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在泰山东麓天地剧场正式对外上演,这一自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后绝版的封禅仪式,而今以现代版充满高科技的表演激活了我们对秦汉的历史记忆,回望秦松汉柏,让我们领略泰山封禅起点处秦汉时真实版的旷世大典。
封禅是传统中国宗教祭祀的专用名词,指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祭天的封礼与在泰山下小山上祭地的禅礼。历史上先后有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五朝六帝王进行过泰山封禅。公元前651年,秦国忙着在雍地祭祀白帝、青帝;而齐桓公在这一年也准备封禅泰山,结果被管仲劝止。两个春秋大国都在酝酿着以各自的宗教祭祀的方式寻求霸主地位的正当性。延续到秦汉时期,西方郊祀与东方封禅成为王朝正当性宗教信仰的固定思路。
封禅之所以选择在泰山,这得益于泰山地处东方,又称岱宗,西汉人刘向就说:“岱者,代也,东方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为群岳之长,故称宗。”泰山是一个天然的大祭坛,是向天地报告的最佳所在。
公元前219年,一条起自咸阳的驰道修到泰山脚下,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带领七十齐鲁儒生来到泰山。在泰山下的驰道上,便有了儒生们关于封禅的一次上谏。这是秦王朝政治权力与齐鲁文化一次碰撞,这次碰头不像战国时代王公大人与游士各具独立自主的活动空间,结果政治支配了学术,始皇贬斥儒生,并以秦雍地祭祀上帝的仪式完成了封禅,西方的秦域文化凭借政治权势对齐鲁的封禅文化观念进行了强势整合。
一百年后的公元前110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在维修驰道后,沿着秦始皇的足迹来到泰山,在泰山下采取了长安郊祀太一的仪式,至于山顶封礼却神神秘秘地无外人所知。于是汉武帝一跃成了封禅仪式的推崇者。从此直至其去世的22年间,八至泰山,六次封禅,并建明堂,修奉高宫,其整合地方文化的用心与始皇如出一辙。
封禅是一场宗教祭祀的盛宴,盛大的活动必然有其文化副产品,像秦皇汉武借封禅以求成仙长寿等也算是其心存私心。这些文化副产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
汉武帝的封禅求仙几乎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念,泰山治鬼说出现,所谓生在长安,死在泰山,泰山成了当时人们观念中的冥府。佛教初入中国时,为避免本土人士的不解与排斥,往往用中国原有的观念名称比附。而梵语的“地狱”(niraya、naraka)一词,在佛经中意译为“太山地狱”。
用今天的眼光看,秦汉的封禅带有典型的迷信巫术色彩,也可以说是秦汉帝王神道设教的祭祀活动。随着后代郊祀制度的规范化与五德终始说的没落,自宋真宗以后便停止了泰山封禅仪式。在这里我们只是想让大家看看在传统的社会中,先人是怎样看待、利用泰山,用什么样的视角和思维来审视他们所生存的世界的。
秦皇汉武打下了封禅文化的地基,后来的“泥瓦匠”们添砖加瓦,在上面不断加盖多层的文化高楼。现代版的封禅大典不又加盖了一层吗?虽是仿古建筑,却也化腐朽为神奇。这对理解封禅文化,提升泰山的文化品位,做大泰山的文化产业不无禆益。
(作者为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