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什么古人重视嫡长子?

中国自古以来,王公贵族的爵位财产结为一体,且由于实行一夫多妻制(确切的说是一一妻多妾制度),子女众多,为了解决死后爵位财产继承问题,维护社会的秩序稳定,建立行之有效的继承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大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启,开创了“父传子,家天下”的传统,自此:夏朝实行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到了商朝,制度有所变化,前期实行兄终弟及,后期改为父死子继。到了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定下了一项制度,叫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由此几乎奠定了此后中原王朝3000年的继承制度。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句话前后两句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种优先级降低的顺序关系,意思是:如果有嫡子(就是妻子生的儿子),那么就在嫡子中选年纪最大的,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如果没有嫡子,就在剩余的儿子中选一个母亲地位最高的继承

这一制度的核心就在于:子以母贵。

古代社会婚姻关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讲究门当户对,婚姻是建立在两个家庭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基础之上,妻子意味着庞大的家族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家庭兴衰意义重大,所以地位最高,同理:妻子所生的儿子,由于血缘关系,继承了两家的家族关系和社会关系,社会资源最为丰富,而长子由于出生最早,接触这些社会关系时间最久,影响也最大,由他来继承是各方都乐于接受的结果。而小妾,由于社会关系相对低下,影响力低,所以儿子的地位也相应降低,只有在正妻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继承权。

这就是立嫡的含义,既不是年龄问题,也不是才能问题,而是一个“关系”问题。

例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结婚前就与老家的曹寡妇私通,生了儿子刘肥,但由于是曹寡妇并非明媒正娶的妻子,所以皇位只能由吕雉所生的嫡长子刘盈来继承。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虽然儿子众多,但是皇位只能在原配窦皇后生的三个儿子中挑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嫡长子继承制还能解释一些其他问题,例如正妻有多个儿子,嫡长子先于父亲死了,那么继承权也应该由嫡长子的后人来继承。这种方式虽然有些迂腐,但是可以有效避免争斗,更好的维护秩序。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本打算传位给太子朱标,但是朱标早死,朱元璋就把位子传给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成功并成熟的继承制度。这个继承制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它是符合封建社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继承制。不仅中国如此,在日本以及其他地方的封建时代,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欧洲封建社会的长子继承制,包括了长子继承财产,封建贵族的爵位和土地传给长子,其余的儿子因缺乏财产为谋生而沦为骑士。

但是这一制度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果大儿子是个傻瓜,或者能力弱,而其他儿子有能力,有功劳,有人脉该怎么办?

如前文所说:李渊想把位子传给嫡长子李建成,但是次子李世民在建立大唐过程中立有大功,人气极高,兄弟二人互不相让,最后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以及拥护李建成的三弟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自己做了皇帝,纵然如此,后世史家还是狠狠的给了李世民一笔。同样的道理,朱元璋死后,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动叛乱,得了天下,但朱棣吸取李世民的教训,挖空心思修改历史,不惜把生身母亲历史抹去,伪造自己是马皇后亲生儿子的身份,还大张旗鼓的在南京建大报恩寺(不知道报什么恩)以彰显自己篡位的合法性。

最搞笑的是西晋,晋惠帝生来就是个傻瓜,但是就因为是嫡子(司马炎与皇后杨艳次子,长子司马轨两岁夭折),做了皇帝,当大臣告诉他百姓没有饭吃的时候,他却反问他们为什么不喝肉粥。

这些奇葩案例不胜枚举,不能不说是对这一制度的讽刺。

还有一些皇帝,本身就是这一制度的破坏者,例如汉高祖刘邦,晚年宠幸戚姬,耐不住枕边风,打算废掉太子刘盈,立戚姬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为此吕后不惜拉拢群臣为儿子保驾护航,刘盈刚即位,吕后就反攻倒算,毒死如意,然后又把戚姬砍成人彘,而汉武帝在废除太子刘据以后,为传位给年幼的儿子刘弗陵,不惜杀掉宠爱的钩弋夫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为什么古人重视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词条  古人  古人词条  重视  重视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百科

 “敲门砖”的由来

典出明朝田艺蘅的《留青日札非问事》:其未得第也,则名之曰“撞太岁”,其既得第也,则号之曰“敲门砖”。明朝时,科举制度中规定了一种特殊的考试文体,名字叫八股文。八...(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