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的鉴定对很多藏友一直是个难题,但是三彩的鉴定研究明白了真的不难,三彩的特点很明显。比如:反铅、宝光、开片微翘、胎质发泡等等。可以说学会了三彩,高古瓷就学会一大半了,今天山人拿三彩蓝釉罐的真假对比,通过四个方面来讲一下:
1、器型的真伪
2、施釉工艺和特征
3、开片的真伪
4、胎质的真伪
1、器型的真伪
器型是很难讲明白的,需要大量的实战和理论基础,三彩罐最早是672年唐墓出现,在盛唐时期这种蓝釉罐是使用在波斯一代进口的钴料,在盛唐以后的墓中就比较少出现了。
这个时期的器型上图仿品是不对的,首先只有高罐才上提了肩部,仿品圆肩腰身怪异,腹部下收弧度不协调。
哀皇后墓出土的蓝釉三彩罐对比就很明显,圆肩,腹部有弧度,器型饱满,线条感清晰,造型十分工整,没有精湛成熟的工艺是达不到的。
2、施釉工艺和特征
仿品用了化工蓝色釉料,颜色呆板,没有细节层次,一片死蓝,毫无美观。
真品三彩使用了淋釉工艺,用的是竹刷,所以有流动感的特殊效果,色彩自然流淌,相互交融,层次丰富,自然流釉,柴窑烧制,在时釉胎分界出自然分离。
3、开片鉴定
仿品开片很粗,线条没有力度,是化工釉料烧出来就开片的一种技术
真品开片很生动,因为是自然开片,开片的宽度基本相似,很细密,有力度。
多数真品开片四角微微外翘,是经历多个半衰期后的自然开片。
4、通过胎质鉴定真伪
上图仿品是新胎很细密,看起来很硬,土沁也是认为刷上去,分布不自然,没有分布在胎内毛孔中。
真品胎质很疏松,巩县窑沾水会变粉红色,胎质有发泡的感觉,土沁分布自然,分布在胎质毛孔中,整体看起来有轻盈的感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种窑口也有一种窑口的特征,大量的仿品存在着张冠李戴,所谓的器型不对,一个方面是晚期的造型出现在早期的器型上,另一个方面是轮制工艺的不明确。釉面、开片、胎质等等也各有特色,仿品很难做的面面俱到,所以藏友仔细分辨其中蛛丝马迹,定能辨其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