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赵匡胤死时儿子已25,为何还非要传位给弟弟…

01: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赵德昭控不住局面,而赵光义能控住局面。

所以宋朝不想跟着五代去当六代,那传弟弟就更安全。

弟弟或许不比儿子亲,但终究比之前那几朝一样全家被灭强得多吧。

之所以问题被复杂化,是因为很多人习惯以大一统时期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政治特点来套用宋初了。

宋代开国时期和宋代稳定之后不是一个概念。

宋初继承的是五代,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思维都是五代模式的。

五代什么特点?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中央政府的威望和政治约束跌入谷底,社会道统完全打碎。

既没有社会道德方面普遍认可皇帝权威,也没有政治军事制度方面保障皇帝地位。

朝廷能够基本稳定,那是皇帝个人能力超强,别人都掂量掂量打不过,所以只能顺从;

一旦这个皇帝没有这种能力,那离败亡就不远了。

02:

所以说,这时候说的“国有长君”和后世说的“国有长君”不是一个概念。

对于稳定的大一统朝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皇帝继位时候只要年长可以自行做事,就差不多了。

有一套稳定的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保证其权威。

一些人认为赵德昭在太祖死时候已经25岁了,符合长君这个条件。

如果是后世,确实问题不大,但是放在宋初,完全不行。

向上追溯,后梁朱友珪继位时候28岁,朱友贞继位时候25岁;

后唐李从厚继位时候19岁,李从珂继位时候39岁;

后晋石重贵继位时候29岁;

后汉刘承佑继位19岁。

这些人其实登基时候年纪都不小,但全都是一开始就控制不住局面,然后步步艰难,最终在内外交困中败亡。

所以说,五代时候的特点,决定了登基的皇帝必须已经羽翼全丰。

在政界和军界长期锻炼,虽然有先皇扶持,但必须靠自己获得大量的功勋和政绩。

有一套足够强劲的班子。

这样的新皇帝,才可能坐稳位置,如果没有靠自己争取这些资本,仅仅凭先皇的一纸遗书,那不过手纸一般的功效。

03:

赵光义在太祖称帝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军功和地位,陈桥兵变就是主谋之一。

属于开国元勋级别。

宋朝建立后,又是政军两界头号明星。

封节度使、讨伐李重进,封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加中书令。

做东都留守,封晋王…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虽然有哥哥的提携,但赵光义确实一步步实打实的建立了很多功绩。

获得了能让群臣心服或至少没有反抗能力的地位。

赵光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不仅仅是凭“赵匡胤弟弟”这个身份得来的,而是靠长期建功立业和势力培养获得的。

反观赵德昭,在太祖时代并未来及建立功业。

太祖驾崩时候不过刚有不久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没有封王。

也就是说,赵德昭的资本仅仅就是个“赵匡胤的儿子”。

除此之外,别无任何可以威慑群臣的武器。

960刚建立的北宋

04:

放在宋代以后,或许赵德昭这样也无所谓;

但是,放在五代,赵德昭这种资历功绩连朱友贞李从珂石重贵都不如的人,凭什么保证宋代不会步五代后尘?

诚然,赵匡胤改革了五代制度,但一个制度没有两三代人的巩固,是根本无法保证的。

无功绩、无威望、无自己班子的赵德昭勉强继位,就算本人有能力,也得大概率跟着五代步伐,断送宋代江山。

当然,能不能让赵光义做个忠心皇叔保侄子呢?

几乎不可能的。

且不论以赵光义的地位,能否在兄长死后继续对侄子保持忠诚。

即便他真的忠心耿耿,五代情况下也很难保证君臣长期信任及下属不全力撺掇。

五代是个造反成风的时代,为了荣华富贵,什么风险都不在乎。

所以一旦出现主弱臣强的现象,就算强臣自己没那么大野心,他的下属也得纷纷野心爆棚。

李嗣源、郭威甚至包括赵匡胤本人的上位,虽然有一定个人因素,但也有很大的下属为了富贵强逼的成分;

反过来说,因为这种风气,也导致弱势君主必然对强臣猜忌,刘承佑大开杀戒就是这么恐惧感下的反噬。

所以,想要赵光义当忠心皇叔,不仅需要赵光义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忠诚。

还需要其他群臣尤其是赵光义本来班子里的人不蠢蠢欲动,赵德昭又不会恐惧猜忌——这在五代时期,可以说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05:

所以说,赵匡胤前期对赵光义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早早储备这种传位弟弟的打算了。

赵光义经过二十年的锻炼,虽说比哥哥差不少,但是各方面超出其他群臣一大截不成问题。

登基后保证大宋稳定过渡应该可以做到。

经过两代巩固,大宋政治真正区别于五代了,就可以长久传位后人了。

虽说这个传位后人不是自己直系子孙,但好歹也是赵家江山。

比起之前五代那样,动辄两代就被灭门,还是要强的太多太多吧,这样南宋才能重新传回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赵匡胤  赵匡胤词条  弟弟  弟弟词条  儿子  儿子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