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凡鸡骨白色红山红山文化玉器真品的沁裂内,多有玉中年久的酱色“沁浆钙化物”,把沁裂、沁孔“封闭”,呈现出重色凝固条纹,人工钙化的伪品则没有此现象。新出土的红山红山文化玉器孔洞深处偶有水油状物质泌出而除不净者,均为真品。凡红山红山文化玉器盘玩后即光亮、温润,停盘数日即灰暗乌光,再盘即亮者均为真品,说明年久红山文化玉器吸收的地下异物微量元素在继续排出。玩玉之人称:佩带红山文化玉器可吸收体内有害成分,可能这就是红山文化玉器的独特功能。此传说目前尚无科学论证。红山红山文化玉器,凡玉件表里呈现过渡型半钙化半透明者多为真品。真品玉质变化发自肌里,而伪品经人工处理附着于表。这就是新石器时期不同文化遗址远红山文化玉器器的“共性”。
2,红山文化玉器的受沁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为的染色有着本质的区别。经验是一种感知,真与假的认知,天然沁色应当是产生于偶然的。而在这种偶然产生的自然色中,我们却发现了一种偶然的色彩构成(这种色彩构成又有别于纯天然的色彩构成,因为它是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不可分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为造成的)——就是这种发现令人惊讶和愉悦。(图17)但是反之,对于一块具有相近色彩的人工染色的仿红山文化玉器,(图18)在审美上就不会令我们产生同样的惊叹与愉悦,反而让人生厌——因为在我们看来,它的色彩和形式是经过人工设计和加工的,它应当如此,因此是理所当然的。
3,现在文物界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一个普遍认识:只要是研究某领域或专题文物的理论和文化方面的大专家,就一定也是鉴定家。我们不怀疑文物理论研究有助于文物鉴定,也有一少部分学者既是理论大家又有实践鉴定经验。但事实上,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借助文献进行研究,这不妨碍他著书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之学,是市场经验、收藏经验的积累,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所长。直白地说,现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能看出红山文化玉器或仿红山文化玉器的“老工、新工”,但他们对玉文化或理论研究可能一窍不通。再者,我们也不要迷信权 威部门、权 威人士、高龄人士,而是首先看权 威部门的专题文物收藏量,看权 威人士是否像收藏家那样整天有资格接触藏品,是被动研究还是兴趣所至,是否经常去市场?鉴定红山文化玉器与年龄也无直接关系,因为当前鉴定伪红山文化玉器的对象主要是近几年的高科技造假,老办法并不够用了。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对待人和物。
4,要鉴定红山文化玉器,首先要认识它的纹饰,掌握了各个时期纹饰变化的特征,就对断代的把握有了相当大的准确性。因为纹饰是砥砺在红山文化玉器上的一种时期符号,不论哪个朝代的纹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对一件红山文化玉器的纹饰特色有了一定的判断后,就需求考虑以下4个主题:玉质好不好、琢工精不精,沁色美不美、底子平不屈。任何红山文化玉器鉴定,都应该围绕那4个要点进行。好玉质就是指玉石本身结构精密,质地温润、细腻、坚硬,石性少而无杂质,有宝光,看上去不粗涩、不呆滞。精琢工就是指精雕细琢,线条流畅,底子平滑,转折有序,不会给人以粗制滥造的感觉。沁色是红山文化玉器在墓葬中受到各种矿物质的侵染,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美沁色就是指出土红山文化玉器身上自带的历史痕迹,颜色效果令人美不胜收。
5,现代仿红山文化玉器伪作包浆亦大致有三种方法:一以麸皮等特殊物质进行长期盘磨;二进行人为强化腐蚀,从而造成器表形成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三采用喷砂及球磨振荡设备使玉表产生氧化质感效果。“有灰就有沁”,这是行里普遍认为的观点。有灰皮的红山文化玉器,灰皮下面会伴有各种沁色,而且沁色过度都很自然、变化也很丰富,这是由于水分子结构散失厉害,沁色更容易侵入的原因。把它放到水中观察,这种现象非常明显。假货一般不会两者兼顾。
6,红山文化玉器由于其自身价值的影响 ,如今很多人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及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土方法来仿制红山文化玉器。他们自身并没有什么特别高的价值,但是经过各种手段制作之后来蒙骗广大收藏爱好者。
7,红山文化玉器鉴定五大要点是玉料质地、造型气韵、制作工艺、包浆和沁色。红山文化玉器收藏爱好者可以从这五个方面综合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真假,在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的具体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问题要不同分析,不能照搬书本,尽信书不如无书,当然更不能怀着捡漏的急切心态,武断下结论,要不然漏没有捡到,反被漏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