段虽然短暂却值得怀恋的爱情,对得起自己的追求。
日后,她会作何打算?是浪迹天涯,追寻那负心薄幸之人?还是待在自己家,在整日的思念中百无聊赖?亦或重新回到丈夫家,收收心相夫教子?
06:
朱淑真的作品集后人称作《断肠集》,叫这么个名,她想要有个好下场也比较难。
一代才女朱淑真英年早逝,没有史料记载到底怎么死的,不过肯定不是断肠而死。
按照《断肠集序》作者魏仲恭的说法: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
意思是死了都不能埋起来,少了凭吊她的机会。
就算上吊、割腕,尸体总能留下来埋吧?十之八九是尸体找不到了,所以后世推测朱淑真是投河而死,尸骨无存。
古代注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伤,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才女选择这样不体面的死法呢?她的父母还在她死后将她的作品都烧了呢(并其诗为父母一少焚之)?
是对青梅竹马的思念,无处排解之苦?是父母冷眼,无亲无友的孤独?是丈夫闻知青梅竹马,恼羞成怒地逼迫?
还是更有唯世俗所不容之事?无颜面对世人,唯一死以求解脱?
答案已经永远的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她就像谜一样带给我们想象和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