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武王伐纣——一场周人压抑数百年的复仇之战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联军于朝歌郊外的牧野一举击溃商军,并于次日攻下朝歌,国祚绵延五百多年,曾经十分强大的殷商帝国颓然倒下,从此开启了周朝八百年王朝。

73.1牧野之战-决定商周命运的一战

探究商朝灭亡的原因。

普通读者认为纣王荒淫无道、穷兵黩武、暴虐戕民所致;熟读历史的读者则认为西周代商是奴隶制王朝的自我更新换代;思路宽广的读者还会提出武王伐纣是宗主国与方国间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出现以臣代君的谋反事件。

73.2国人自小就被灌输纣王荒淫无度的印象(影视剧海报)

但在笔者看来,西周代商其实是一场周人压抑了数百年的复仇之战,而之前提到的伐商理由只是借口与表象。商周之间的恩怨早在殷商代夏时就已种下,经过数百年的沉淀积攒,双方的矛盾早已无法化解。只是周人更加善于隐忍,通过四世先公近百年的准备,终于一举击败"大邦殷",取而代之。

一定有质疑,商周之间的仇怨不是因"商王文丁囚杀周先公季历"而起吗?为何会牵扯到夏商鼎革之时呢?

73.3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出土的刻有[王季]的西周卜甲

其实只要回顾一下周族先公的际遇,就会发现事件的起因。据《史记·周本纪》载:"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

周族始祖弃早在尧时就被举荐为"农司",后来又被舜任命为"后稷"一职,其后有夏一代,多代周族先公都承继了"后稷"之职(名),主管天下农事,一直到不窋时才失官。

73.4中华农神-后稷塑像

"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的原因是殷商代夏,而非夏桀不重视农业,夏桀末年连续大旱,天下大饥,岂有不重视农业的道理。再看不窋不过丢了官而已,却带领全族流亡至西北戎狄之间居住。分明是因为周族与夏王室休戚与共,渊源太深,被商王室放逐了。(饹古义:逃亡、流亡)

此后周族在西北艰难求生,数次迁徙都是无奈之举,俗话说"故土难离",但凡有些办法,周人何苦四处迁徙。周人为了生存,甚至改习戎狄习俗,就为避免被戎狄部落排斥和敌视。不过周人始终保留着后稷的农耕技能,这是周人的坚持,也是对本族曾经辉煌的记忆。

73.5商朝周族迁徙路线图

很多史料提到周人这段苦难历史时,要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要么慷慨激昂砥砺奋进,完全体现不出周人的坎坷命运和悲苦心情。试想一下,一个风光了数百年的士大夫家族,被人赶到蛮荒之地,与戎狄为伍,谁能没有怨恨?

实际上,周人一直以夏裔自称,西周分封的众诸侯国也自称"诸夏",华夏的概念就是在周朝形成的。所以周族即便当时没有"反商复夏"之心,也不会对商朝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的。

进入古公亶父时期(距夏亡已四百年),周族终于结束了迁徙,在岐山周原站稳了脚跟,重修后稷、公刘大业,可见周族对祖先荣光的执念。亶父宣布废除戎狄习俗,营造城郭、建筑宗庙、设置官职、安民抚民,待一切安定后,亶父就开始谋划剪商大业了。

73.6中国周原-岐山周文华景区宣传图

以上四百多年,周人和商国并没有多少接触。武乙初年,商帝武乙将岐邑之地赐给了古公亶父,使周族迁徙合法化,让周族获得了发展空间。如果不是对商朝的仇怨早已有之、根深蒂固,亶父为什么要提前谋划剪商大计呢?

亶父是如何谋划剪商的呢?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但未明言:"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泰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二人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73.7岐山周公庙后稷殿内古公亶父及泰伯,仲雍,季历像

姬昌是否有"圣瑞"已无法考证,但亶父长子太伯、次子虞仲让贤于季历,逃亡至荆蛮、文身断发的说法存在"猫腻"。这是亶父率族众西迁之时,对周族未来发展进行的布局:

一、让长子太伯继续留守豳地,保持周族在当地的影响力,后来出于形式变化和战略考虑,太伯率部分族人南下,来到今太湖流域一带建立吴国(最初国都无锡,后迁至苏州;这是吴国姬姓王的来历),向北可进驻淮河流域,向东可深入江汉地区窥伺河南南部,是周族东方开拓的前进基地;

73.8泰伯,虞仲让国流亡图

二、迁至周原后,让次子虞仲继续北上开疆拓土,伺机向东面的晋东南高地推进;

三、亶父自己带领幼子季历营建周原(宝鸡),巩固周人的根本之地,伺机向渭水下游的丰镐地区(西安)推进。

最终经亶父、季历、文王武王四世百年努力,周国对商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天时地利人和,周族先取"地利",还兼有"战略高度"。

73.9江苏无锡吴都路[泰伯奔吴]群雕

这段历史隐秘不是笔者臆断的,可从《诗经·鲁颂·閟宫》看出端倪:"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这里的"大王"指亶父,"居岐之阳"就是迁徙至周原,"实始剪商"说明此时亶父已经开始布置灭商大业了,所以即使没有后来文丁囚杀季历的事情,商周一战也在所难免。

亶父和季历时期,商朝衰落,商帝武乙和文丁其实很倚重周族在西北的影响力。如武乙三十四年,武乙厚赏季历,赐土三十里,玉十对,马八匹;文丁也多次征调季历讨伐戎狄,并给予重奖。

73.10《鲁颂·閟宫》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

季历也是一位有为的商先公,他能征善战,但因势力拓展太快,让文丁十分忌惮。最终季历被文丁以封赏为名骗至殷都囚杀了,但此时周族已经壮大,并未因首领死亡而臣服,文王姬昌继位后,贤能超越父亲。

文丁之子帝乙为避免多线作战,将一名王室少女嫁给姬昌,借此与周人和解。姬昌觉得伐商的时机未到,就答应了这门亲事(成语"天作之合"出于此典故)。

73.11《易经》中记载了文王娶妻,并创归妹卦

文王时代,主要工作就是争取"人和"和"舆论高度":

一、壮大王室。传说文王活到97岁,娶有24个妃子,生下100个孩子。孩子数量在三代绝对算多的,妃子数量并不算多(商武丁有后妃60多人),但大多是友好方国、部落之女,带有强烈政治婚姻色彩,是文王笼络方国的一个重要方法。

73.12《百子图》脱胎于文王百子的故事

二、孝悌仁义文化输出,吸引名士人才来国。《史记·周本纪》云:"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三、治国理政理念输出,体现制度优越性。《史记·周本纪》云:"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73.13河南汤阴羑里城大庙正殿,商时为国狱

四、宠辱不惊、恩泽天下,让世人知道商虐周顺。文王被纣王无端囚禁羑里城七年,逆来顺受换取信任,获得征伐诸侯权力,又劝诫纣王废除酷刑,为天下苍生造福。《史记·周本纪》云:"(崇侯虎谤之)帝纣乃囚西伯於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说,……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砲格之刑。纣许之。"

五、加强与姜姓之族的联盟关系,巩固姬姓王室核心实力。历史上真实的姜尚绝对不是《封神演义》里那位学道多年、不谙世事、没有子嗣,以封神为主业的八旬老者姜子牙。

73.14文王求贤图(姜子牙)

其实姜姓是上古大姓之一,源自神农氏,姜尚是炎帝裔孙,与周始祖弃之母姜嫄为同族。姜族是三代时期最强大的氏族之一,商纣王的原配皇后即为"姜"姓。所以文王也让武王娶姜尚的女儿邑姜为王后,周成王是武王嫡子,姜尚的外孙。

姬昌启用姜尚,除了欣赏他的学识才华外(姬昌姬发父子均以师礼代之),更是通过联姻巩固与姜氏的联盟关系。因此,姜尚能成为灭商功臣中封国(齐国)最大的一位,地位远超其他功臣。如散宜生、闳夭、南宫适等入职比姜尚早,功劳不在姜尚之下(救过文王,辅佐武王),最终爵位、封地都在姜尚之下。

73.15姜尚辅佐四代周王(周天子)

(PS:姜尚一直辅政至重外孙周康王六年,所以他出山的年龄应该不到72岁,网上多以此为准,说姜尚岁寿139岁,多不可信。)

通过近50年的努力,文王内修政事(建立卿士制度、健全政府机构)、外伐戎狄(犬戎、密须;后顾之忧)、搜罗人才(姜尚、散宜生等)、结盟方国、发展生产、关爱子民,使国力蒸蒸日上。

文王还利用商王授予的征伐权力,东渡黄河进入河内地区,攻伐黎(旧称耆,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这两处均位于晋南地区,离朝歌非常近了,可以从山西高地俯瞰商王畿所在的豫北平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73.16八百诸侯盟津会盟图

文王接着沿渭水东进,灭掉崇国(今陕西户县),消灭了商朝死忠崇侯虎的势力,并在此建新都"丰邑",丰距离朝歌更近,调动军队更为便捷。

文王迁都丰邑不久后去世。虽然文王没有完成剪商大业,但已为武王伐纣做好了准备。在当时中华版图上,周人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渭水流域和黄河中游地区一半的土地,此外晋东南(亶父次子虞仲系)和江汉地区(亶父长子太伯系)也是周族支脉;而商王朝只剩下黄河下游及东夷之地,可以说周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武王是个谨慎的人,虽然已占"地利人和",但认为"天时"未到,所以第一次盟津会盟(武王九年,今河南洛阳孟津),武王最终选择了退军。很多人读《史记》这一段时都有疑惑,首次会盟已有八百诸侯参与,为何不一鼓作气拿下殷商?

73.17商朝末年天下大旱,赤地千里

实际上不是武王不想,而是不能。此时周国联军的地盘虽然比商国大,但是军事实力应该还逊于商国。毕竟商国已作天下之主五百年,手中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很多专家考证商朝灭亡时,至少有十五万正规军在淮夷地区驻防,而武王第二次盟津誓师时,也只有不到五万甲士,军事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武王这次退兵是极其明智的,其后两年间商朝国内矛盾加剧。《史记》载: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饹周。同时,商朝还遭遇了连年旱灾和饥荒,国内精锐又驻扎在淮夷地区,正是千载难逢的时期。

73.18西周灭商总体路线图

"天时地利人和"齐备!武王十一年元月,武王与众方国二次盟津会盟。历数纣王罪证,勉励伐纣的各路诸侯与周师官兵后,武王率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万人,以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等方国部落武装向东讨伐纣王。

伐纣大军以急行军方式日行几十里,仅用4天时间就赶到朝歌郊外的牧野。《史记》上说纣王匆忙间组织了七十万奴隶军迎击周军,《战国策》、《韩非子》等书更说纣王"将率天下甲兵百万",这些都是夸大之言,不过商在牧野的军队数量应该超过周军(毕竟本土作战),但主力不在,质量比不上周军。

73.19牧野之战流血漂杵,赤地千里

具体作战过程,笔者就不赘述了,因为各类文献记述多有矛盾,也无法考证,如既有"皆倒兵以战",又有"流血漂杵,赤地千里",商军都倒戈了,怎么会死那么多人,分明有人美化了那场战争,让牧野之战看起来非常"伟光正"。最终结果当然是周军大获全胜。

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周师进入朝歌,举行了盛大的革殷授命仪式,正式宣告商朝灭亡。

73.20西周初年势力范围图

武王并未长期驻留朝歌,在抚慰了殷民,安排好监视商国遗民的人选后,很快便班师回朝了。随后,武王定都镐京,作了天下共主--周天子,煌煌大周粉墨登场。

(更多精彩故事,请持续关注林响溪的《封建礼乐话西周》系列文章)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武王  武王词条  周人  周人词条  伐纣  伐纣词条  复仇  复仇词条  百年  百年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