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什么说有一种悲凉叫唐诗,有一种凄美叫宋...

唐诗与宋词是中华文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符号。无论他们其中的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单独拿出来研究或分析,都足以震撼整个古代文化发展史。

作为两颗古代文化宝库中的明珠,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笔者认为如果说唐诗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伟大发明相信没有人会反对;而宋词作为延续唐诗风华与繁荣的继承者,虽然文体和样式与唐诗有一定区别,但是所表达的艺术风貌以及核心思想,基本上都符号古代中国的现实国情。

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唐诗与宋词,不仅可以当做后人研究,唐宋两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

而且还是当时社会民情、风俗,以及为人处事、思想倾向、情绪表达的重要途径。

最为重要的是唐诗与宋词诞生之后,不仅对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而且还对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以及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化反而越历久弥坚。

唐诗与宋词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以及所表达的人文思想及其丰富与深厚

。既有对盛世的歌颂与思想;同时也有对衰败的叹息与末世悲凉之情的无奈;当然还有对不同时代背景的描述与思考。

总而言之这两种古代文学体裁,完全可以当做一部研究唐宋历史发展的“史记”。在这部“史记”中既有斗志昂扬的盛世之华美,也有江河日下的悲凉与凄苦。它们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精悍;字数虽然不多却字字珠玑,有一些诗歌和词作甚至可以称之为句句珠玑。

唐诗悲凉之风源于盛唐之衰败

1.“盛唐气象”高屋建瓴

在很多文学爱好者的心目中,唐诗给人的印象应该是,积极向上、斗志昂扬、浪漫洒脱,以及充满豪情与力量的文学作品。

虽然在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之下,唐诗所表达出的主题、诗风与情感,也曾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但从唐诗发展的整体性上来说,至少在初唐与盛唐时期,甚至在中唐前期所表现出来的特色,基本上都不会特别阴郁。而且尤以浪漫主义或山水田园诗风为主,虽然唐诗在初唐时期总会有一种,柔靡纤弱、毫无生气之感。但是也不至于出现悲凉的特色与情感特征。

但是到了盛唐时期诗坛却为之一振,同时,也是整个唐诗历史上最为振奋人心的时刻。

因为这个阶段出现了以“诗仙”李白为首,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为助攻的大好局面。并形成了整个唐诗史上的“盛唐气象”。

浑厚、雄壮是“盛唐气象”,也是盛唐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当这一特征形成之后,就与初唐乃至中晚唐诗歌,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区分与对比。所以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些方面来看,唐诗中还尚未见到悲凉与怆然之风。

2.中晚唐诗风悲凉之气浑然天成

但是随着唐朝发展走入盛极而衰的历史进程之后,尤其是在“安史之乱”的影响之下。曾经的风华绝代的大唐盛世,就如一场华美旖旎的幻梦一般,还没有来得及挽尊就跌落于深潭。至此一蹶不振并陷入颓废与悲凉的境遇之中。

这其实也是唐诗开始以悲凉之风进入大众视野的根源。

悲凉总与凄苦、悲情、黯然、衰败为伍,甚至与曾经的盛世风华形成了巨大反差。很多处于唐朝由盛转衰阶段的诗人,他们既感受过盛唐遗风也亲身经历了中晚唐的颓废与衰败。

所以在他们的内心、情感或思想世界里,既有对盛世的渴望与羡艳;也有对唐朝由盛及衰境遇的真切感悟。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虽然也可以看到“盛唐之风”,但往往都以回忆、渴望、羡慕、嫉妒、骄傲等,既复杂又失落的面貌出现。

中晚唐诗人群体对李白、王维等“盛唐之音”制造者无比崇拜。

因为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更加真实的感受到“盛唐气象”。同时也对盛唐诗人潇洒恣意、放荡不羁的行为和诗风大为羡慕。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盛世繁华又怎么可能体会到,国家衰落之后的悲痛与伤感呢?或者可以这样表达只因为有了唐诗的“盛唐气象”,才会对比出中晚唐诗歌中的悲凉与凄苦。而这种悲凉往往又掺杂着渴望与无奈。

3.具有悲凉意境的诗歌作品

唐诗中的悲凉意境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安史之乱”作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对于大唐王朝来说具有毁灭性的意义。

因为自这场内战开始之后一直到唐朝覆亡,曾经耀世于天下的大唐气势再也没有回转。

而在这种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之下,中唐乃至晚唐诗歌中再也不见盛世之风,取而代之的是错综复杂的,蕴含及其浓郁悲凉意境的诗歌风格。在这种诗歌风格的影响之下,很多中晚唐诗人都似“孤魂野鬼”一般,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再也找不到任何依靠了。

(1)《上汝州城楼》

《上汝州城楼》就是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悲凉诗作之一。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李益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虽然仅有短短四句28个字,但却写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凉之景。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诗人在黄昏时分登上城楼,目之所及皆与边州类似。“鼓角”是一种古代将士出征时的战鼓和号角。这种感觉就像三十年前登上这座城楼一样。此时诗人李益站在汝州城楼之上,看着眼前的一切开始回忆往昔。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今日”既指李益此时此刻登楼望远,也指三十年前与现代的对比,虽然城楼未曾变化但空间上却早已物是人非。“山川对垂泪”表上面是说两座山面对面哭泣,而实际上却是指江山易主,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今日的残败却历历在目。

实际上这首诗歌写的就是晚唐诗人李益,在三十年之后再次登上汝州城楼。恍惚中突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边境,进而营造出了一种荒凉颓败,但是又充满战斗气息的意境。这种已经大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悲凉之感。

笔者认为《上汝州城楼》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从思想上来讲大有怀古喻今之感,而从意境上来讲却具有,苍凉深远、悲凉衰败之感。

这其实与李益的边塞从军经历有很大关系。所以他才会对塞、军营、鼓角更为熟知。并通过这些实物来表达对唐朝江河日下的悲悯之情。

宋词凄美之风始于豪放与婉约兼备

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可以,与唐诗相媲美的文化体裁或诗词形式。可以说从北宋建立伊始,就已经奠定了凄美的词作风格。虽然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作者,曾力图通过豪放风格的词作,去同化或感染凄美的宋词风。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两位豪放派词作大家,最后也不得不沦陷于宋词凄美之风的石榴裙下。

苏轼作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豪放与婉约兼备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辛弃疾,居然也可以写出意境凄美、宛转的词风,这不得不让后人为之感叹,铁血男儿也有柔情似水一面。

苏轼创作的《蝶恋花·春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及辛弃疾撰写的《青玉案·元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是较为经典的婉约派词作,且皆以凄美的词风而著称。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爱妻王弗已去世十年有余,但是他却无法忘却二人往昔的情意。而这种感情即使不曾刻意想起,却从来都没有忘怀。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想到亡妻的坟墓置身于千里之外,一种孤愤之情就油然升起。而这种孤独、凄凉的情感却没有人可以诉说。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即使两个人在梦中相见,恐怕也无法彼此相认。因为十年光景匆匆而逝,苏轼也早已经变成了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在梦里突然回到了二人曾经相守的故乡。王弗正坐在窗前梳洗打扮。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凉与凄美,恐怕笔者不说大家也可以体会。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梦中二人虽然相见但却没有说话,因为此时已经泣不成声了。你知道吗我内心最伤感的地方,就是你孤坟所在之地。此情此景已无法用语言去描述,只可以意会不能言传。

2.《青玉案·元夕》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倾国倾城的佳人头上戴着亮丽的饰物,在浅笑嫣然中随着人群而去。但是她身上飘散出来的香气,却使我神魂颠倒不能自已。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停地搜寻着她的身影。正在遍寻不到的当口诗人猛地一回头,突然发现那位倾国倾城的佳人,躲藏在在灯火零落之处。

笔者认为苏轼与辛弃疾作为两宋时期的大才子。不仅可以驾轻就熟地撰写豪放派诗词,而且也可以如小女人一般自怨自艾地倾洒婉约之情。

这种浓烈而又复杂的文学氛围,也恰恰反映出了在粗狂豪放外表掩映之下的宋词,其实主旨却是婉约、凄美之情。

结 语

笔者认为唐诗与宋词就像两辆并驾齐驱的马车,在中国古代文化快速路上飞速狂奔。

虽然他们有时表现得大气磅礴、豪迈洒脱,但如果深挖其内涵却可以发现,悲凉与凄美的文学之美才是它们的内核。尤其是在唐宋中晚期之时,这种美感表现得尤为突出。

唐诗与宋词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不仅淋淋尽致的体现出了古代文化的精髓,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后世文学之风。在语言凝炼、构思巧妙的外衣之下,其实最想表达的还是充满人文气息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贾浓铀《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刘暄妍《巧妙品析宋词中的艺术之美》

刘洪生《唐诗与宋词的传播艺术》

梁祺珊《唐诗宋词温度隐喻对比研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唐诗  唐诗词条  悲凉  悲凉词条  凄美  凄美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诗词李白诗词鉴赏

 李白——《谢公亭》

【年代】:唐【作者】:李白——《谢公亭》【内容】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