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冥)器及磷沁现象
名器就是陪葬品,古代多为土葬,墓道内人体与棺椁服饰等相杂,有机质腐朽化而为油质膏泥,器物年久受沁,故出土器物多有油腻滋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冒汗现象,阴雨天更明显,同时有股土腥异味,洗刷难退,久而不消。
2,鉴定陶瓷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鉴定工作者凭实践中获得的鉴别能力,吸取前辈经验,参考文献与图像来进行鉴定的传统方法;
另一种是科技工作者运用分析、化验、测试、手持式显微镜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鉴定的方法。
3,观察这些古瓷釉中死亡气泡的分布和分析它们的变化,可以得到气泡死亡和瓷器年代关系的基本规律:
(1)年代越久远,釉中死亡气泡的分布越多、越密集;
(2)年代越久远,死亡气泡顶部破裂出现“一”字形或“十”字形线条的越多。
(3)元青花和元代釉里红瓷器中的死亡气泡,不是以气泡破裂的形式出现,而是在釉中出现一些白色的棉絮状结晶斑。它们夹杂在釉中气泡群里,象天空中的云团一般,呈自然分布状态。
(4)宋代以上古瓷的死亡气泡,基本上已经破裂为一个个圆形坑洞,坑内还沉积着很多生活垃圾。
(5)并非所有古瓷都有死亡气泡。
4,现代仿品,好多高仿瓷器底部,在艾尼提便携式显微镜下也可以看到白色的颗粒很均匀,它是粉末状的,在显微镜下看,发现肯定是氧化铝。由于造价者在烧制瓷器时在底足会撒上白色的耐火材料三氧化二铝粉,等烧出窑之后经过化学反应就变成了这些凝固成白色的小颗粒了,由于古人没有氧化铝粉,所以在显微镜下发现这种黄白小颗粒的肯定是现代仿品。既然知道了这个赝品的缺陷,那么造假的人难道不会把底足上的黄白小颗粒打磨干净吗?这种粘连的疤痕其实就是瓷器的底足跟匣钵在一起的部位,它的疤痕的边缘是使用时间长了,有磨损或者有风华也有侵蚀,磨的都凸了,不是那么锋利。其实在10-200倍艾尼提便携式显微镜下,大量肉眼看不出来的细碎痕迹,都会一一暴露出来。而打磨的伤疤和磕碰的伤疤是截然不同的。自然可以区分出新旧瓷器。
5,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亦为断代辨伪的重要环节。耿先生儗人的喻器为形,胎是骨、釉做衣。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在胎釉成分和烧制工艺上都有显著差别;
6,过去仿古作伪的瓷器不全是新烧,有将旧瓷加彩加款者(彩瓷比白瓷价高,有款比无款价高),此种作伪方法名日旧坯新彩。除此而外,作伪方法还有复窑、提彩、脱釉、补釉、补缺、旧胎填花、新物旧款、旧物新款、套口、撞底、磨底磨口、去耳、去流、除柄、补彩、补画等等。凡此种种,作伪虽然巧妙,终有不可掩饰的痕迹,若仔细揣摩,认真观察,不轻易下结论,终会去伪存真。
7,部分古瓷釉面用微观鉴别法可见见蝇翅、蝉翼、蛛网、疏网、水藻、流线、微丝、石花、漩涡等纹,以蝇翅纹最为细小,它们都是因氧化、釉面质变脆裂、老化的象征。蝇翅纹多隐藏在皱皮纹或积釉处,此蝇翅非彼蝇翅,并不是唐三彩蛤蜊光古玩界所称的蝇翅纹。唐至五代越窑、耀州窑器物蝇翅纹往往很清晰,从宋代 开始已呈递减之势,元末明初釉里红苔绿中有的仅具微丝纹迹象,有一件宣德釉里红梅瓶网纹到很清晰。此类网纹是由独立闪光点构成,光点是一种质变结晶态,似断非断似连非连;质变重者有的呈一片银光,晶莹闪烁。黑釉、褐釉多有见蝇翅类网状纹者,而白釉类未见此纹,不少窑口的器物年代久远亦无此类网纹。有此可见该现象应与釉中含铁或某种矿物质高低和年代远近有关。此类只能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网纹现象还有待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