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干货!瓷器上手鉴定的四大秘诀,你和大师之...

不管是鉴赏还是鉴定瓷器,上手触摸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并会根据其重量、质感、纹理等因素的差异直接判断其真伪,重要性可见一斑。

虽然这种判断技术是建立在丰富经验和知识沉淀上的,但其实具体的感受都是大同小异的,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和诀窍,也能做到上手鉴定的程度!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干湿感

瓷器鉴定有个说法是“古瓷会出汗”,其原理就是瓷器外层受时间侵蚀之后形成的不同物理性质,在相同的温度、湿度情况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干湿感。

一般来说,只有200岁以上的瓷器才会有出汗的手感,但到了800岁以上的瓷器,反而很少有瓷器出汗的湿润手感。

不过,即便200岁以下和800岁以上的瓷器出汗,但手感的差异很大。200岁以下的,其手感干、涩、滞、燥,反复揉搓表面,或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钝滞、刺耳的摩擦声。

而800岁以上的,虽然干,但润、滑、爽,无论怎么揉搓与摩挲,都不会出现干涩刺耳的摩擦声。

其次,瓷器的釉质也会影响出汗,总的趋势是,透明釉比乳浊釉易出汗,玻化度高的比玻化度低的易出汗。这里特别指出,所谓的“出汗”和干湿,并不是说瓷器上就真的出现汗滴了,只是一种手上的感受而已。

此外,手上是否有汗,也不会影响干湿的手感,汗手摸新瓷照样干涩,干手摸老瓷同样湿润。这一过程需要用心反复地品味和体会,才能慢慢摸到正确的路径。

二、润涩感

能理解瓷器的润涩感非常重要,新旧瓷器在润涩感上的差异也相对明显。

百年以上的老瓷,釉层就会开始出现温润感,胎体和胎质会出现圆润感,这有点像文玩玉化的过程,而且和瓷器本身的材质工艺无关,均会呈现出越古越润、越老越爽的变化。

三、生熟感

就像可以敲击瓜果,通过反馈的声音来判断生熟一样,瓷器特殊的构造也让它能通过敲击声来判断烧成的温度。

一般来说,声音从生到熟分别有这样的变化:

烧成温度在1150度以下时,其声像瓦片;在1200度左右时,其声像硬木;到1260度左右时,其声像石头,略有回声;等到了1320度以上时,其声就像金属,回声悠长,余韵悠然。

当然,瓷器的生熟声并不是在判断品质好坏,而是通过判断烧成的温度,来确定这件瓷器到底是用什么工艺做的。要知道,瓷器是古人钻研数千年的技艺,烧造时的控温是必须的技术。

如汝瓷,一般最佳烧成温度是1150度,此种情况下釉色才最纯正,釉质最完美。如果一件自称某某官窑的汝瓷,上手一看,釉面板结若漆,乳浊失透,敲声如同破瓦,你觉得它是真的吗?

四、凹凸感

瓷器的凹凸感,在鉴定元代和明代早中期的青花、釉里红时,是一种非常重要和直观的鉴定手法。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用的都是苏麻离青进口青花料,低锰高铁,在青花着料略重的地方,往往呈现出明显向下凹陷、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这两大特征,直到明后期,两大特征才基本消失。

如今仿造的元明青花,都是通过往青花料里加铁成分来伪造这种特征,但效果不好。不是成片糊黑,毫无通透感和层次性,就是点状下凹,不称线状或片状,再就是没有散晕,僵硬板结,再不就是过分散晕。总之就是,不自然,不舒展,看起来不舒服。

釉里红则与青花恰好相反,由于以铜为着色剂,釉里红的釉对温度极为敏感,极易流淌形成凸起,因而真正的明中期釉里红,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红色深浅不一、发黑、烧飞和绿苔点等突出特点,很难仿造。

看了这么多,相信各位藏友都有所感悟吧!瓷器上手,拼的就是细节和沉淀,了解瓷器当时的历史、文化以及技术水平很重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干货  干货词条  瓷器  瓷器词条  上手  上手词条  秘诀  秘诀词条  鉴定  鉴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