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历史上,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社会经济,不但直接导致了西晋亡国,更是给华夏大地带来近300年的分裂和动乱。
东晋时期,在北方和西南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实力强劲的是主要由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民族建立的成汉,前赵等十六个国家。这个时期因此也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代晋自立,建立了刘宋。而在北方,直到公元439年,鲜卑北魏统一了北方,这场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才算结束。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形成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第一个政权。公元386年,16岁的鲜卑人,10年前被前秦灭亡的代国的王孙拓跋珪,趁前秦分裂混乱之际,在牛川(呼和浩特西南)重建代国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并且将国都迁到平城(大同)。拓跋珪称帝,是为道武帝。
北魏立国后,历经道武帝拓跋圭,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三代半个世纪的经营,才于公元439年统一了中国北方,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朝。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北方汉族精英人士功不可没,崔浩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人物。
02:
崔浩出身于“清河崔氏”,是关东一个名门望族。他的祖上世代为官。祖父崔潜,在后燕当到黄门侍郎。父亲崔宏,号称冀州神童,曾经先后在前秦和后燕为官,多有政绩。在北魏更是官至吏部尚书,赐爵白马公。
崔浩长得面容清秀,皮肤细腻白皙,貌如妇人,也就是长得有些“娘炮”。可是他绝不是像如今一些小鲜肉们只会搔首弄姿,人家可是有真本事的旷世之才。
崔浩比他父亲更有才华,他年少时就爱好文学,博览经史,对于天象阴阳五行之类的学问也有所研究。他满腹经纶,当时无人能及。崔浩20岁左右就在朝廷任官。因为他工于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所以经常跟随在拓跋圭身边,相当于是皇帝的秘书。
拓跋圭虽然是少年有为的一代英雄,可是到了后来却成了一个行为乖戾,多疑猜忌,反复无常的君王。很多臣下被无缘无故治罪诛杀,弄得人人自危。唯有崔浩尽职尽责,照样对拓跋圭大胆谏言,深得皇帝的信任和恩宠。
公元409年,39岁的拓跋圭被他的次子拓跋绍带人翻墙入宫,刺杀身死。接着太子拓跋嗣杀了异母弟拓跋绍,平息叛乱后登基继位,是为明元帝。
崔浩被拓跋嗣提升为博士祭酒,又承袭了其父亲的白马公爵位。崔浩对易经和阴阳之术颇有研究,拓跋嗣对此也深信不疑,常命他占卜凶吉。
03:
415年,国都平城一带遭到灾荒,一些地方出现粮荒,饿死不少百姓。掌管历法推算的太史令向明元帝建言,将国都往南搬到邺城(河北临漳)去,才能避免灾难。崔浩却站出来表示反对,他主张不可迁都也是很有道理的。
当时汉族对于北方凶悍的游牧民族了解不多,以为他们的人马多如牛毛,所以不敢反抗。崔浩提醒拓跋嗣,一旦迁都南方,就使得拓跋部人口稀少的弱点暴露无遗,会遭到其他民众的轻视,产生欺侮鲜卑人的念头,就会有豪强出来造反。
而且北方民众迁徙到南边还会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再说人口迁走了,北方蒙古草原上的柔然部族会乘机而入,平城的守军将不足以对抗。因为隔着恒山,那时候想北上援救也来不及。
如果不迁都,即使南边发生变乱,只要出兵轻骑南下,耀武扬威,别人不知虚实,必然望尘慑服,这正是威制中原的策略。崔浩还提出了向南边的河北一带几个州疏散灾民,转嫁负担的具体措施。
明元帝采纳了崔浩的提议,度过了难关。第二年风调雨顺,收成丰足,百姓人心安定。明元帝十分高兴。
416年,东晋太尉刘裕率军北伐后秦,势如破竹,打得后秦连连败退。东晋水军打算沿着黄河西上,进军关中。而黄河两岸是北魏的地盘,于是刘裕派人向拓跋嗣借道。北魏满朝大臣都反对,认为刘裕借了就不会还,不如干脆出兵阻止晋军。
这时崔浩提出不同看法,他建议不如借道给刘裕,让晋军入关,然后切断他的后路。等到刘裕和后秦打得两败俱伤,再出兵攻击,如此渔翁得利,岂不是一举两得。可是拓跋嗣这次没有采纳崔浩的意见,而是派出十万重兵驻守黄河以北,并以数千骑兵不断骚扰晋军。
刘裕见进军受阻,亲自率领大军进入黄河。命令数千勇士携带强弓利箭,登上黄河北岸,列阵前进。三万魏军前去围攻,却被打得死尸遍地,大将阿薄干被斩,魏军大败而逃。拓跋嗣尝到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的厉害,后悔当初没用崔浩之计。
刘裕打到潼关时,拓跋嗣又问崔浩能否进攻东晋。崔浩分析说,后秦必败无疑,北魏现在没有韩信,白起这样的帅才,也不是刘裕的对手。而刘裕不会一直甘于人下,一定会篡权东晋,不如按兵不动静观其变。这一次,拓跋嗣完全信服了。
04:
423年,明元帝拓跋嗣积劳成疾而死,年仅32岁了。北魏的第三个皇帝太武帝拓跋焘即位。而就在前一年,南朝的宋武帝刘裕刚去世。
拓跋焘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的志向,继位不久就雄心勃勃地开始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也成就了“南北朝第一流的军事谋略家”崔浩施展抱负的机会。
拓跋焘最先征服的是西北匈奴人建立的大夏国,崔浩随拓跋焘出征,在攻打统万城时遇到恶劣气候,在崔浩竭力主张下,魏军顶着风雨沙尘,全力反攻,终于攻破大夏都城,国君赫连昌仓皇逃走。
拓跋焘
北魏与南方的刘宋对峙,可是在他的北方还有个柔然,虽然构不成大的威胁,可就像是赶不走的苍蝇总是在不停地骚扰。拓跋焘为了摆脱两面受敌的局势,决定集中力量先解决一方。
有大臣提出,柔然是荒蛮之地,即使占领了也没有什么用处。那里的百姓居无定所到处漂泊,也不容易抓来当臣民奴役。而南边的刘宋却国力强盛,还声称几年内要拿下北魏。应该先攻打南方的刘宋。
这时又是崔浩提出了异议。他说,刘宋自从刘裕去世后,元气还没恢复,刘义隆远不如他的父亲,现在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我们应该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解决掉柔然,就能安心对付南方的刘义隆。
拓跋焘按照崔浩的谋略,发动突然袭击,直捣柔然腹地,大获全胜。柔然服软提出和亲,北方得以安定。
432年拓跋焘消灭了占据辽西的北燕。此时还剩下河西走廊张掖,武威一带的北凉没有征服。过了七年,拓跋焘再议征讨北凉。群臣大多还是反对,特别是高平公李顺尤为坚决。
李顺曾经作为拓跋焘的特使出使北凉12次,对北凉的情况其实了如指掌。但是他贪财,早被被北谅的沮渠氏用重金收买。之前拓跋焘几次想对北凉动手,都被李顺劝阻了。
这次李顺又谎称,北凉都城姑臧(武威)一带遍地都是枯石,没有水草。当地居民是引山上的雪水灌溉农田。北凉人听说我们大军开到,一定会断绝渠口,我军人马就无水可用。方圆百里内也会寸草不生,人马不能久留。
今天的武威
拓跋焘拿不定主意,询问崔浩。崔浩反驳说,汉书中说过,凉州出产牲畜,天下闻名,怎么可能没有水草?再说如果没有水,怎么可能在那里建设城邑呢?李顺理屈词穷,还要争辩说是自己去过凉州多次,是亲眼所见。
崔浩干脆揭穿了他:你收受人家贿赂,自然为人家说话,别以为我没有亲眼看见就可以蒙骗拓跋焘见崔浩说得有道理,便亲率大军北伐凉州,平灭了北凉。
在那边,拓跋焘看见果然是如崔浩所言水草丰美。崔浩乘机告发了李顺先前受沮渠氏重赂的劣行。三年后,李顺因为欺君之罪被处死。
崔浩还在其它战事中屡出奇谋,立下大功。拓跋焘对他十分倚重和恩宠,崔浩进宫见驾,甚至可以出入皇帝的卧室。他官拜司徒,晋封东郡公,一时权倾朝野。
05:
可是崔浩最后却没能善终,相反还受尽凌辱死得很凄惨,而且连累家属被满门抄斩。作为三朝元老,辅佐三代皇帝从开创到壮大,为北魏统一整个北方立下大功。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崔浩位高权重后,往往专断独行,在任命郡守等地方官的时候固执己见,树敌太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可是这都不是根本原因,让崔浩致命的是所谓“国史之狱”。崔浩受命牵头续修国史。写作班子按照太武帝拓跋焘一定要如实记述的精神,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出一本“国史”。书中毫不避讳地尽述拓跋氏的历史。
这东西拓跋焘本意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参与编写的闵湛,郗标两人为了拍崔浩马屁,建议把“国史”刊刻在石碑上,彰显秉笔直书。这样一来,却把鲜卑人以往的落后习俗公开在世人面前。
这个做法彻底激怒了鲜卑贵族们。就好比人一暴发户,你把他发迹前穷困潦倒,甚至偷鸡摸狗,坑蒙拐骗的往事公布于众,还刻在石碑上让人们永远记得,他能不跟你急眼吗?
太武帝拓跋焘接到鲜卑贵族们告状后,命令将崔浩以及写书的秘书郎吏们一并收捕治罪。公元450年7月的一天,崔浩被送往城南刑场杀头,一路上,数十名军士往他的头上撒尿,其形状惨不忍睹。
这个博学多才,自比张良的军事谋略家,曾经深为三代君王的器重,怎么会想到有如此悲惨结局。更加残酷的是,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以及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株连灭族。
有后世史家认为,其实造成崔浩悲剧的不仅是“国史”,鲜卑贵族对赵魏汉族门阀猜忌,矛盾日益尖锐才是更为直接的真正原因。
本文作者:眠眠,旅加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