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疆域在朱棣一朝达到极盛,据统计,治下面积达千万平方公里,因此,《明史》上对朱棣的评价很高:
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汉唐两朝,在历史上都是“不好惹”的主儿,尤其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更是震撼人心。就明朝疆域而言,所谓“远迈汉唐”,“迈汉”问题应该不大,若说超越了唐朝,就有些过了。
唐朝的疆域在唐高宗一朝达到全盛,鼎盛时期治下近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一直到安史之乱,中间虽有缩减,但幅度不大。
明朝与唐朝享国时间大体相当,但是疆域面积最大的持续期远不如唐朝,是它主动放弃的吗?
一、羁縻统治区毫无价值?
通过地图可以知道,明朝的核心之地不过是汉地十三省,面积在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余主要集中在东北、漠北,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苦寒之地”,很多人就认为,在农耕时代,这些地域并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劳师远征只不过是白耗国帑罢了。
因此,奴尔干都司、乌斯藏都司、西番五王驻地和哈密卫被明朝视为羁縻统治区,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翻开历史,我们会知道,有两个比较大的朝代没有修长城,一个是唐朝,一个是宋朝。宋朝自不必言。唐朝为何不修呢?因为用不到。
武则天时期,唐朝设置有六大都护府,其中安北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基本涵盖了今天漠北草原、俄罗斯远东等区域,长城都被包括在里面了,显然已经没有必要修建了。
这些都护府直接受中央管辖,治下官员虽说多出自当地人,但是要报经朝廷批准才可,部分区域还要征集税收。另外,这几大都护府的设置,也起到了拱卫中原的作用,同别的朝代相比,大唐再无边患之忧,百姓安居乐业。
另外,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还肩负着保卫丝绸之路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征收税款,拉动内地经济发展,更重要的,它还保障了中西文化交流。多少欣慕大唐的求学士子,就是因为安西、北庭都护府的保护才顺利抵达长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都护府,才确保了大唐成为世界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
所以,如果仅仅考虑“边地”能不能种粮食的话,显然是鼠目寸光了。这些所谓的“羁縻统治区”不但有用,而且有大用!明朝丧失了对这些区域的有效管辖,只能说是自我心理安慰罢了。
对于这样的现状,明朝其实一直在抗争。
二、明朝的争夺
明朝的北部边疆拓展,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命徐达、常遇春北伐。这是明朝的立国之战,北伐军先下山东、河南,再克河北、元大都,之后沿长城沿线略定陕甘。
攻占元大都,标志着元朝灭亡,但是,元朝贵族北遁,在漠北又建立了北元政权,这也是明朝继续对其进行征讨的原因。
第二阶段,主操手为朱棣,先后进行了五次亲征漠北,客观的说,虽然劳民伤财,但确实削弱了北元势力,迫使北元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且明朝成为它们的宗主国。但也仅此而已,明朝并不能彻底掌控它们。
期间双方经常发生小规模冲突,在朱棣病逝二十几年后,终于酿成土木堡之变,而土木堡离乾清宫不过119公里远,大明天子在京畿重地成了瓦剌的俘虏,这在历朝历代都是闻所未闻之事。
王阳明曾说:“大明虽大,最为紧要之地四处(宣大蓟辽)而已”,除掉辽东,剩下的这三个要塞,都是给草原部落准备的,可见明朝的边防形势有多严峻。
综上,明朝不是不想收回那些地方,是真的实力不济啊!
三、明朝为什么差
那么,明朝与唐朝到底差在什么地方呢,以至于明朝经常进行卫国之战?
主要是制度存在差异。
众所周知,唐朝最后被藩镇所灭,可以说,唐朝的藩镇直接影响了两宋三百年南北对峙的局面,但是,公平的说,唐朝的扩大亦是藩镇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举个例子,安西都护府辖区面积为三百万平方公里,治下军队却仅有两万四千人,它离长安城多远呢?当年,长安城外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九万九千里,那就是长安到安西都护的距离。
寻常光景,传递军情,一个来回的话,没半年怕是下不来。遇到加急情况,比如安史之乱的时候,高仙芝奉诏进京,从安西赶到长安,在星夜兼程的情况下还花了近两个月。如果什么事情都汇报朝廷,早就贻误战机了。这也就意味着,安西都护府的最高长官具有绝对的权力,各都护府长官已经是事实上的诸侯了。
从战斗力上来说,安西都护府只有两万四千人,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一度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东都洛阳。但是,形势很快就发生了逆转,因为朝廷从安西、北庭先后征调军队回援。经过多次调遣,安西只剩几千人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几十年,这说明唐军的战斗力非常强。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再加上战斗力爆表的军队,这种情况放到明朝会是什么样的后果?
陕西总督曾铣在嘉靖朝提议收回河套,夏言鼎力支持,不料,严嵩在后面摆了夏言一刀,嘉靖帝怀疑夏言出兵的目的,夏言、曾铣因此丢了性命!
这还仅仅是个“河套之议”,更别提像唐朝那样索取拥有至高的权力了,不被天子干掉,也得死于党诤。
所以,明朝的核心,打秦始皇时候就有了,也就是汉地十三省,实在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