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料是青花瓷生产的必需原材料,青花料的质量和呈色控制技术决定了青花瓷的兴衰和发展。
青花料的矿物质含量
青花料是一种矿物质,因为首先发现于古时的吴国,因此名叫吴须,云南的叫云墨,湖南、江西一带则叫土墨。它一般在山谷和溪水小河沟边均可找到,埋藏离地面一至两米深处,为土状矿物,其主要成份为锰、钴、铁、镍、铜,与砂和黄土混合而成。这些青料杂质多,含锰料多而钴少。钴是发色的重要成份,钴在氧化焰的情况下发色并不纯正,只有在达到1200度的还原焰的情况下才色泽兰艳。钴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青料发色的好坏,而进口地苏泥勃青由于含钴量大,所以发色较好。
青花料是怎样加工提纯的
钴土矿要经过提纯处理,才能成为青花料。明代万历朝以前,青料的加工是用“水选法”。据嘉靖《江西大志·陶书》载,水选法分为“敲青、淘青和研青三道工序”。
敲青:“首用锤碎,内殊砂斑者为上青,有银星者为中青,每斤可得青三两。”
淘青:“敲青后,取其青零琐碎碾碎,人注水中,用磁石吸去杂质的水选法。”
研青:“首用锤碎,内朱砂斑者为上青,有银星者为中青,每斤可得五六钱。”然后“倾入乳钵”“研乳三日”。
钴土矿
在天启、崇祯时,青料提纯处理改用“火锻法”。所谓“锻”就是在低于熔点的温度下加热矿石,使其分解,并除去所含结晶水、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硫等挥发物质,使矿物的主要成分更易于提取,提纯度更高。
成书于崇祯末年的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则出现了以煅烧发来处理青料的记载:“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无名异”可能是浙料的一个品种,同书另一处又云“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
《天工开物》中关于制陶工艺的内容
显然,火煅法这种新的青料提纯技术的发明运用是浙料之之所以烧出“翠毛色”的关键。从水选到火煅,是一次工艺上的改革,这个改革过程显然完成于嘉靖以后到崇祯这一段时期内,它是万历后期普遍使用浙江青料,能迅速提高发色质量的重要原因。
乾隆年间任景德镇督陶官的唐英在《陶冶图说》记载:“青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二府所属诸山。采者入山得料,于溪流漂去浮土。其色黑黄,大而圆者为上青,名“顶圆子”携至镇,埋窑地三日,取出,重陶洗之,始出售。”“青料拣选有料户专司其事。黑绿润泽,光色全者为上选。仿古青花,细器用之。虽黑绿,而次润泽,只供粗瓷。至光色全无者,一切选弃。”这说明清代前期青花的采取和加工,是由专门的匠户负责,而且选料有明确的标准。据专家研究,当时钴土矿的拣炼工艺是:将钴土矿在水中不断淘洗,装钵煅烧,逐渐精选出色润泽、比重大、拨动发金属声的上等料,然后把它研得极细,“每料十两为一钵,专工乳研,经月始堪用”。精炼后,降低了钴土矿中锰和铁的含量,相对的提高了氧化钴的含量,致使青花色泽鲜艳,蓝色纯净,莹澈明亮。
这就是青花料,没烧时是黑色的,看上去挺像墨汁,颗粒要比墨粗,粘而且涩。碟子中间那块青花料叫料坝,把碟子分成两块,一边深,一边浅。细笔是狼毫,勾线用的,歪的是羊毫,染色用的,行话叫“分水”
各朝代青花料在瓷器上的使用
一、苏麻离青料
苏麻离青也叫“苏泥勃青”简称“苏料”是一种原产于西亚波斯(今伊朗)卡山夸姆萨村的进口青花料。在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和明代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苏料。苏麻离青含铁量高,含锰量低,所以烧造出的瓷器青花色泽浓艳,青花遇高温在瓷胎上会出现银黑色结晶斑,俗称铁锈斑,突出了苏麻离青的特点。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苏料具体是什么时间被商人带到中国不得而知,但苏麻离青使用主要有三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
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元代青花龙纹食盒(河北博物馆)
苏麻离青料的几种特征:
第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元青花梅瓶局部 馆藏
第二种典型情况是有晕散。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据上海博物馆
汪庆正先生介绍,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较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的确,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元青花盘局部 馆藏
第三种情况,以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
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 故宫藏
第四种情况,为呈色靛蓝浓艳,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蓝中微泛紫或紫色较明显;结晶斑少见,且多呈褐色,不见浓黑色者;浓淡色阶明显,有明显晶莹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浊状,但仍显晶莹。这种呈色,以故宫所藏并于现在展出的永乐狮球款及花心款两件压手杯最具代表性。学界多认为这是永乐也包括宣德在内的"细路活儿"。颇有道理。明谷应泰《
博物要览》载:"永乐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说明这种呈色正是时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烧成。景德镇仿永乐、宣德青花多以此为蓝本,但其与真品相比,相差实在是太远,没有任何可比性,因此不论。
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狮球心”压手杯
第五种情况,以故宫藏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和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较具代表性,其呈色特征是:色泽淡雅,蓝中泛紫,或呈浅天蓝色,不含紫色;晕散情况较轻或不甚明显;不见结晶斑。因此,有专家认为这是以国产料绘制。但是,这一说法不知有何凭据。
宣德 青花留白海马纹高足杯(大英)
二、平等青(坡塘青)
平等青,国产青料名.产江西乐平,亦称"陂塘青"。明空白期晚期,明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
正统青花麒麟翼龙纹盘 故宫
平等青含铁量较少,烧成后色泽淡雅、清丽而明澈、晕散不严重,呈色淡雅青亮,与明初永乐、宣德浓重青翠的苏麻离青截然不同。
空白期青花缠枝纹碗 私藏
成化时平等青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
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黑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
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成化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 故宫
用分水方法渲染,轮廓线大多较粗,渲染之分浓淡两色,多为勾勒点染和单线平涂两种方法混合使用。
到了弘治(1488-1505)朝,青料仍以平等青为主。弘治不如成化朝典雅,少数发色浓艳的呈灰蓝色。出土的青花产品有粗细之分,细的青花色调清新明晰,粗的青花较淡,产品底款有"大明年造",说明当时民窑也用陂塘青料。
弘治青花茅山道士图三足炉 故宫
《明实录》里记载了嘉靖二十年(1541)六月辛酉初,江西乐平在景德镇的瓷业工人和雇主之间的一场流血斗争,说:"江西乐平县民,尝佣工于浮梁,岁饥艰食。浮梁民负其佣重,尽遣逐之,遂行劫夺。二县凶民遂各集党千余人,互相仇杀。"
这场斗争的结果,影响很大,甚至使当时景德镇的瓷业暂停,使明代民窑主要青料--陂塘青的来源都断绝了。
弘治青花人物碗 私藏
三、石子青(无名子)
石子青国产青料名。明代中期始用。据《江西大志·陶书》记载;石子青产瑞州诸处(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明嘉靖时烧造御器,在回青中按比例配入石子青,呈色最佳。石子青多则色沉不亮。石子青也简称石青。有人认为石子青即无名子。
正德青花缠枝莲纹碗 私藏
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器多用此料描绘纹饰。《江西省大志》有"回青行,石子青废"记载,可知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回青之前使用石子青料。上等石子青含三氧化二铁5.38%、氧化锰29.87%、氧化钴4.15%,一般呈色蓝中带灰而清雅、个别明丽浓艳。
正德 青花阿拉伯纹烛台(故宫)
石子青是一种国产钴料,除个别明丽浓艳之外,普遍色泽滞重,灰暗无光,呈蓝中泛灰甚至发黑,色料不渗入胎骨。大量运用于明代后期至清代初年景德镇民窑,以及在官窑则和回青共同使用。
正德青花缠枝纹盘 私藏
四、回青(佛头青)
回青料纯然一色,蓝中透紫,当时属进口料 产地今新疆地区。
明代正德晚期得此料,嘉靖,隆庆,万历景德镇御窑厂使用的一种进口原料。多与石子青配制,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则青花便呈色浓艳红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便灰蓝。
隆庆年造款 青花云龙纹蟋蟀罐
正德晚期回青料是偶得之物,十分稀有,价比黄金。因此,在嘉靖早期,官窑青花仍大量使用平等青。嘉靖十六年(1537年)发生的一场意外事件改变了这一状况。(上节有书)这一事件使得嘉靖官窑只能主要使用石子青,而石子青过于灰暗,又迫使嘉靖官窑改用回青绘制青花瓷。
嘉靖青花云龙夀字纹盖罐 故宫
嘉靖帝崇尚道教,而回青料与国产石子青配比合适时所绘青花色泽艳丽,呈紫蓝色,正符合“紫气东来”的美好寓意,因此,回青料所绘青花瓷令人倍感吉祥,也获得了嘉靖帝的认同。 嘉靖、万历时期,这种昂贵的进口青料一直为官窑所垄断,民窑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国产青料,青花色调远不如官窑浓重鲜艳,多数为蓝中偏灰或偏黑。
为了获取这些珍贵的青料,民窑窑主有时也不惜花高价从御窑厂的官吏手中私买,因此嘉靖民窑中偶尔也能见到回青烧制的青花瓷。在使用时,回青必须与适当比例的石子青相配才能取得理想的浓翠效果,上等回青亦称“佛头青”,发色蓝中透紫。 回青在与石子青配合使用时,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则青花便呈色浓艳红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便灰蓝。
万历青花鳌鱼观音像(大英)
回青枯竭之后,石子青、浙青成为主流。直至明末清初,天启、崇祯、顺治三朝,其青花瓷主要使用浙青料和江西青料。而自万历之后,民窑则多采用上等国产浙料,故发色也有扬艳泛紫、青灰沉带和靛青雅丽三种,色阶远比官窑瓷清晰。
万历克拉克瓷盘局部
五、浙料(浙青)
浙料也称浙青,有元子、紫料和天青等品种,以元子为魁。它产自浙江省衢州、江山、东阳、绍兴、金华、永康和江西上饶等地。明万历中期后,由于进口回青料已经使用完毕,景德镇窑厂开始选用国产青花料。
崇祯青花人物钵 南京博物馆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始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的宦官潘相,那他上书提到的浙青, 应该就是给万历官窑所用的青花料了。由此看来,万历官窑在万历三十四年以前, 就开始采用浙料了。
天启青花白菜纹盘 南京博物馆
浙料是国产青花料中的上等品,呈色蓝中泛灰,清丽幽雅,好的浙料也能烧出青翠鲜艳的青花。由于浙料能烧出呈色美丽的青花瓷器,因此结束了以前高档青花料依靠进口并被皇家垄断的历史,这也为民窑青花瓷器的飞跃发展打下了基础。
康熙青花人物花盘
随着工匠们对“浙料”特性的不断了解,发色青翠幽蓝的青花瓷相继被烧制出来。人们使用“浙料”已经炉火纯青,晚明一直到康熙早期仍然普遍用浙料烧造青花瓷器。期间也间或使用石子青料,或与之混合使用以降低生产成本。但官窑器及民窑高级青花器均单独采用上等浙料。
康熙青花执壶 广东省博
康熙早期部分青花瓷器也选用浙料描画,呈色灰蓝,部分发色不理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征相若。
但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珠明料价廉物美,后来居上,景德镇官民窑开始进了“珠明料”时代。
顺康青花仕女盘(故宫)
六、珠明料(翠毛蓝)
珠明料产于云南宜良,崇明,沾益,曲靖,富源等地,由钴土旷料煅烧而成,烧成后成黑色,为不透明状,清代多用此料。色调青翠明亮。
康熙龙纹盘 馆藏
明代正德晚期,一种堪与回青媲美的优质青料产销已经被宦官垄断,并被当做“回青”卖到景德镇官窑谋取暴利。时人亦俗称云南青料为“回青”,为区别于西亚进口的“回青”,遂将之以皇姓国名昵称为“朱明料”。清灭明后,为肃清明朝在各个领域中的影响,改“朱明料”为“珠明料”,一直延用至今。珠明料从明正德晚期已经开始使用,迨到康熙中期方普及。珠明料烧制的青花瓷呈色纯正沉稳,色泽浓艳,层次分明,被称为“翠毛蓝”和“宝石蓝”。或云翠毛蓝之色调为珠明料和浙料混合使然。
康熙海水龙纹笔筒 私藏
关于珠明料的翠毛蓝一说,张浦生老师的《青花瓷鉴定》,在第142页,有这样的描述:“清代康熙朝优质珠明料,能使青花发色产生不同层次的浓淡,即青花分五色,又称青花分水”,这里说到的康熙青花,就是使用优质珠明料绘制。在耿宝昌老师的《 明清瓷器鉴定》第208页第四小节“各品种特征”中,耿老师这样写道:“景德镇制瓷工匠纯熟地掌握了珠明料和浙料的呈色技术,烧出了被誉为""翠毛蓝’,""宝石蓝’的康熙青花”,在这里,耿宝昌老师没有明确指出康熙青花就是由珠明料绘制的,而是提到了珠明料和浙料两种青料,看来耿宝昌老师也不是很确信康熙青花究竟使用的是哪一种青料。
康熙西厢记故事盘 私藏
明珠料,由于在使用前烧炼,可以使杂质与成色差的部分被筛选掉,这就使官窑在高价选品质好的粗料后,还要进一步的过滤,所以青花料当然质量好花费高。
宣统青花花卉钵式碗 馆藏
好的珠明料中氧化钴含量在5%左右,而氧化锰则含30%左右,云南各地产的珠明料质量良莠不齐。尽管云南产珠明料的地方有 30多处,但以曲靖、会泽和宜良等地青料质量较好,外观呈灰黑色块状,昆明、牟定、华亭和曲靖等地所产者则次之。产钴矿的山,树木大都矮小且稀疏,俗称为“瘌痢山”。清代嘉庆年间,云南珠明料便成为景德镇的主要青料。
康熙翠毛蓝
民国时期珠明料供不应求,价格昂贵。洋料因价廉物美,景德镇制瓷者大都趋购洋蓝料(日本、德国进口化学纯氧化钴)。珠明料用者寥落星辰,仅供脱胎、粉定厂家使用。建国后,景德镇高级细瓷仍使用珠明料。21世纪珠明料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