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砚台的制作材料是石材,有来自甘肃南部的洮砚,来自广东端溪的端砚,来自安徽歙县的歙砚,,来自河南洛阳的澄泥砚(澄泥砚为泥所制)等等,这四种砚台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端砚又称作端溪石砚,位列四大名砚之首。另有"南端北易"之说,"易"指河北易水砚。此外砚还有南北流派之分,一般来说,广东人喜欢端石砚,安徽人青睐龙尾砚,山西人推崇澄泥砚,而湖南人则看重祁阳砚。在形制上,唐开始使用铜雀台遗迹上的砖所做砖砚也曾流行一时。
端砚。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古时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封坑,砚资源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名贵。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曾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端砚、歙砚和洮砚,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
澄泥砚的砚体形有圆、椭圆、半圆、正方、长方、随意形的。雕式有号、耳瓶、二龟坐浪、海兽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阁瓦等立体砚。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树花卉、走兽飞禽;又有犀牛望月、台山白塔、嫦娥奔月等。这些雕砚刀笔凝练,技艺精湛,产地却莫衷一是,虽各有说法,但都没有离江河太远,古人说取河泥澄而制砚不假。只是这个制法却颇费周折,光是淘洗澄结便要一二年,出泥后"令其干,人黄丹团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再用黑蜡、米醋相参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使砚台坚如铁石。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艺繁复而产量甚低了。加上石砚中的佳砚理当比泥砚更胜一筹,流传久远者当然比泥砚更多。到清代,澄泥砚已经没落衰微,偶有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
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始创于唐代(公元618~907年),历史悠久,当时曾被列为"贡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时其制作工艺就已失传。随着澄泥砚制作方法的失传,绛州澄泥砚的生产出现了一个近三百年的断档;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版画艺术家蔺永茂携其子蔺涛历经千辛万苦终将澄泥砚恢复生产后,绛州澄泥砚又重新在砚海中展露新姿,重新成为古城绛州的一大地方特产。
澄泥砚 澄泥砚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传统书法用具之一,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
澄泥砚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着文记之;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
澄泥砚 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华夏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无不巧夺天工、不但保持了史书记载的名贵颜色,而且烧制出古砚从未有过的花石纹,其纹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叹为观止。经专家评鉴确认,完全具备古砚"泽若美玉、击若钟磬、易发墨、不伤笔、冬不冻、夏不枯、写字做画虫不蛀等特点。2015年,李喜阳对古法工艺进行了改良,研制出"天然水纹砚",触之若童肌,扣之若金声,备受文人墨客喜爱,被海内外诸多收藏家收藏。
澄泥砚 古代澄泥砚砚的型制变化,最根本的一次变化是从"研"到"砚"的变化,作为非石质砚,澄泥砚代表着古代合成砚的制作高峰。远在汉唐,澄泥砚一度非常流行,从型制来看,宋代澄泥砚更是变化多端,如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澄泥虎符砚和蕉叶砚,较唐时的澄泥砚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在尚武轻文的元代,澄泥砚虽远不如唐宋时期的鼎盛,但是民间制砚并未中断,多以动物型、人物型、花卉型为主体。明代,澄泥砚不仅注重造型,色调更是异彩纷呈,雕刻技艺也更加细腻丰富,最典型的代表作莫过于朱砂红荷鱼砚,同时,带有文学色彩的砚铭也被雕刻到砚台上,从而使明代澄泥砚从实用工具开始步入收藏品和艺术品的行列。而到了清代,随着制作,风貌上的一味仿古,澄泥砚逐渐步入衰落期,澄泥砚的历史出现了断层。
澄泥砚 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不同、烧制时间不同,具有鳝鱼黄、蟹壳青、绿豆砂、玫瑰紫等不同颜色。澄泥砚一般注重图案,讲究造型,器物线条凝练。
澄泥砚 在造型艺术上,澄泥砚也别具一格。它十分注重图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样,色泽典雅秀丽,显得极为古朴大方。澄泥砚属陶类,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砚。可能古人受秦汉间砖、瓦当生产的启示,结合陶砚再精工制作,遂步升华为澄泥砚。澄泥砚的形成约在晋唐之间而略早于端、歙。
澄泥砚
澄泥砚
澄泥砚
澄泥砚
澄泥砚
澄泥砚
澄泥砚
澄泥砚
澄泥砚
易水砚又称易水古砚,是汉族传统名砚。产于河北易州(今易县),故名。相传始于唐代。砚石取自易水河畔一种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天然点缀有碧色、黄色斑纹,石质细腻,柔坚适中,色泽鲜明。雕山的砚台精美古朴,保潮耐固,易于发墨,宜书宜画,书写流利。易砚因材造型,以型定名,艺人因材施艺,精心设计,巧用砚石,刀法精湛。千百年来,易砚以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优等石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名扬天下,在中国博深精美的砚文化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易水砚"是易砚的杰出代表
易水古砚。据《墨史》、《保定名产》载:"早在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就继承了祖敏的松烟制墨技术,并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发现了"易水砚"。唐朝末年,"奚超与子庭硅,流离渡江歙州,睹歙中地多美松,因而留居"。"到了五代时,奚超之子奚庭硅被南唐皇帝授为"墨官",并赐姓李,成了"徽墨"、"歙砚"的开山祖"。"而易砚也久盛不衰,成为北方闻名的"文房四宝"之一"。"现今的徽墨既是易州人奚氏父子所传,徽墨源于易县。"可见古易州为华夏墨的源地、砚的故乡。砚墨同源易州,"文房四宝"四之有二,足见易水砚在中华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易水古砚。易砚(奚砚)产于易县(古称易州)的易水河畔,是我国名砚中的瑰宝。据传,易砚始于战国,盛于唐宋,为历代宫廷贡品。今天,安徽老胡开文墨厂还能看到一副这样的对联:"传承古易水,奇珍握墨绝"。古砚研究专家认为,易州制砚技艺曾辗转传播至广东肇庆,影响带动了端砚的发展。中国北方以易砚为代表,因而行内一直流传着"南端北易"的美谈。
易水古砚。易砚是中国砚之先师,更有出土文物为证。2006年南水北调易县段文物保护发掘工程中,从古墓中出土了一组东汉时期的石黛板,专家认定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易砚,表明易砚至今至少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早于其它名砚四五百年。邹洪利对易砚及其它名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编写出版《中国易砚》一书,促进易砚的发展。
易水古砚。
易水古砚
易水古砚
易水古砚
易水古砚
易水古砚
易水古砚
易水古砚
易水古砚
易水古砚
ping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