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揭秘毛公鼎是什么时期的

说到毛公鼎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比较出名的,而且是国宝,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毛公鼎到底有什么故事呢?话说最近网友关心最多的就是它是什么时期的问题,下面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公鼎是“西周”时期的,具体的是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公鼎概述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 ,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与其他殷商时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铜器可说是天差地远,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铭文却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铜器之最,相当具有研究价值。

公鼎书法价值

西周金文书法的发展,一般被划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晚期三个不同阶段。西周初期的金文,几乎沿袭了殷商晚期的风格,朴茂凝重,瑰丽沉雄,用笔起止多不露锋,线条遒劲峻拔又时有肥笔及点团华饰其形。中期风格为之一变,用笔凝重而势畅,尽管还有肥厚之笔,但其装饰意味却明显减少,书写意蕴增强,行款也逐渐变得疏朗起来。到了西周晚期的金文书法已臻盛极,无论是在用笔、结字还是布势以及在气韵上都趋于完全成熟,肥笔则完全消失,线条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起来,字的造型亦显得更加自由活泼。《毛公鼎》便是西周晚期期的突出代表。

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的毛公鼎,高53.8厘米,形制朴素,腹如半球状。腹内铸铭文32行,共497字,是至今所见最长的一篇铭文。其内容记载了周宣王为中兴王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暗要忠心为国,辅佐朝廷,并赐玉帛酒食等以为宠示。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和实物。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磅礴恢弘,洋洋巨篇的《毛公鼎》,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瘦劲修长,不促不懈,仪态万千。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顺乎自然而无做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由于《毛公鼎》是随鼎的弧面形制而展开,故其书写者以斜向、环状运动的线条和灵活多变的或方或长的结字依势完成了参差有致的完美布局。据此也可以说明,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运用已不仅仅是为了记事,而是在用于记事的同时,也注重了在文字书写中艺术化的表现,形成了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

《毛公鼎》的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用笔以中锋裹毫为主。在具体操作中应是逆锋而入,抽掣而行,提笔中含,锋在画中而至于收笔;其收笔未必笔笔中锋,只是轻按笔锋停止即可,即所谓“平出之法”。因而在临写时应特别注意表现出线条的浑厚、拙重与雄强之气。但在表现轻重变化笔意时,不可有故作颤抖之笔,否则难以体现其真意而毫无生气可言。

在准确把握《毛公鼎》用笔、结字和章法的基础上,如何才能达到气韵生动,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如何用墨的问题。一般说来,纯用淡墨会显得单薄而缺乏神气,同样,纯用焦墨也会显得枯槁。要做到水墨交融,淡而能厚,浓而见韧,方得用墨之法。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琢磨,多实践,多观摩,才能达到浓淡适宜,枯润自然的艺术效果。

此外,临写《毛公鼎》时,对毛笔的选择也应有所讲究,工具的特性决定着点画的效果。狼毫弹性强,锐而键,易于表现劲键爽利的线条;羊毫性软锋腹柔,下墨较缓,易于表现浑朴,坚韧和苍茫的笔意。因此,临写《毛公鼎》应以使用羊毫为宜。至于高手不择工具也可以致神完形肖的佳境,则另当别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揭秘毛公鼎是什么时期的  公鼎  公鼎词条  揭秘  揭秘词条  时期  时期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收藏书画

 书法创作中的七种搭配技巧

写字,离不开“组合”这两个字,或者叫“搭配”、“配合”,都可以。要思考如何把线条配合在一起,这是就是结构。字与字的配合,也是有很多方法、规律可循的,王羲之小帖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