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乎曰:
有读者在后台留言说:“可否写写大国外交?”
我想了几天,
归根结底只有一句话:
眼前的轰动性事件,
只是时代大潮中的小水滴,
胜不足喜,败亦不足耻。
在漫长的大国争雄中,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
历史将以我们为荣,或是羞于谈起,
都在于我们做了什么。
1:
公元前134年,汉朝大商人聂壹被抓。
抓他的是匈奴帝国。
按道理说,匈奴实在犯不上跟一个商人过不去。聂壹从中原带着布匹、粮食而来,换草原的皮草、牲畜而回,辛辛苦苦的赚点差价。
可匈奴发现了一个秘密:“聂壹居然偷悄悄的贩马。”
众所周知,马匹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
只要有马,匈奴人就能纵横草原,并且威慑四方。要不然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域诸国,凭什么听他的?
而无马,汉朝就只能固守长城,看着骑兵来去干着急。
在匈奴人看来,聂壹实在是罪大恶极,居然想夺取自己的优势,去讨好汉家朝廷。
实在是该死。
可他们忘记了,聂壹是汉朝人啊,一颗红心向祖国。
在匈奴的单于王庭,聂壹苦苦思索着脱身之计。突然,他向伊稚斜单于说:“不如您放我回去,我打开马邑城,放您进去。”
到时候,想怎么着都成。
马邑在山西的北部,是一座边关要塞。城中囤积了无数的粮食和军械,还有数不尽的财富和人口。
嗯,伊稚斜单于信了。
没几天,聂壹回家,还带着不为人知的使命。
2:
匈奴对中原的垂涎,由来已久。
150多年前,中国大地正处在战国时代,为了在诸侯纷争中自保,各国无暇顾及北方的匈奴。
匈奴逐渐成长,没办法;
骑兵来抢劫,管不了;
甚至闯入边关城市中强奸、掳掠,也不了了之。
没办法,谁让自己实力不济呢?
就这样,草原上套马的汉子们一步步南下,甚至在孤悬塞外的河套平原上,建立了自己的基地。
就像一把尖刀,抵在中国的胸口,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
西域的小国,也不能幸免。
那里曾经是文明的发源地。受西域文明影响的炎黄二帝,打败了土包子蚩尤,这才有了辉煌的中国文明。
甚至,周穆王还亲自到西方去,朝拜西王母。
但受制于地缘影响,西域始终没能成为统一的大国,而是分为36个小国,各自占据一方。
一群不团结的兄弟,如何能抵抗入室抢劫的强盗?没过多久,匈奴就挨着把他们都收拾了。
这时的匈奴帝国,是一个巨人。
一只手向南伸,要握住汉朝的咽喉;
一只手向西搂,源源不断的索取资源。
偏偏匈奴的地理位置特别好。
北方是荒凉的西伯利亚,东边是一望无际的海洋,只要坐镇草原,就能威慑中原和西域。
在这样的局面下,汉朝过得相当艰难。
3:
在秦始皇时代,中国雄起过一段时间。
在秦国一统天下后,匈奴照例前来“打秋风”,抢粮食、掳人口、占地盘,丝毫不把秦始皇放在眼里。
秦始皇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于是,就派蒙恬率领30万百战老兵,北上迎敌。战争打的很艰苦,但事实证明:
“只要中国人团结一心,天下无人能敌。”
最终,蒙恬大军把匈奴打到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外,“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去世,中国大变。
秦始皇的反对派们纷纷起义,一时间,中原城头变幻大王旗。原本凝聚起来的国力,被消耗一空。
7年后,刘邦坐在长安,也想学习秦始皇,趁着老兵老将都在的时候,一举击败匈奴。
可这个时候,时代变了。
经过战争的破坏,中国是无马的国度;
权力的下放,导致朝廷不能集中资源;
最重要的是,老百姓不想折腾了。
在距离河套平原不远的白登山,号称“百战精锐”的汉军,被匈奴骑兵包围的像一颗大粽子。
幸亏陈平献计:“咱送点妹子、土特产吧。”
匈奴人风里来雨里去的,还不是图利嘛!他们保证:“只要你们愿意当狗,我不欺负你。”
双方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在匈奴的语境里,这叫“经济合作。”
在汉朝的语境里,这叫“韬光养晦。”
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一个字,叫“忍。”
截止到聂壹被抓的时候,汉朝已经忍了69年。(前202年——前134年)
从皇帝、大臣到老百姓,全都在心里憋着一口气,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奋斗,将来洗刷耻辱。
汉文帝、汉景帝埋头苦干,用宽松的政策来激励民间发展,甚至匈奴到甘泉宫阅兵,也视而不见。
农民省吃俭用,足额的交纳赋税,用几代人的辛勤劳动把国家仓库填满。
甚至出现“聂壹式”的义商,他们在自己赚钱的时候,没有忘记大汉缺马。于是在走南闯北时,不辞辛苦带回优良马种。
有人说“汉文帝、汉景帝是怂货”,他们错了。没有两代帝王的韬光养晦,哪里来的国富民强、“牛马遍阡陌?”
英雄跪下,是为了积蓄力量。
当他站起来的时候,天下将风云变色。
4:
在那个年代,也有很多人忍不住。
他们动不动就喊着:“朝廷太他娘的窝囊了,不如跟匈奴打一仗,就算输了也比现在强,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
他们保证:打仗时,会捐一个月的口粮。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普通人是没资格这样说的。有资格盼望打仗的,大概只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皇帝。
在对仇敌的战争中,不论输赢,他们永远不会受到伤害。
战败了,他们是悲情英雄;
一旦打赢,立刻就荣升为民族英雄、伟大领袖。
仔细想想,我们对汉文帝、汉景帝总是有一种同情心,而对汉武帝则是仰望、崇拜。
第二种,是猛人。
一旦出现战争,平时的潜规则统统作废,所有人和事都必须为战争让路。
在战场,谁能立功就会前途无量;
在后方,谁能做好工作,也是功臣。
甚至在地方上,土豪多交粮食、布匹等紧急用品,也会被朝廷记住,将来一并奖励。
第三种,是豪商。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只要战端一开,必然会物价飞涨,那些平时囤积余粮的地主,将会发大财。
更别说,开铁矿、造兵器、做服装的。
除了这三种人,普通人是最惨的。
战事紧张的时候,全家一半口粮都得拿出来支援前线,甚至连本人也将成为阵亡名单中的一个数字。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这个道理,汉武帝也懂。他一开始根本没有想全面开战,而是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聂壹带回来的,就是“马邑之围。”
他向伊稚斜单于保证:“到时候打开马邑的城门,迎匈奴大军入城。”可实际上,他早已把消息告知汉武帝。
而汉武帝的计划,是集中30万大军在路上埋伏,趁匈奴军队来的时候,抄家伙一哄而上,争取把伊稚斜打成三级残废。
如果这个计划成功,就没有后边的事了。
可他们都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大国争雄哪有这么容易?匈奴大军走到半路就发现不对劲,撒丫子撤了。
留下30万汉军在风中凌乱。
虽然连匈奴的半根毛都没抓住,但天下风云从此变了。
被欺负的汉朝,有实力还击了;
欺负人的匈奴,出现一个强劲的对手;
西域的诸国,必须选择站队。
马邑才一日,世事已沧海桑田。
5: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就会发现:“汉朝和匈奴的争雄,整整用了100年。”
公元前134年,聂壹带回“马邑之围”,大争开启。
直到公元前36年,甘延寿、陈汤平定西域,喊出那句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听候汉朝调遣,相当于军区司令。
100年来,除了卫青、霍去病率领汉军北伐匈奴,还有无数豪杰也在努力。
张骞搞外交,与西域诸国联络感情;
桑弘羊搞经济,增加国家企业的实力;
主父偃抑豪强,打击作威作福的诸侯;
普通人也高唱着战歌走向战场、走向田间、走向大汉需要的地方,他们吃了无数的苦,才换来大汉的辉煌胜利。
这是一场全民战争,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皇帝、猛人们殚精竭虑,豪商大发横财又被朝廷夺走,最没资格喊打仗的普通人,也付出惨重的代价。
没有人是最终的胜利者。
但事情总要有人做,困难总要有人去破解,这就是那一代汉朝人的宿命。
可历史也将给予他们最高的荣誉,炎黄子孙将为先辈的丰功伟绩,而热泪盈眶。
因为中国从来都是世界的中心。
即便匈奴趁中国衰弱猖獗200年,中国也终将回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