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诗人群体中,有一类群体尤为特殊,令人瞩目,那就是“诗僧”。所谓“诗僧”,顾名思义,就是佛门弟子中会写诗填词的人。他们多数人在循入空门前,都是饱读诗书的读书人,都曾有过致仕报国的梦想。只是,造化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看破红尘,寄身佛门。
然而,与青灯古佛为伴的生活,并不能消磨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恰恰相反,在佛法的不断浸润下,他们不仅没有对文学创作失去兴趣,反而更好地发挥了自身优势,为后世留下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经典诗作。像南宋诗僧志南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千百年来,谁人不知?
今天笔者要与大家分享的这首宋词,也是出自一位诗僧之手。它就是北宋著名诗僧仲殊的《南柯子》。他早年是个风流才子,因放荡不羁导致夫妻反目,后出家为僧,一首唯美宋词惊艳千年时光。全词如下: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仲殊,俗姓张,名挥,湖北安陆人,是北宋著名诗僧。他年轻时,纵情任性,放荡不羁,是一个赫赫有名的风流才子。成婚后,他依然性情不改,喜欢四处游历,使妻子长年独守深闺,终致夫妻反目。与妻子和离后,他心灰意冷皈依佛门,最终成为一代名僧。
佛门弟子,本应戒酒戒荤,心无杂念。可是仲殊却不太遵守佛门清规,虽不吃肉,却嗜蜜、酒如命,每餐必饮酒食蜜。这首词便是他出家为僧后所作。从词作中,我们仍能看出一个早年放荡不羁,后半路出家的诗僧的真实内心。
词作上片先从空间入手,描写了眼前所见之景。“十里青山远,潮平两岸阔”,词人视线由远及近,由赋山转向摹水,即点出行人的具体环境,又暗含惆怅寂冷之感。十里青山本已遥远,而行人又在青山之外,加上天地空阔,一股落寞孤寂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第三句“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由所见过渡到所闻。青山遥远,天地空旷,对于孤寂的行人而言,那声声啼鸟不仅没有增添几许热闹欢快,反而令人想到年华的易逝,青春的易老。词人长期漂泊,早已厌倦了这种生活,所以才会由啼鸟不期然地涌起又是“凄凉时候”,又是“远在天涯”的感叹了。
词作下片,从时间落笔,追忆往事,表明了自己的真实心态。“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对仗工整,描写传神,清丽脱俗。它紧承“啼鸟”一句,形象生动地暗示了时光的悄然流逝,意境唯美。天色将晓,词人独自一人行走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他在想些什么呢?
词人边想边往前走,一片依依杨柳和满池荷花映入眼帘:堤岸上,杨柳在晨风中摇曳,浓荫密布;微风过后,荷塘里飘来阵阵花香,撩人情思。面对满池艳丽的荷花,词人突然想起来:曾经,他到过此地,不仅在附近的酒家喝过酒,还乘着醉意来观赏过此处的荷花。
想到这里,他心中又是感叹又是喜悦,竟情不自禁地向荷花问道:“美丽的荷花啊,你可还记得当年买酒喝的那个人么?”这一问充满情韵,颇有深意。词人已为和尚,看到莲花想起的却是世俗的美艳,以及自己曾经醉中赏花的往事。这说明词人凡心未改,对于红尘俗世还有颇多的挂念。
作为一名诗僧,词人一生都在俗世与佛法之间左右徘徊。可是,他并没有因此产生诸多的烦恼,反而洒脱率性,一任纯真。在这首词中,他把旅途中的见闻与感受如实地描写出来,情景并茂,色彩艳丽,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而后世的读者也得以一窥一位佛门弟子的真正内心。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