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尔的生活影评
高中学文学的少女,希望毕业后做一名幼师,她爱写东西也爱给小朋友讲故事。15岁的她在一个夜晚邂逅了蓝头发的女画家艾玛,阿黛尔不禁被其吸引,两个人发展出了一段同性之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黛尔的生活影评,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阿黛尔的生活影评 篇1
作为一部真正的、大尺度的同性电影,影片既走了法国文艺风,也真切地体现出了纪实风格。影片时长将近3小时却没有任何配乐,大部分片段都是特写镜头,两位女主角对视交谈,阿黛尔哭得满脸邋遢,艾玛温柔似水或愤怒发飙,这一切都是通过面部表情,一个个细节展示出来的,既真实又能打动人。
影片情节并不是跌宕起伏、激情澎湃的,更多的是阿黛尔的日常生活,她有事嫌弃自己凌乱的头发,和几个好朋友谈论着男朋友,每天努力赶上去学校的末班车,以及与艾玛相识后,开始当幼教老师,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听写,阿黛尔的生活都是真实的,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并无两样。但影片到底是怎么吸引了我,让我义无反顾地看完了还觉得意犹未尽呢?
首先应该是因为好奇吧,关于性取向的话题一向令人好奇。在这个异性恋占主导的社会,同性恋可能被视为异类,甚至有违伦理而不能被一个家庭、不能被大众接受,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在法国,影片中同性爱情泛滥的浪漫国度,不同的取向仍然容易遭到攻击。但同时我们对于同性恋又充满了好奇,为什么会有同性恋,这种取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这些人又是怎么确定自己的取向的等等,许多谜题一直萦绕在心头。大部分异性取向或者说表面上是异性取向的人,可能也想走进同性的世界,碰触他们、了解他们,可是有足够胆量付出行动的人却寥寥无几。
接下来就是影片的情节和主角的选择。个人觉得影片的故事性并不强,看着似乎顺其自然,但故事的发展并不是按照既定的轨道进行的,情节的安排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是恋爱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片段的组合,一直到最后阿黛尔放弃这段爱情,剧情如流水般进行,可能存在一些巧合但结局都不会被改变。
影片的两个女主角都是大美女,并且都有着过硬的演技。阿黛尔给人的感觉是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15岁的学生,她不顾形象吃东西的样子、哭得鼻涕眼泪一把的样子、开始在女性身上品尝快乐的样子,很多时候她并不是美的,但确是让人心动的。不管是蓝头发温暖的艾玛、棕色头发对阿黛尔说“滚”的艾玛,还是那个专心画作、处事圆滑的艾玛,她身上的神秘气质都无法隐藏,她不仅美丽而且有志向。而这也是最终导致两人不能走在一起的原因,即使她们是最和谐的伴侣。
影片将时间设定在青少年时期,阿黛尔对于感情还很懵懂,甚至还尝试着跟男孩子恋爱、接吻。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她的感情也无法受到控制,她遇到了艾玛,她知道她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而现实也证明了她们注定是要互相吸引的。当阿黛尔倾注了太多的感情,把艾玛当做唯一的时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岌岌可危了,当爱情双方投入严重失衡的时候,爱情就会逐渐出现裂缝,到最后一碰就轰然坍塌。
轰轰烈烈的爱情往往让人向往,但凄凄惨惨的结局也令人暗自神伤,如果已经不能改变,那就只能欣然接受。整个影片没有过分的感情渲染,不过当阿黛尔穿着蓝色连衣裙从镜头中慢慢消失的镜头,不免让人心生酸涩之感。唯一遗憾的就是影片里面将近20分钟的激情镜头,都被减掉了,观众不能一睹为快是其次,也造成了影片某些片段的不连贯。其实激情戏才是影片的最大看点啊!
阿黛尔的生活影评 篇2
诗人的诗歌,是为了说所有这些还有成千上万其他东西,没必要懂。
La vie dAdèle
我喜欢阿黛尔的故事这部电影。她还有其他的名字。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火热蓝色。要我说,这三个名字都很妙。
首先,直白如阿黛尔的故事,把女主角的名字往标题上一摆,大大方方说这部电影就是她的故事了,直截了当就像电影本身一样,特别生活化,没有什么刻意处理的痕迹。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这是漫画原名,故事本身很粗糙,电影第二部分几乎是全新增添。但作者创造出的艾玛的极具魅力的人设,极大地为电影增色。同时blue在英文里还有色情这一层意思,也是切题。
火热蓝色,这是三个名字中我最喜欢的,是当时戛纳电影节在映时的中文初译名。蓝色的头发丝融化在太阳金色灼眼的光芒里,太迷人了。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命名方法很有趣,通用名称里用了主角阿黛尔的名字,其他译名又突出了艾玛代表的蓝色,似乎暗示着这个两个角色对于这部电影的贡献是不可分割的,这两个角色和电影本身有着很强的抓合力。同样的取名法出现在了韩国电影《小姐》身上,其英文译名是The Handmaiden,两位女主角的结构对电影的推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之妙。
说到主角,两位年轻的演员都呈现了独一无二的表演,太精彩了,让人跟着她们一起落泪。阿黛尔作为一个新人,在大银幕上初露头角,导演为了让她在戏里感同深受,把她自己的名字设定为女主角的名字,现在看来这个决定真是太正确了。阿黛尔写实化的表演,非常能激起观众的共鸣。那场在窗边抽烟的哭戏,相信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只可惜她这么好的天赋却没能在这部电影之后好好展现,有点泯然众人了。
再说蕾雅,前段时间读到一篇她的采访,讲到她虽然并不介意出演一些表现露骨的角色,但她其实内心是一个害羞小女孩。蕾雅的魅力太独特了,回想艾玛出场的第三个镜头,仰起头攀着同伴过马路,捋了捋蓝头发,回头浅浅地勾了勾嘴角,桀骜的样子像极了凤凰河。
这部电影,三个小时的片长讲了阿黛尔被艾玛吸引、又无奈失去了她的故事。
阿黛尔始终没能真正地认同她的性取向,她有自己的骄傲和自尊,她爱艾玛,但在有些场合她害怕别人对她的眼光将她刺伤。她就是这样把自己困住,唱歌跳舞却心事重重。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好友正巧在朋友圈分享了《No Need》这首诗:
大象的鼻子是用来捡开心果的,没必要弯腰。
长颈鹿的脖子是用来看星星的,没必要飞翔。
变色龙的皮肤,绿色,蓝色,粉色,白色,是用来躲避动物的,没必要逃跑。
诗人的诗歌,是为了说所有这些还有成千上万其他东西的,没必要懂。
这首诗简直是点亮了我的思路,这些从幼儿园小朋友口中诉说出的哲理,非常温柔同时又非常锋利地戳破了阿黛尔的内心——“我有一个如此特别的灵魂,在那儿我自己都认不出我自己。”你需要认可你自己的角色,需要为自己的身份感到骄傲,只不过遗憾的是阿黛尔没有成为诗里的大象、长颈鹿或是变色龙,而艾玛抽象的情绪,她也不懂。这个遗憾非常写实化,阿黛尔是普通人,她在艾玛的艺术家朋友圈子里格格不入,对父母同事隐藏自己的性取向,生活让她感到迷茫,也让她做了错事。但我觉得,她只是不够勇敢,没有必要去责怪她。
我很喜欢的一幕——在阿黛尔与男人约会后回家被艾玛揭穿的时候,她极力辩解却艾玛反问到“那你现在为什么哭”,这个时候镜头里的阿黛尔苦恼、窘迫、委屈、自责的情绪全部翻上来,却唯独没有落泪。这里一直困惑着我,也一度让我对艾玛这般的艺术家的思维非常着迷,我想导演是为了通过这句台词交代出艾玛看世界的方式与阿黛尔远远不同。哭不是眼泪,不是突变的情绪,不是控制不住的颤抖,你的内心被击溃,你就哭了。
“我没哭”
“滚出我的生活”
阿黛尔的生活获得了第66届戛纳电影节最高奖,导演柯西胥、女主蕾雅和阿黛尔都得到了他们的金棕榈。四年过去了,前段时间的新闻,柯西胥为了筹备新片不得不拍卖出售他的这尊金棕榈,不禁让人唏嘘,如此成就,仍然很难随心所欲地拍电影。不过我一直都抱有期待,说真实、讲故事的好电影,不会因为种种无奈的客观原因就消失。我们不是才看了海边的曼切斯特吗?
其实写本篇的时候列了长长的提纲,有许多我在意、喜爱的内容没能一一展开,比如阿黛尔很有特点的吃东西的镜头、梧桐树和长椅的前后呼应、艾玛的角色性格与她的选择之间的关系、大胆的大尺度画面,拍摄过程中严苛的柯西胥(这段时间因为韦恩斯坦的事情又再次被提起)、全篇中近景的运用对观影感受的影响、甚至还有很有意思的阿黛尔扎头发教程的讨论……一部电影能讲的东西太多了,生活更是。
法国老太太在观影后说——这不是拍给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这是一部体验电影,拍给普通人的,拍给生活本身的。朴素的中近景看得清演员脸上的雀斑、鲜少的配乐就像是在宣告生活本身就没有主旋律、不加修饰的对白直冲冲地就扑过来……这是一部非常生活的电影,我们看这样的电影,才叫看自己。
当我重新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心痛。用咖啡馆里艾玛的台词结尾吧——我对你有无尽的温柔,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