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兰亭集序——我的缥缈之旅

准确的说,决定我流浪旅程的应该从公元353年说起,这天,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书法名家王羲之为了这次宴会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从此,我有了名字。

这是王羲之超水准的发挥,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后世当做第一书法来看。

在这之前,我的地位并没有这么高,甚至还不太出名。

小日子也过得安稳快意。

一直到碰上了千古一帝李世民,天下第一行书的名头才慢慢浮出水面。

  作为皇帝李世民的爱好不少,打仗、狩猎、吟诗、绘画,当然少不了书法。

  在唐以前,中国的书法名家很多,比如秦朝的李斯,赵高,汉魏的张芝,三国时的“楷书鼻祖”钟繇。任何一个都是名垂千古的书法大家。

 可李世民的个性有些怪异,弱水三千取一瓢,只爱王羲之和他的《兰亭集序》

  在做秦王的时候,李世民就成了王羲之的书法粉丝。经常临写王羲之的字,做了皇帝后,他干脆亲自撰写了《王羲之传论》,在文中他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他是皇帝,还是明君,明君喜欢的东西,那一定是好东西。

李世民的加持下,一直不怎么出名的王羲之忽然成了天下文化人的偶像,一直上不了台面的《兰亭集序》忽然成了天下书法之首。

一时之间追捧的人犹如钱塘江的浪潮,你追我赶,恨不得把世间最优美的词儿都用上才好。

经过种种筛选,大浪淘沙之下,留下了最符合要《兰亭集序》的评价。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越是评价甚高,李世民就越是喜欢,越是喜欢,就越想占有。

 年轻的时候,他尚且能克制这种思念。

 可人终究有老的一天,眼看着时日无多。

 李世民就想看一看我的真面孔,这种求而不得的心态,渐渐演变成一种心结,那就是一定要找到他想要的东西。

为此,他召见群臣,毫不掩饰地说:"朕梦寐以求右军兰亭帖,谁能用计从辩才手中取得,朕一定重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经过多番刺探,最终打探到了我的所在。

当时的我在一个叫辨才和尚的手里。

当年,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兰亭集序》,把它视为传家之宝,一路传下,至第7代孙智永手里,这位王家子孙也是一位书法名家,为了守住传家宝,特意盖一座小楼专做练字,誓言“书不成,不下此楼”。目的还是守住传家宝。

智永年百乃终,逝前他将我传给弟子辨才和尚。

得知我藏在一个和尚手里,李世民很高兴,立马派人去要。

按照他的意思,这事不要太简单了。

但他小看了辨才和尚,这个作为王家最后的守宝人,并没有被李世民的权势吓到,直接给出了让李世民无话可说的理由。

 那都是谣言,皇上明君,怎好轻信谣言呢?

这下弄得李世民有些下不来台了,眼看国宝就在眼前,却见不得,心头的不甘可想而知了。

面对国宝,明君其实和我们没什么区别。

就在李世民不知该如何下手的时候,尚书扑射房玄龄给他推荐了一个人。

一个叫萧翼的人。

此人原是江南大姓萧家出身,梁元帝的曾孙。

常年混迹江湖,对付善良的辨才和尚实在太容易了。

为了取得辨才和尚的好感,他陪着辨才和尚下棋抚琴,谈天论地,评文述史,探讨书法。将没见过世面的辨才和尚忽悠地一愣一愣的。

最后提出要看一看真迹。

善良的辩才和尚,很轻易就上当了。

他不知道在利益面前,朋友未必能经得住考验。

就这样,我落入了李世民的手里。

藏头露尾了几百年,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面向世界。

应该说,李世民这个人还算不错,虽说用了些手段,但对我那是真爱。

在得到我的第二天,敕令侍奉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藏在国家档案馆里,又让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临本传世。

 一时之间,认识的不认识的,听说的,没听说都知道我的存在。

好几年我都站在热搜排行榜第一的位置。

只是可惜了辩才和尚,这位善良的和尚丢了国宝,一直活在悔恨当中,没过多久,悔恨成疾,不治身亡。

死前一直都不愿闭眼,差点没演绎一场《儒林外史》 严监生临死前因为油灯里有二根灯芯而死活不闭眼的传说。

跟着李世民我着实风光了一段日子,但日子并不长。

只因李世民的私心。

这位帝王什么都好,唯独对我的爱太过热烈。

他竟生出了生同衾 死同椁的念头。

临死前留下了遗照: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面永远陪着自己。

公元649年7月10日,李世民生病(一说是服用天竺长生药导致暴疾 ),医治最终无效,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葬于昭陵。

从昭陵的墓门被打开的那一刹那,我似乎就永远的藏于地底下了。

一切的旅程似乎要画上了句号。

就连我也觉得此生要藏在黑暗里。

但历史的一个插曲又让我重新回来了。

搅局的人是一个叫温韬的人,五代十国时期曾出任耀州节度使(相当于今天陕西省军区司令员)一职,此人胆大心细。

利用职位之便,疯狂作案,关中地区大小唐皇墓陵无一幸免,七年时间里,大唐诸帝的18个陵寝竟然被他一一光顾。

昭陵几乎被他偷了个干净,“昭陵所出金器,十万人三十日犹运不绝”。

只是,历史为我留下了一桩悬案,在温韬的盗墓品目录里,并没有我的记载。

很多人以为我被不通文墨的温韬给毁了,也有人认为温韬把我盗出,流落民间。

还有人认为我并没有随李世民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

一切的真相是真是假,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何况世人。

不管在哪儿,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的旅程真的结束了,晃荡了这么多年,是时候休息休息了。

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重见天日,重新走上旅程……

世事如棋局局新,谁又能说这一天不会到来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兰亭集序——我的缥缈之旅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词条  缥缈  缥缈词条  之旅  之旅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