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龙泉一带气候湿润,溪流密布,丘峦起伏,草木丰茂。既有适宜建窑的山峦丘陵地貌,又有得天独厚的瓷土和树木资源。因此这一地区早在唐代,甚至更早,就有建窑烧窑的传统。不过,龙泉地区早期窑场青瓷生产规模不大,品种不多,并明显受到越窑的影响,尚未形成自身特色。
青釉鸡首壶,南朝(420~589)浙江省龙泉市查田镇下堡村出土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此壶圆唇,盘口,束颈,丰肩,腹部斜直微弧,平底。肩部安前流后鋬:流口塑成引吭高歌的鸡首状;壶鋬则捏塑成螭龙衔盘口姿态。肩部两侧对称装一枚桥形横系。器物施釉近底,釉色青灰,釉层匀薄透明,开细密纹片,近底处略有积釉。
鸡首壶亦称“鸡头壶”或“天鸡壶”,是三国末年至两晋时期的新产品,后流行于六朝至唐,各地瓷窑均有烧造。
其基本形制是在盘口壶的肩部一侧贴塑鸡头状流,另一侧贴鸡尾或螭首状柄。该壶式流行时间长,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形制多有变化,基本上经历了一个由矮到高的过程:
早期壶身较小,贴塑鸡尾,鸡头为实心假流,完全是一种装饰;
东晋时,壶身变大,鸡尾做成壶柄,鸡头作流口使用;
南朝时,器身变长,口颈加高,更加实用;隋代时,壶身更加修长,盘口增高。
南朝至隋代,鸡首壶还有装饰双鸡头、双螭首及堆贴瑞兽纹样的品种。
釉色品种上,除青瓷制品外,六朝还有少量黑瓷品种,
隋唐时亦出现一些白瓷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