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周和平:国家图书馆馆长
给力之语: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因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民国时期文献正是以文字记录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民国时期文献,特别是革命文献,是对历史的继承,对民族的负责,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图书馆承担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近年陆续实施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等重大文化项目,在国内外反响好,影响大。在此,我建议“十二五”时期,在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民国文献的抢救和保护工作,避免文献历史出现“断层”。
今年恰逢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短短38年的民国历史,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文献全面记载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也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数量众多。近代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和应用,使得民国时期的文献日益增多。据初步估算,民国时期的文献数量远远超过存世数千年的古籍总量。
二是内容丰富。该时期文献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包括政府公报、法律规范、社会经济发展、名人手稿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也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同时,还出现了老照片、海报、电影及唱片等新的出版形式,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文献形式上,均极为丰富。
三是学术和历史价值高。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内忧外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为中国历史写下辉煌的一页。民国时期又是一个古今中外交汇、百家争鸣、新旧思想碰撞的时期,留下了大量珍贵文献。就内容而言,民国文献记载了时代的印迹,语言文字、政治、法律、历史等学科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大量革命文献。例如陈望道翻译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巴黎中共旅欧总支出版、邓小平刻印蜡版的《少年》月刊;1944年晋察冀日报社编辑出版最早的《毛泽东选集》等。各个根据地文献则记载了中国革命的重大事件。这些文献历久弥珍,是研究党史的珍贵资料。
四是现实意义重大。该时期形成的边疆垦务、农商统计、中国经济志、赈灾史料、教育公报、民国海军档案、蒙藏院及蒙藏委员会(民国时期掌管蒙古、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关)史料、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各省财政说明书等文献,对研究国家主权、边境、民族、军事以及农业、水利、经济等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的生动教材。例如,大量有关“东京审判”的文献、照片、视频和影像资料,集中反映了日军侵略中国的历史,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的铁证。此外,社科界、史学界以及出版单位、各类媒体对民国文献的需求日益增加。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一定范围内对民国时期文献进行了调查、整理、出版、缩微和数字化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从整体看,当前民国文献的保护仍面临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
一是底数不清。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尚未对民国时期文献进行全国性普查和整理,文献存量、分布与保管状况不明。尤其是革命文献,多为非正规形式出版,印数少,不易收集,其中不乏孤本,极其珍贵。
二是保存环境和保护措施不够。目前许多单位对民国时期文献的保存既没有按古籍对待,也没有按现代流通量大的出版物对待,都裸露放置在没有恒温恒湿、不避光、不防尘的书库里。在一些革命老区的图书馆和基层图书馆,保管条件则更差,致使文献的损坏日益严重。
三是纸张酸性强,脆化、老化加剧。据研究,民国时期的纸张一般寿命是50-100年。目前,民国文献普遍出现了严重的老化或损毁现象,泛黄、脆化,有的一触即碎,有的甚至已经碎成纸屑。而根据地出版物,由于印刷质量差,破损问题更为严重。
四是再生性保护进展缓慢。近几年,在政府支持下,国家图书馆等收藏单位陆续开展了民国时期文献的影印出版、缩微拍摄和数字化加工等再生性保护工作,但进展缓慢。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联合全国20余家公共图书馆进行缩微拍摄,国家年投入300万元,历时十年,仅拍摄6万拍,远不及损毁速度。
五是出版利用远不够。1989年上海书店出版的《民国丛书》,影印了1126种民国时期文献,还不到已知民国文献总量的0.01%,革命文献尚未汇集出版过。与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相比,我国对民国时期文献的整理出版都有较大差距。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因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民国时期文献正是以文字记录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随着时间延续,民国时期文献的损坏速度越来越快,许多已不能使用。如果不及时抢救这些文献资料,这段历史将随着这些文献的消失而失去记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民国时期文献,特别是革命文献,是对历史的继承,对民族的负责,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有鉴于此,建议全国政协发挥其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智力优势和渠道优势,推动有关方面参照“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做法,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作为文化重点专项,尽快启动实施。
首先,要开展全国性文献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形成《全国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同时,做好民国文献定级工作,形成《国家珍贵革命文献名录》和《民国时期文献分级名录》。
其次,加大保护力度。引进国外脱酸处理技术;对列入国家名录的珍贵文献进行脱酸与修复;建立标准库房,改善保存环境;加快缩微及数字化进程;策划选题,加强整理与出版工作。
再次,要加强海峡两岸的合作与交流。在对海外民国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开展面向海外和民间的文献征集工作,以促使文献实物的回归和缩微化与数字化回归。
希望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使民国时期文献,特别是革命文献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和保护。
背景链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国际在线记者刘志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