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老子其书:楚简帛书?河上公?王弼?

关于《老子》的争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界的,他们争论的是历史真相,是《老子》成书过程的究竟真相。另一种是民间的,他们争论的那个版本是“真经”?这两种争议,都是有历史渊源的。

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这么几种看法:

1、《老子》就是老子本人写的。

2、《老子》思想是本人的,但是书是门下弟子记录整理的。

3、《老子》不是春秋晚期的老聃写的,而是战国时期的太史儋写的。

4、《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间,甚至是西汉文帝时候才出现的。

这四种意见中,后两种都是儒生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而不顾客观史料胡乱编纂的。随着马王堆汉墓和郭店楚墓出土《老子》的发表,这两种谣言已经作古了。对于这种主观臆断的胡说八道,大可置之不理。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个版本的《帛书老子》,因为甲本没有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一般学术界认定甲本誊抄在刘邦登基之前,其写作风格偏向秦代的篆体。乙本避讳”邦“,但是不避讳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学术界认定为刘邦登基之后,惠帝和文帝登基之前这个时间段,其写作风格偏向汉代后来流行的隶书。

郭店楚墓出土一堆竹简,根据长短制式的特点,分为甲乙丙三组,加起来一共2046字。经过碳-14的检测,墓葬时间大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竹简的抄本应该是下葬时间之前的流传本。这是目前发现距离老子辞世最早的版本了。

北京大学收藏了一批汉武帝时期的竹简,其中有比较完整的《老子》抄本,避讳高祖刘邦,不避讳刘盈。可以推论,竹简本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乙本前后时间差不多。分为上下两篇,一共七十七章《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补充所残缺文字后,应该是5265字。

如上四本,是今人从坟墓里面挖出来的,并不是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的。因此引发了真假《道德经》的争议,这是由所谓的“民哲”发起的论战。其主要观点如下:

1、郭店竹简最早,郭店老子》是真经。

2、郭店老子不全,不配真经,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才是真经。

3、甲本残缺1600多字,都是靠后来流传的版本补齐文字的,王弼本才是真经。

4、河上公本才是真经。

笔者曾求教于各位“大师”,此老师说彼老师胡说八道,彼老师说此老师信口开河。前后关注这个问题由三年多,终究没有一个老师能够回答一下:“真”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以老子亲笔所书为真经,那么我们见到的都是假的。如果以能够体现老子思想为真经,那么我们见到的版的都是真的。在不讨论“评判标准”的情况下便下了判断,这并不是学术行为。

我们不妨用用黑格尔“历史和逻辑”的方法,从历史中总结逻辑,再用逻辑来审视对历史的认知。在所有的中华典藏中,能够被考证最古老的书当属《周易》中的六十四卦,这是西周时期就已经算卦弄出来的。至于《易传》这是从战国到西汉四百多年的历史,逐步积累成的,主要由儒家学者借助西周给卦辞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而形成的。老子、孔子所处的时代,并没有个人著书的习惯。

《论语》是孔子门人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的,《庄子》是庄子弟子即后来道学者编辑而成的,《孟子》是孟子门人弟子整理编纂的。从这一历史中,得出来的逻辑是,春秋乃至战国中期,当时的学者并没有写书的习惯,没有“立言”的文人抱负,他们的学说之所以能被传承下来,全在于门人弟子以及后来人的整编。由此这个逻辑来看《老子》的历史,似乎学术界第二种观点很有道理。

或许是老子只是写了一点点(楚简甲本一千来字),或许老子压根就没写,都是后人整理出来的。郭沫若根据《道德经》具有楚语特征来分析,可能是由楚国弟子整理的,具有一定合理性。高亨说战国时期的太史儋很有可能是春秋末年老聃的后人,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按照学术的规范,来考察老子的个人事迹,以及《道德经》的成书流变过程,这是很有必要的。至于争论什么是真经?什么是假经?这种没有客观标准作为参考的主观臆断是毫无意义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王弼  王弼词条  简帛  简帛词条  老子  老子词条  
国学

 国学之根源(一)(续5)

国学之根源(一)(续5)说到《史》,多说一句,学历史的人都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国的历史,他国的历史基本都是断代史。唯有我国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上下绵延5千多年。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