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七千人横扫北魏半壁江山,陈庆之的神话背后...

说起南北朝时期的名将,陈庆之应该是大家都普遍会提到的一个人。有句童谣说得好:“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说的正是陈庆之。甚至而言,在前几年热播电视剧《琅琊榜》中,不少人都认为里面的主角梅长苏,其原型就是这位陈庆之。

在很多人眼里,陈庆之的战绩,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因为,他率领七千白袍军北伐,连续击败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己的敌军,不仅成功收复洛阳城,还创造连下北魏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的不朽传奇。最后,如果不是因为北魏傀儡皇帝元颢从中作梗,再加上遭遇山洪,陈庆之的北伐事业还会再创辉煌。

那么,历史上的陈庆之真的这么厉害吗?

如果单从陈庆之七千白袍北伐的战绩结果来看,他确实称得上是空前绝后,至少在南北朝中,绝对是军事上的第一人。那么,既然陈庆之如此厉害,用七千人就能横扫中原,那如果梁武帝给他七万军队,岂不是可以越过黄河,一口气攻破长安和邺城了?问题是,北伐之后陈庆之还活了十多年,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甚至而言,在这次北伐之后,陈庆之不仅没能再现这样的辉煌战绩,反而在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陈庆之率领数万大军攻打东魏,结果先后两次被东魏豫州刺史尧雄击败。面对这样的结果,很多人说是因为梁武帝晚年昏庸的结果;又或是陈庆之因为上次北伐失败而深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类似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我看来,陈庆之的神话之所以无法持续,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初陈庆之北伐的辉煌战绩,本身就是被艺术加工后的神话。从某种意义上说,陈庆之的胜利,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基础之上的,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般辉煌。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详细解析下,陈庆之神话背后的真实战况。

陈庆之是何许人也?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

关于陈庆之的出身,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后人大都是通过梁武帝萧衍在褒奖他的诏书中所写的“本非将种,又非豪家”等内容来推测,陈庆之应该属于是寒门子弟,而且极有可能是庶族读书人或者小官吏的儿子。

据史书上记载,公元502年,萧衍受禅登基,建立南朝梁政权,是为梁武帝。陈庆之因为自幼就作为随从跟随萧衍,所以萧衍上位后,他就被任命为主书,也就是负责管理朝廷文书的官吏,这一年陈庆之18岁。此后近20多年,陈庆之都是以文职为主。

直到公元525年正月,由于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不成,在彭城投降南朝梁,并请求梁武帝派兵接应,此时陈庆之主动请缨,梁武帝便任命他为武威将军,让其与胡龙牙、成景俊等人率梁军前去接应,由此陈庆之才正式从文职转为武职,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这一年,陈庆之41岁。

据说,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而且之前从未有过领兵出征的经验,但这次出征,他却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后来更是在北魏军队反攻彭城时,在梁军不敌魏军而损失十之七八的背景下,陈庆之将自己所辖的部队全部生还带回。

两年后,陈庆之又趁北魏陷入大乱之际,率领大军一举收复整个淮南地区,并且他还在此基础上越过淮河,收复了广阔的淮北地区。陈庆之的这种战果,也让他成为南朝历史上,当之无愧的优秀将领。从这层意义上说,陈庆之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军事天才。

接着等到公元529年,陈庆之便开始率军北伐,他的“神话”也由此拉开序幕。

陈庆之北伐的背景分析:

说起陈庆之北伐,就不得不提到北魏帝国的掘墓人尔朱荣。

尔朱荣原本是北秀容(今山西朔县北)的一个契胡酋长,后来他恰好赶上北魏帝国的北方六镇叛乱。在这种混乱的背景下,尔朱荣一方面公开招降纳叛,另一方面,他又打着保境护民的旗号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这种背景下,尔朱荣不仅成功占据肆州,还将六镇叛乱势力(以高欢为代表)、北魏政府势力(以贺拔胜兄弟为代表)和北方少数民族势力(以斛律金为代表)都收拢到自己麾下。于是等到六镇叛乱后期时,尔朱荣就已成为北魏帝国最有影响力的一股势力。

就在这个时候,北魏帝国高层又发生大火并,因为北魏小皇帝元诩(魏孝明帝)和太后胡氏争权,闹得不可开交。最后胡太后一气之下,派人将小皇帝毒死。尔朱荣一看,入主洛阳的机会来了,于是在公元528年,他就打着追查小皇帝死因的旗号,率大军进入洛阳城。

进入洛阳后的尔朱荣,先是拥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即魏孝庄帝;接着他又将以胡太后为首的两千多名在洛阳的王公贵族和门阀官吏全部屠杀,史称“河阴之变”。这件事后,北魏帝国也就名存实亡了。看着北魏帝国陷入内乱,宗室遭到屠戮,北魏皇族元颢为求自保,便果断带着儿子和亲信南逃到梁朝,并请求梁朝出兵帮助他复国称帝。

当时的梁武帝,也想着趁北魏帝国内乱之际趁火打劫,并伺机建立一个受梁朝控制或者亲梁的北魏政府,于是他便欣然同意元颢的请求,还册封他为魏王,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领的七千甲兵护驾元颢北归复国。由此,陈庆之便踏上的了他的北伐路。

陈庆之北伐的辉煌战绩分析:

说起陈庆之北伐的辉煌战绩,大家都会反复强调三件事情:

一是陈庆之此番北伐的总兵力,只有仅仅七千人而已,这种兵力配置,可以说是少得可怜;二是陈庆之的兵力虽然少,却先后击败几万、十几万的北魏军队,并连下北魏三十二城,横扫中原;三是陈庆之最后直接攻破了北魏帝国的都城洛阳。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把这三件事情分开谈,自然不会让人感觉有多了不起。因为,类似的行为,很多人都曾做到过。问题是,当这把这三件事情合在一起时,自然会让人感觉惊为天人,因为,一个人想同时做到这三件事,实在太难了,于是陈庆之的“神话”便由此诞生。

但其实呢,这三件事情能够实现的背后,都是因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客观因素,只不过大家都习惯性忽视这些客观因素而已。所以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来详细分析下这三件事背后的故事。

第一,陈庆之为什么只率领区区七千人北伐

在很多人眼中,陈庆之用一支七千人的队伍,就能够在北方创造空前辉煌的战绩,让整个中原地区望风而降,那如果给他一支七万人的军队,他肯定可以创造更加辉煌的战绩,甚至而言,南北朝也许都能提前实现统一。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推论,才让许多人觉得陈庆之实在太了不起。当然,类似的推论从理论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错误,问题是,这么显而易见的事情,为什么梁朝的统治者们就偏偏想不到呢?以至于白白错过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浪费这样一位绝世名将。

有人说,主要是因为梁武帝太愚蠢,但其实呢,梁武帝之所以让陈庆之率领七千人北上,而不是率领七万人北上,主要原因就是,如果南朝出动这样多的军队,陈庆之肯定无法在北方立足。

因为,当时梁武帝让陈庆之率领七千人北伐北魏帝国境内那些军政大佬们,就不会因此感到恐慌。因为,凭陈庆之这七千人的部队,他想占据整个中原乃至北方,显然是件不可能的事情,这也就意味着,陈庆之不会威胁到这些北方军政大佬们的根本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北方的军政大佬们,自然就不会把陈庆之当成是他们最重要的威胁,更不会拼劲全力和陈庆之展开决战,至少不会把这当成是眼下最要紧的事情。因为,在北魏帝国一片内乱之际,大家都忙着趁机扩张地盘,壮大自己的实力,谁会傻乎乎地先去和陈庆之消耗实力呢?

更关键是,因为陈庆之的北伐军只有七千人,而他打出的旗号又是支持北魏皇族元颢复国,这样一来,那些依旧忠于北魏的旧势力,就比较容易与陈庆之的北伐军展开合作。

因为,凭陈庆之这七千人,所能实现的战略目标非常有限,这样北魏旧势力在与陈庆之合作时,就会比较有信心。一方面,他们与陈庆之合作,可以让陈庆之充当自己的打手,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用担心在合作过程中被陈庆之控制,沦为梁朝的附庸和傀儡,可谓一举两得。

相反,如果梁武帝让陈庆之率领七万人北伐,这些北方的军政大佬,显然就不敢这般淡然了。因为,陈庆之拥有这样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会让他们非常没有安全感,因为这意味着陈庆之有直接灭掉他们的实力,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自然要全力与陈庆之作战,至少会把这当成最紧要的事情去作。

与此同时,那些忠于北魏的旧势力,也不敢轻易与陈庆之合作。因为,与这样一股强大的力量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控制住,沦为别人的傀儡。而且,陈庆之率领这么多军队北伐,会让大家普遍觉得,梁朝表明上在帮元颢复国,其实是想趁机吞并中原。

在这种背景下,北魏旧势力再与陈庆之合作,就很容易被披上“汉奸”的骂名,受到北方其他势力的联合抵制。这样一来,陈庆之的北伐军就会变成为一支标准的孤军,到时不要说战斗,就是光后勤压力,就足以让这支孤军走向失败。

从这层意义上说,别看陈庆之仅带领七千人能横行中原,如果他真率领七万军队深入中原,虽然他的军队人数多了,但显然无法像原先那样轻易在中原打开局面。因为这样一股巨大的南朝军队进入北方,自然会引起整个北方利益集团的共同排斥。

所以说,让陈庆之带领七千人北伐,绝不是梁武帝愚蠢的表现,而是梁帝国的高层们,在经过详细分析、权衡利弊后而做出的一个比较切实际的决定。因为,七千人这个数字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方面他可以让北方利益集团接受,另一方面,它类似于一个师的编制,足以保证其在一个具体战场上形成独立的战斗能力。

第二,陈庆之凭借七千白袍军,为什么能击败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己的北魏军队?

在陈庆之北伐的过程中,他曾多次以少胜多。比如,在睢阳之战中,陈庆之以七千主力军击败魏将丘大千的七万大军;在考城之战时,他又全歼元晖的两万大军,最后在荥阳之役中,面对北魏的三十余万大军,陈庆之再次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陈庆之所取得的这些胜利,自然离不开他过人的勇气和军事才能。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手上有元颢这样一张王牌,从而可以通过政治手段对敌人进行化解。失去这支背景,在一场具体战役中,率领七千个拿着刀剑长矛这种冷兵器的军队,正面去攻击三十万同样拿着刀剑长矛武器的敌军,就算陈庆之敢这样干,他手下的人也会吓破胆。

所以,更真实地情况是,当时的尔朱荣,虽然控制着北魏帝国的政权,还把洛阳城的官员屠杀殆尽,问题是,北魏帝国的旧势力(各级军政长官、豪门贵族代表),依然散布在北魏帝国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样一个拥有众多军事、政治、经济资源的利益集团,依然是帝国最不可忽视的利益集团。

也正因为北魏旧势力太强大,所以尔朱荣一时半会无法真正将其消化,这就导致当时的北魏政府,实际上是一个类似“一超多强”的政府,其内部斗争非常严重。在这个过程种,许多实力派和野心家,难免会蠢蠢欲动,想着把局势搅乱,自己好趁势扩张势力。

恰恰这个时候,陈庆之和北魏皇族元颢率军进入中原,还打着复国的旗号,于是这些实力派和野心家,自己就开始在元颢和北魏政府之间纵横捭阖。在这种背景下,北魏虽然有三十万大军,但其本质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因为这些军政大佬们,大都各怀鬼胎,他们更希望局势能够变得更混乱,自己好浑水摸鱼。

因此,他们根本不会全力以赴去与陈庆之交战,而是尽可能地保存实力,甚至而言,他们还会在关键时刻,选择背叛北魏政府,所以通常情况下,陈庆之只需要取得一场局部的军事胜利,元颢就可以通过政治手段将北魏大军瓦解,甚至让这些人转而挂上他的大旗。

事实上,后来愿意挂上元颢大旗的军队,已经多达10万余人。只要我们知道这些,就自然能明白,为什么陈庆之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少胜多。

第三,陈庆之为什么能够攻入北魏的都城洛阳?

因为洛阳城是北魏帝国的都城,所以我们很多人总感觉,陈庆之收复洛阳城,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其实呢,只要我们对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有所了解,就会知道,占据洛阳城,实在算不上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大家知道,洛阳城位于天下的中心,它向北可以染指河北,向南可以图谋荆州,向西可以制衡关中,向东可以前牵制徐州,所以在天下实现统一后,坐镇洛阳,那就是传说中的制衡天下,指哪打哪。

问题是,当天下陷入一片混乱之际,洛阳就会成为一块鸡肋。因为你在这里可以染指四方,四方的敌人也可以随时进攻你,这样坐镇洛阳就很容易陷入四面作战的困境。所以在乱世之中,洛阳从来都不是什么战略要地,一个军政集团进入这种地方也不会不难,因为不会有哪个实力派会全力争夺这种地方。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西晋灭亡后,洛阳城的军政地位,一直无法与长安和邺城相比看出来。甚至在很多时候,洛阳城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的城市,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直到后来,北魏统一整个北方并进入全盛时期后,北魏迁都洛阳,此时洛阳城的军政地位才再次提高。

但是,随着北魏帝国的崩溃,整个北方又开始陷入一片混乱之际,洛阳城的军政地位,又再次下降,成为一个游击区、缓冲区。所以当时的尔朱荣也好,还是后来的高欢、宇文泰也罢,他们谁都不屑于亲自坐镇洛阳城。

在这种背景下,当陈庆之和元颢的北伐军打到洛阳时,以尔朱荣为首的北魏政府,自然不会全力和他们争夺洛阳城。因为,立足这种地区与强敌作战,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之中。更何况,此时北魏的军事主力正在尔朱荣、元天穆的率领下,在河北和山东地区平叛,他们就更不会与陈庆之全力争夺洛阳。

因为,失去洛阳城,尔朱荣依然是尔朱荣,依然是北方最大的实力派,但如果河北和山东地区失守,那尔朱荣距离灭亡,就没有多远了。只要我们知道这一点,就应该能明白,陈庆之收复洛阳,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和了不起。

当然,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当尔朱荣平定完河北和山东的叛乱,率领北魏军事主力返回中原时,陈庆之和元颢以洛阳做防守,很快就被打得全军覆没,最后元颢兵败被杀,陈庆之孤身逃回了江南。

总结

其实,陈庆之的北伐,与之前东晋帝国、刘宋帝国的北伐,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们北伐的目标,都是想着趁北方大乱之际,企图控制黄河以南的地区。只不过,东晋帝国和刘宋帝国对自己的实力比较有信心,所以他们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企图自己亲自占据这片地区。当然,它们最后失败了。

至于萧梁帝国,显然对自己的实力不够自信,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直接占据黄河以南地区的能力,所以只好借助北魏皇族元颢的势力,企图通过帮助他复国,在北方建立一个亲梁的政府,间接控制这片地区。

从这次意义上说,陈庆之北伐的主角,是元颢,而不是陈庆之。当然,也正因为此,陈庆之北伐的失败也是必然,因为基于元颢的利益,他成为皇帝后,自然是想成为真正的北魏皇帝,而不是死心塌地地给南朝当傀儡。既然如此,陈庆之与元颢之间的合作,又怎么可能稳定呢?

事实上,陈庆之北伐的困局就在于,他此番北伐能否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元颢。如果支持元颢的北魏旧势力足够多,北伐就可以顺利打开局面。反之,他们就很难在北方立足。

问题是,如果支持元颢的北魏旧势力足够多,那元颢就不可能再让陈庆之控制他,甚至还会与陈庆之适当划清界限或控制他,因为这些北魏旧势力,显然不会接受成为南朝的傀儡。在这种背景下,陈庆之与元颢之间的矛盾自然会越来越大,这个时候他们再面对尔朱荣集团时,胜算能有多大呢?所以最后他们也失败了。

参考文献:《魏书》、《梁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北魏  北魏词条  半壁江山  半壁江山词条  横扫  横扫词条  背后  背后词条  神话  神话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