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实幻之间,台北故宫博物院玉器欣赏

《实幻之间—感知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对话》预告片

“实幻之间—院藏战国至汉代玉器特展”展览现场

西汉早中期 玉舞人佩

战国玉器,二维剪影中的“动态感”

战国早期 玉龙佩

战国玉龙佩

汉代三维“瑜伽熊”

汉代 玉图章

过去有人认为这件作品是玉章,但蔡庆良提醒参观者注意玉平面四角略带圆滑及玉熊的姿态,再比对展览厅一旁陈列的西汉中晚期《熊兽纹玉剑璏》,就可明晰这件《玉图章》最初是玉剑璏的一端,而正如《熊兽纹玉剑璏》所表现的,玉熊的确有一对峙对象。但若单看《玉图章》的玉熊姿态,蔡庆良笑称还挺像“瑜伽熊”的。

西汉中晚期 熊兽纹玉剑

以古代玉器展向爱因斯坦致敬

西汉晚期至东汉 玉鸠

“看似和谐的玉器,真的是真实的吗?相反地,看起来诡异的扭转,就真的是不可能存在于世界上的吗?”蔡庆良抛出这个问题让大家思考。他告诉《艺术新闻/中文版》:“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于1919年获得验证,这一理论告诉世人,人类感知的世界其实是大脑顺循错觉而虚构而出的模样,真正的世界是时间快慢不定、空间弯曲变形的四维时空,而2019年正是广义相对论验证100周年,这场展览其实也是对爱因斯坦致敬。”

西汉晚期至东汉 玉神兽

西汉早中期《兽纹玉剑首》,圆形的玉剑首上攀附着三只神兽,它们身躯过度扭转、首与尾的方向性完全不一致,乍看之下却毫无异状。另一件西汉早中期《鸟兽纹玉卮》是一件利用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的玉琮改制而成,刻有神鸟及数只神兽,当中的神兽经常将身体隐在云雾之中,只露出兽首与兽尾。但兽首与尾部的运动方向不同。这些过度扭转身躯的神兽似乎不可能存在于世界上,但倘若加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进行讨论,这些不合常理的扭转反而更符合神兽走进弯曲时空中应有的真实形体。

西汉早中期 兽纹玉剑

西汉早中期 鸟兽纹玉卮

“所谓现实,只不过是个错觉,虽然这个错觉非常持久。”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本次展览中的玉器带给观看者的错觉感存在于视觉当中,战国玉器以蜿蜒的身躯、利用视觉的连续性创造出动态感,工匠也利用了在摄影作品中表现动态感的常用技巧——“频闪”,让动态感更加倍,即透过连续发射闪光令主体在单一镜头中多次曝光。战国工匠在平面的蜿蜒蛇身上加上了不同方向的足部,这些足部并不会打断蜿蜒身躯的连续效果,反而达到动静互见的动态错觉。如展品战国中期《玉龙佩》,拥有四个足的龙身,倘若拿掉单一侧的各两个足,都会让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方向性。

战国中期玉龙佩

西汉早中期 龙凤纹玉角形杯

汉代玉器以兽为原型,前足于胸,后足于臀的基本原则也限制了动态感的创作,工匠以不同的方式来达到扭转身体的“频闪”。如西汉早期《神兽玉剑摽》一侧有着一小神兽同样兽足方向各异,为避免视觉上的诡异感,汉代工匠使用了“视觉中断法”,在连续的身躯上造成一个断点,这并不影响视觉的连续效果,又可以达到合理化身体过度扭转的奇异感。而西汉中晚期《龙纹玛瑙剑璲》更为典型,露出的龙首似乎暗示着身体应该是往左边而去,但兽身却延伸到了右侧,中间则利用了玛瑙本身白色的部分当作身体隐入云雾中的中断过程,蔡庆良赞叹:“这件作品真的是高明!”

西汉早期 神兽玉剑

西汉中晚期 龙纹玛瑙剑璏

本次展览共分为四大单元,分别为“动态十足的玉器时代”、“战国至汉代玉器的艺术风格”、“感知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对话”及“引人入胜的视觉错觉”等,蔡庆良说:“过去的展览常常是以‘物’为主角,但这次展览的主角是在‘人’,包括观看者以及创作者,希望透过这次展览观众可以利用自己的双眼感受过去甚少人谈及的错觉艺术,并且进一步深入了解当时的创作者是利用了哪些方法达到这样的艺术成就。”

展览现场的“视错觉”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蔡庆良特别于另一展厅陈列了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和明治大学特任教授杉原厚吉的研究成果,错觉艺术古今呼应。杉原教授利用模型与图像为观众展示了科学上对于“眼见”与“真实”之间的落差,其研究成果具体而微地将”错觉”呈现出来。(采访、撰文/林知)

实幻之间—院藏战国至汉代玉器特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

展至2020年2月23日

古玉虫

致力于中华古玉的研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词条  玉器欣赏  玉器欣赏词条  台北  台北词条  之间  之间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