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水密隔舱福船:流传千年的造船技艺

早在宋元时期,中国的远洋木帆船就备受各国商人、使节的青睐,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帆船所具有的安全性,其安全性来源于中国帆船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水密隔舱”结构。近日,“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与“中国活字印刷术”“麦西热甫”一起被列入联合国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迟始于唐代

所谓水密隔舱,就是船舱中以横隔板分隔、彼此独立且不透水的一个个舱区。对于整艘木帆船而言,其水密隔舱的数量并不固定,这不仅与船的大小有关,还与船的用途有关。一般船只越大其隔舱就越多,载客为主的船舶要比货船具有更多的水密隔舱。福船则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对尖底古海船的统称,其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首尖尾宽两头翘,外形十分美观。

1960年,江苏扬州出土的一艘木船证实水密隔舱技术最迟在唐代晚期就已出现。清嘉庆年间蔡永蒹所撰《西山杂志·王尧造舟》载:“天宝中,王尧于勃泥运来木材为林銮造舟。舟之身长十八丈……银镶舱舷十五格,可贮货品三至四万担之多。”该史料记载了唐天宝年间福建泉州地区所造海船的情况,其中“十五格”即为十五个隔舱。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一艘宋代远洋货船残体,已具有极为完善的水密隔舱结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主要流传于福建泉州沿海地区,并向北扩展至莆田、福州,向南延伸至厦门、漳州等地。

水密隔舱结构主要有以下功能:首先,它增加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当船漏水时可以将水限制在局部船舱,以便及时抢修。其次,它方便了货物的装载,使货物易于分类放置,并可防止货物移动影响船舶的重心分布。第三,它提高了船体的刚度和强度,使船舶坚固耐用。第四,隔舱板作为船壳板弯曲的支撑点,满足了造船工艺上的需要。

据悉,水密隔舱技术早在13世纪末就由马可·波罗介绍到西方,但直到1795年,英国海军总工程师才第一次采用中国人首创的水密隔舱技术建造新型军舰。自此以后,水密隔舱技术逐渐被世界各国的造船界所采用,对人类航海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独特的建造工艺

作为木帆船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密隔舱不可能脱离船本身而独立存在。因此,帆船建造过程中的船型设计、选料、建造工艺等就构成了水密隔舱制造技术的基本内容。

船形设计:传统木帆船的建造多由造船师傅凭借自身的经验及代代口耳相传的营造法式现场放样,而没有精确的数据与图纸。造船师傅在设计船形时,首先要根据需要确定龙骨的长度和隔舱板在龙骨上的相对位置;再根据经验结合船种、用途、作业条件等确定隔舱板的宽度及分布位置等。在建造过程中,通常要先制作模型,再据此放大建造真船。

选料:福船的主要木料一般为樟木与杉木,樟木比较耐钉,杉木则比较轻。木料加工成木板后,要先经风吹、日晒、雨淋一段时间(一年或几年)后才能使用,据说这样可使其更坚固耐用。在船体各部位的选材方面,与海水接触的船壳部分多采用杉木;船体的结构部分,如龙骨、梁座、梁头等多采用樟木;制作桅杆的木材最难找,一般要选择树龄在几十年的天然福杉。经验丰富的造船师傅在选择木材时,头脑中会清楚地记着所有主要部件的尺寸,一段天然木料在他们眼里往往就是几个部件的组合。

建造工艺:俗话说“一澳头师傅造一澳头船”,各地的造船师傅以世袭的经验和营造法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比如泉州地区传统的造船工序被称为“船壳法”。首先是安龙骨,在船体主要结构完成后,才开始做甲板上的工程,树桅与治帆则在最后进行。

外观涂装:通常新船下水前要先用米汤调和蛎灰粉涂刷外壳,以防虫蛀。船头两舷的一对龙目(船眼)以樟木制成,大小与形状都有讲究,另外渔船的龙目一般是向下看,意为寻鱼群,商船的龙目则往前看,意为观航路。

另外,在长期的造船过程中,民间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风俗。比如在泉州晋江一带,新船动工前必须先择定良辰吉日,祭神、烧金纸并设宴请客,这就是“起工”。龙骨的木料加工完成后,要端正牢固地安置在地面上,称为“树龙骨”。“树龙骨”时禁忌也颇多,如不准人跨越,不准人说不吉利的话等。当日,船主还要置办三牲,赏给师傅红包。“安龙目”时,龙目周围要套上五色小布条,钉上3根特制的铁钉,意为“龙目光彩”,仪式通常都十分隆重。

技艺传承堪忧

目前在福建漳湾、晋江一带依然有依古法制造福船的人,比如在宁德市漳湾镇岐后村,数百年来这里的村民大都依靠造船为生,现全村仍有造船个体户40人。他们从船形设计、选料、建造工艺到外观涂装,甚至建造过程中的种种仪式都遵循传统。造船时仍无需绘制图纸,图在师傅心中,技艺传承靠口传心授,传男不传女。但由于环境的变化,目前这一技艺的传承十分令人担忧。

由于传统木帆船的建造与现代船舶不同,它没有精确的力学计算及详细的图纸,要靠造船师傅自身的经验及代代相传的营造法式现场放样。而老一辈的造船师傅又大都不识字,经验和法式只印在他们的头脑中,因此民间鲜有造船图谱流传。再加上传统的造船业通常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学徒一般仅限于族亲,因为师傅们对赖以谋生的技术和手艺不愿轻易外传。学徒一般在十一二岁入行,往往需要多年的艰苦历练才能成长为出色的造船师傅。随着铁壳船的出现,木帆船早已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现在除了在博物馆或某些民间活动中,已很难再看到它的身影。随着木帆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造船师傅们已无用武之地。许多师傅转而制作船模,但船模毕竟不是缩小的真船,种种传统技术无法继续施用。目前,在福建掌握这一独特技术的师傅最年轻的也在40岁以上。因此,如不对其加以抢救与保护,这一技艺终将消亡。

为了抢救、保护这一传统的制造工艺,福建各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晋江市已展开针对传统木帆船的田野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传统木帆船制造技术保护工作进行指导;在当地的深沪镇文化中心完成了“船模馆”建设,陈列有深沪代表性木帆船模型。接下来,当地还将进一步出台相关措施,保护身怀绝技的造船师傅,保存建造传统木帆船所需工具,培养掌握传统木帆船建造技术的接班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隔舱  隔舱词条  造船  造船词条  技艺  技艺词条  流传  流传词条  千年  千年词条  
考古发现

 山西夏县发现清代早期墓志铭

今日,记者从山西省文物局了解到,在夏县胡张乡如意下晁村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块清代早期的墓志铭。该墓志铭是清代初期名宦张慎学的,是继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的张氏宅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