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和“细雨湿流光”都是王安石很喜欢的诗句。题图摄影:叶辰亮
对于诗词的优劣高下,古人也常有纷争和歧见。在相持不下或难决高低时,便多会去请教名家和权威,听听他们的看法和评判。如清代,便会去请教王士禛或袁枚;在明代,会去找杨慎或王世贞;而在宋代,则多会去请教王安石或苏东坡。
苏东坡是个大文人,诗词、文赋、书画无不通晓,请教于他,自在情理之中;而王安石虽说也是个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却更是一个政治家,以改革家著称,身居相位,主要精力都投放在变法上,向他请教,莫不因其位高权重?
其实不然。的确,王安石作为宰相,当时手中权力极大,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中国历代宰相甚多,但名相寥寥无几,王安石是其中之一。如果排中国十大名相,他必在其中。然而,后人但知王安石变法,却往往忽视他在诗词鉴赏方面的能力。然同时代人却深知其水平之高,常具慧眼,看法独特,故多愿听听他的评判,有时连苏东坡也得让一头地,甘拜下风。
古人评书法,多以气韵线条和笔势结构来判断高下与真伪,评诗歌,则多重情韵、格调等。王安石既兼顾这些要素,又能从遣词造句和“文与意”的结合上来评判识别出杜甫的诗篇。杜甫在中唐以后声望渐高,但其诗留存残缺不全,入宋后仍不完备。王安石生前就曾感慨,杜诗“世所传已多,计尚有遗落,思得其完而观之”。总希望能看到一部完整的杜甫诗集。当时王洙正在收集编订。王安石在任官写作之余,也很留心杜诗的寻觅、搜集与辑佚,每新发现一篇,便喜不自禁。他认为杜诗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而能“为之者,惟其甫也,辄能辩之”。
他在鄞县为官时,一次有客人送来二百多首“古之诗”,都是“世所不传者”,也不知何人所写。王安石仔细一看,大喜过望,立刻判断这些诗都出自杜甫之手,认为:“予知非人之所能为,而为之实甫者,其文与意之著也。”于是,他把《洗兵马》及以下的诗都次第有序地编排推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杜诗,并得意地说:“然甫之诗其完见于今者,自予得之。”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见的杜甫诗集,其中有些诗就是经过他的慧眼鉴赏辨别而被增补进去的,他也是杜集功臣之一。
毫无疑问,王安石最佩服的前代诗人就是杜甫,不仅欣赏他的诗,也推崇其人格。曾难得见到杜甫画像,又是顶礼膜拜,涕泗横流,又是题诗点赞,甚至希望杜甫能起死回生,他愿随之从游。故他编《四家诗》,把杜甫列为第一。
除了杜甫,王安石也极欣赏李商隐的诗。其实,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也好李商隐诗,并学之,号为“西昆体”。但他们只欣赏李诗之辞藻细密,使事典丽,而王安石则欣赏李诗之雄浑沉郁,句格多变。宋人蔡启说:“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惟义山一人而已。每诵其‘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与‘池光不受月,暮气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之类,虽老杜无以过也。”王安石对李商隐诗的一系列评赏,几乎得到冯班、朱鹤龄、何焯等后世权威的一致认可,实属不易。据说他退隐后,对唐代诗人薛能的两句诗也特别欣赏:“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每到一处,见有窗屏,便挥笔写上,当时人猜他对人生似有新的感悟,“盖痛悔之词”。又据宋人《休斋诗话》载:“介甫云:‘梨花一枝春带雨’‘桃花乱落如红雨’‘珠帘暮卷西山雨’,皆警句也。然不若‘院落深沉杏花雨’为佳。”看法又与常人不同。
唐诗而外,对宋诗佳作,王安石也会关注和欣赏。《垂虹诗话》载,黄庭坚任叶县县尉时,曾作《新寨诗》,中有“俗学近知回首晚,病身全觉折腰难”两句,结果传到王安石手中,“见之击节称叹,谓黄某有清才,非奔走俗吏”,马上提拔他为北都教授。诗人卢秉来京城多日,不受重用,曾作诗云:“但得有钱留客醉,何须骑马傍人门。”王安石一见便说:“此亦非碌碌者。”立即荐而用之,其实他以前根本就不认识卢秉。秦观也是当时的才子,“叶致远屡对荆公称秦少游诗”,苏轼也屡加推荐,并致信云:“公亦粗知其人,今得其诗文数十首,拜呈,词格高下,固已无逃于左右。”王安石回信道:“示及秦君诗,适叶致远一见,亦以谓清新妩丽;鲍、谢似之。公奇秦君,口之而不置;我得其诗,手之而不释。”可见其赏识程度。其实秦与王的政见是不同的。对无名诗人的佳作,王安石也能欣赏。一次,王安石见江边一户人家墙上题有一绝,首句为“一江春水碧揉蓝”,便驻足观赏,“深味其首句,为踌躇久之而去。”此外,他对俞秀芝、陈辅之等人的诗句也颇欣赏,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提笔改字,愈增其妙。
五代以后,长短句勃兴,佳作林立,美不胜收。王安石高兴起来,偶尔也会对词作些评议,目光更为深邃,非常人所料,颇耐寻味。一次,他问黄庭坚,李后主的词“何处最好?”黄庭坚回答:“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摇摇头:“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又‘细雨湿流光’最妙。”词家本只知李后主词句之妙,而不知其父李璟和冯延巳词句之妙,自王安石拈出,人无异词,尽多称誉。张先因在诗词中常妙用“影”字而被称为“张三影”,尤以“云破月来花弄影”为有名。但王安石却与时人看法不同,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载:“介甫谓‘云破月来花弄影’,不如李冠‘朦胧淡月云来去’也。”李冠的官位与名声远不如张先,王安石却不管这些,也不顾时论,提出己见,虽令人意外,却耐人咀嚼,更无人提出异议。此外,他也酷爱李重元词中“雨打梨花深闭门”之句,自他提出后也成为名句。
一般而言,如从艺术出发来审视诗词,王安石目光如炬,特别高明;如从政治家眼光出发,则难免失之偏颇,如对李白即是一例。至于其慧眼之炼就,成因有三:首先,他对诗词极为熟悉,相传中国的集句为诗,就是从他开始的;其次,他学识渊博,与司马光都是当时的学术界精英,顶尖学者;再次,他创作经验丰富,司马光学问一流,诗词就不如他了,王安石不仅是宋代的诗文大家,开宋诗风气之先,又是优秀的词家,当时三十多人同作《桂枝香·金陵怀古》,他小试锋芒,便一举夺冠,推为绝唱。正因为他学养深厚,又有丰富的诗词创作经验,才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流的文学家,一流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一流的诗词鉴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