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诗词格律与创作八讲/第八课:拗救

律诗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一点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

  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在平仄格式上变通的情况相当普遍,以致寻找毫不变通的律诗,反而不容易找到。变通,并不是任意的,也有一定的规则。古代诗人作诗,也常有某个字不合平仄句型,这叫“拗”,或“拗句”。既然已经“拗”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补救,这就叫“拗救”。

  这个拗救可以有本句救,对句救,通俗点说呢就是本来应该平的地方你用了仄,你不能将错就错一错到底吧,这就出现了“救”,救就是补救,那里错了这里把它补救回来

  前人曾经提出过一个变通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是指七律而言的,意思是说,每句的一、三、五诸字的平仄可以“不论”,“不论”就是可以变通;二四六诸字则必须“分明”,“分明”就是要求严守格式

  至于第七字,押韵的用平,不押韵的用仄,这是固定的,就不必再提出了。五律每句只有五字,这个口决自然就变化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能够概括一些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可以不论,有些地方一定要论。所以又有人说:“一三五不一定不论,二四六不一定分明”;这是说,变通是有一定条件的。

  关于第一个字,七律每句第一字的平仄完全可以灵活,该用平的可以用仄,该用仄的可以用平。

  但其中有一个例外,即五律每句的第一个字和七律每句的第三个字,遇到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它的平仄就不能变通。

  为什么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一个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能变通呢?因为如果变为仄声,那么这个句子就成五言“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全句只有第二个字(七言句中为第四字)是平声,这叫“孤平”。

  犯孤平”在律诗中是禁忌的。不过,“孤平”只限于这一句式,在其他句式中若只出现一个平声,也不算“孤平”。

  除这个句式之外,其他的句式第一个字(七言句的一、三两个字),都可以平仄通用。

  五律每句的第三字(七律每句的第五字),常见的都是依照格式的,称为正例;有的诗未依照格式,这是变通,称为变例

  例如王维的《送别》:

  山中相送罢,平平平仄

  日暮掩柴扉。仄仄仄平平

  春草明年绿,○仄平平仄

  王孙归当归?平平平仄

  这末句第三个字应仄而用平,既然用了,就属于“不论”了。

  张继著名的七绝《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仄仄平平平仄

  江枫渔火对愁眠。平平○仄仄平平

  姑苏城外寒山寺,平平○仄平平仄

  夜半钟声到客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七言中的第五个字应仄而用平,也属于不论之列。

  再读杜甫七律篇《蜀相》前两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仄平平平仄

  锦官城外柏森森。○平○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平仄仄仄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仄仄平平平仄

  这四句有三句的第五个字平仄变通,也是“不论”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五言第五个字、七言第五个字都可以“不论”,例如:

  “仄仄仄平平”句型,不可变通为“仄仄平平平”。

  三个平声字在句子末尾连在一起,叫“三平调”,是应该避免的。(当然这只限于句尾,在句子中间三个平声字相连是可以的。)

  四种句型的变通

  律诗有四种句型,以五言诗而言,它们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诗只是前面加二字

  1、仄仄平平仄

  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仄仄平仄仄。

  如杜甫五律《秦济驿重送严公四韵》首联:

  远送从此别,仄仄平仄

  青山空复情。平平平仄

  这两联的诗出句都把“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由平变仄,成为“仄仄平仄仄”,与之相应,在对句又都把第三字由仄变平,即由“平平仄仄平”变为“平平平仄平”。

  这种方法,即出句拗,而在对句特定位置上的某个字也加以变动,作为补救,这样的拗救,叫对句相救。“仄仄平仄仄”这样的变通句式,应注意在对句相救。

  如白居易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颔联:

  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

  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

  “仄仄平仄仄”这样的变通句式,应注意在对句相救。

  2、平平仄仄平

  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仄平平仄平。

  如李白五律《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首联和颈联:

  我宿五楹下,仄仄○平仄

  寂寥无所欢。仄平平仄

  跪进雕胡饭,仄仄平平仄

  月光明素盘。仄平平仄

  首联和颈联对句第一字应平而用了仄声,便出现孤平,于是在第三字应仄而用了平声,这是孤平的拗救,属于“本句自救”。

  出句变,对句救:在他相对应位置的字——出句第四字平了对句第三字就得补回来。

  3、平平平仄

  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平平仄平仄”,即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

  这种格式在古今的律诗中常见,已经成为一种通行的格式。

  如杜甫五律《月夜》颔联和尾联的出句:

  遥怜小儿女,平平仄平仄

  未解忆长安。仄仄仄平平

  何时倚虚幌,平平仄平仄

  双照泪痕干。○仄仄平平

  又如毛泽东七律《答友人》尾联出句:

  我欲因之梦寥廓,仄仄平平仄平仄

  芙蓉国里尽朝晖,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其二)尾联出句:

  借问瘟君欲何往?仄仄平平仄平仄

  纸船明烛对天烧。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大都用在尾联的出句,但也并不全然如此,如上举杜甫诗,颔联也用;他的《登岳阳楼》首句“昔闻洞庭水”,也用这种格式。不过,这句的首字“昔”可读平声,因为五言句“平平仄平仄”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三个字,必须保持平声,不能变通为仄声。

  4、、仄仄仄平平

  这种句型一般只是第一字变通,成为“平仄仄平平”。例句随处可见,不再列举。

  从以上句型平仄格式的变通来看,“二、四、六分明”也不完全准确。上面的一式和二式,第四字的平仄都变了。

  可以这样概括:五言句第二个字必须分明,第四个字可以上述一、三有变例;七言句第二、四必须分明,第六个字有上述一、三两式变例。

  句式的变通就这四种

  其实律诗的平仄是有“粘对”规则的:

  1、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就是说: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句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

  这样,五言的首联成为:

  (1)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2、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2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2字相一致

  具体来说要使第3句跟第2句相粘,第5句跟第4句相粘,第7句和第6句相粘,律诗的标准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

  中唐前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存在一些不粘的律诗。

  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路,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故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这里第3句和第2句不粘。到了后期,失粘的情况十分罕见。至于失对,就是诗人应留心避免的了。

  忌三连平,三仄尾,孤平

  诗词基本工具资料

  五言绝句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五言律诗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仄平平仄-------1

  平平仄平 把第一式重复一遍

  平平仄

  仄仄平平

  五言绝句仄起首句入韵式 五言律诗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仄平平--------2

  平平仄平 第二式加第一式

  平平仄

  仄仄平平

  五言绝句平齐首句不入韵式 五言律诗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3

  仄仄平平 把第三式重复一遍

  仄平平仄

  平平仄

  五言绝句平起首句入韵式 五言律诗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平--------4

  仄仄平平 第四式加第三式

  仄平平仄

  七言绝句平起首句入韵式 七言律诗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仄仄平平--------1

  仄平平仄平 第一式加第二式

  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平起不入韵式 七言律诗平起不入韵式

  平仄平仄--------2

  仄平平仄平 第二式重复一遍

  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仄起入韵式 七言律诗仄起入韵式

  仄平平仄平--------3

  平仄仄平平 第三式加第四式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

  七言绝句仄起不入韵式 七言律诗仄起不入韵式

  仄平平仄仄--------4

  平仄仄平平 把第四式重复一遍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

  ******评张大千题绍兴戒珠寺联,有意而无律也

  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

  其中如无活佛,何用这样庄严

  从意到词,平仄格律皆为精品,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

  只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

  当今文坛,功利性太强,两个极端突出

  一个是讲究华丽词藻,一堆好词,亮瞎人眼,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曰:美颜派

  一个是讲究云山雾罩,科幻悬疑,意境之好远,能让800年后的人瞠目结舌,曰:抽象派

  今晚学习一下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好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谈。

  (1)工对

  所谓工对是指同类的词相对叫工对

  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因此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属不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的工整就是工对

  例如: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虚词的同义词一般可用,而实词的同义词相对容易犯“合掌”。合掌是对仗中的大忌,例如鲲鹏对苍鹰、高山对俊岭等

  (2)宽对:诗人不能一味求工而损害了思想内容

  相邻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都属于宽对。

  稍微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是最普通的情况。例如: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毛泽东)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的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

  例如:

  饮茶粤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

  (毛泽东)

  (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又利用它的乙义来和另一词相为对仗叫“借对”。

  有时不是借意义而是借音

  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等。

  例如:

  东郭沧江合,

  西山白雪高。

  (杜甫)

  (4)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

  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两句说,其中出句(对联的上联)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必须有对句(下联)补充,这叫流水对。

  例如:

  人怜巧语情虽重,

  鸟忆高飞意不同。

  (白居易)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象平仄要求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有很大自由。

  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成功的运用工整的对仗,来更好的表达思想内容,必要时,可以摆脱对仗的束缚(但要有原则)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境。而不是无原则地追求对纤巧和工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格律  格律词条  诗词  诗词词条  创作  创作词条  
诗词

 徐娘自述诗记

  (清)缪艮  徐凤箫,才女也。偶尔怀春,为吉士所诱。往来情密,惧小婢泄其事,死之,遂系狱。乃集古人诗句,成十二首,以自述:  其《遥晤》云:  绿窗无伴动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