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土之城,水之池,土即高厚的城垣,水即宽深的护城河。护城河分为很多种,并不是所有护城河都是有水的,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只能修个又深又长的坑出来作为防御。古代护城河多是天然为主、人工为辅,极少出现附近没有江河还弄个有水的护城河。襄阳护城河有着天下第一护城河之称,史料记载,宋代襄阳的护城河的平均宽度就达到一百八十米以上,最宽处达到两百五十米以上,敌军光是度过护城河都得费不少功夫、丢下不少尸体,单凭这一点,就可以称它为“中国第一城池”。修建城池一般包括修建护城河,同样是由专门的官府机构处理。
史书记载,早在夏朝就有专门负责修筑全国城池的官府机构,名曰“掌固”,共有六十人;而与之搭配的机构名曰“司险”,共六人,掌天下山川河流走势。宋之前的唐代也有着这样的官府部门,即被安排在六部之下的水部和工部,两者既有关联却互不统属,差不多是合作形式进行的建筑护城河。而宋王朝在这一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就是冗官冗费的因由之一的过度分工分事,中央和地方的护城河事务也再度详细分工。先是三司修造案主管此事,后考虑到三司主管各项工程事务的财政,若是再让其管理工程,容易引起贪污腐败,后转手到工部中的营造案。
由于开封作为都城十分重要以及所在的地方没有可以凭借的山川江河,所以修建护城河的难度和规模不是一般的大,因而专设东西八作司负责。后来开封城常年居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越来越多,需要再次进行扩建,推移和扩张护城河的工程实在太大,单靠东西八作司不能完成,所以再度增设提举京城所、都水监。要知道开封是北方,水资源不如南方丰富,可是开封城的护城河蓄水量、长度、宽度和深度都超过了古代护城河的正常修建建制。可以说是费了老大的功夫了,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人为地为无险可守、一马平川的都城开封造出防御天险,可这也违背了昔日宋太宗赵光义的“江山巩固在德不在险”(这只是个笑话,若不是利益相关,当时还是开封府尹的赵光义绝对说不出这样的鬼话)。
静江城
地方修建护城河大多没有专门的机构,而是地方长官兼任使命,门外汉的他们往往会请求中央派点专业人士前来指点指挥一二。中央朝廷派遣专门的官吏巡查全国州县城的护城河,护城河不合格者,相关官员轻则责问,重则免官处死。壕寨官是专门帮助地方修缮城池和护城河的,但由于各地战略意义、资源情况和经济情况不一样,所以有些地方的护城河好,有的地方的护城河差。
一般来说,一座城池的修建,意味着其护城河的位置和规模大小也确定下来。修建和维护护城河工程量巨大,所以其工程人员需求量极为庞大,组成人员也是十分的杂乱无序。先说说修建城池和护城河的用工人数,动辄百万计,例如元祐年间的大动开封城,用工700余万;静江城用工4354436;重修扬州护城河用工1150425。说实话,这数字我是不相信的,但是史料上明明白白记载着(如《重修静江府城记》),可能不是参与总人数,而是前后每天用工人数加起来的数目,我也不是很懂很清楚(北宋宣和六年,其人口大概是一点二六亿;南宋嘉定十六年,其人口大概是八千零六十万)。
这些工程队的组成人员一般分为四类禁军士卒、厢军士卒、征役民夫和雇佣民夫。大家可能发现了,宋朝官兵有时候就像民兵队一样,还要兼职其他杂事。修建开凿护城河的钱从哪来呢?都城护城河的修建往往不是朝廷府库出资,他们也出不起,而是皇帝内库支出这笔经费。南宋都城杭州的规模较小的护城河内库出一千万楮币和一万石米。地方护城河的修建资金物料则是由中央朝廷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例如《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记有的扬州护城河重修:中央出348756贯钱,21847石米;扬州官府则出81600贯钱。有时朝廷不是直接拨钱,而是给度牒令其官府去卖钱。当然,有些时候地方豪强富商、普通百姓也会主动或被迫捐钱捐物资,并不是只靠官方的力量。
护城河的日常维护
护城河不是修建完成就相安无事,还需要“呵护”“照顾”他,例如防止民众对护城河安边的土地进行侵占,防止民众对护城河之水的使用;这些朝廷都颁布下相关的法令文书禁止。即便是政府工程需要用土,也只能在护城河较浅处挖取,若有违背也是有着处罚的,杖责降职免官等。法理不外乎人情,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在一些战略意义不是特别大的城池,护城河的水是可以用,还能在护城河里栽种一些经济作物卖钱;但是得向官府缴纳一定的钱。用水种植是无关紧要的,但利用护城河边上的土地进行耕种是完全不可以的,这种土地是得到朝廷法令保护的。不过法令是这样规定的,真的实施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还是有不少百姓侵占土地进行耕作,破坏护城河。
护城河的“模样”
无论是哪个朝代哪个时期的护城河,都分为三种:全人工型、半人工型和天然型。三者之间各有利弊,全人工型耗费人力物资钱粮太大,但是位置规模、大小深度等都是可以控制的;半人工型耗费不算大,但是所处位置不能控制,规模大小和深度等倒是可以控制,可成本较高和难度较大;天然型耗费可以视作没有,但是其他的一切都被限制得死死的,较为死板僵硬。护城河的修建,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军事防御效果,其余都是次要的。护城河作为人工天险,广度和深度的规制是十分看重;根据每个地方的军事需求不同,其规制也是不同的。
一般县城规制是尺(三十厘米)为单位,兴业城“阔八尺,深五尺”这种;比较重要地区的则是以丈(三米)为单位的阔和深。护城河的长度亦是跟着城墙走的,一般是围住城墙,很少出现那种,有些地方没有护城河的情况。护城河一般不会紧紧挨着城墙的,而是会留有一定的距离,春秋时代墨子认为城墙与护城河应在五步(三米左右),宋代则一般在三十步(十五米左右)。这是根据冷兵器时代的远程武器和守城武器的发展而改变的。
护城河的顶部宽度和底部宽度是不同的,一般是上面的是下面的一半,具体是多少还是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当地军事防御的重视程度;护城河的深度则是愈深愈好,小地方的在数尺,再大一点也是两丈以下;而一些京师或重镇,战略意义比较重大,面对的敌人更加强大的地方,深度多是数丈不等,也就是深十余米左右,比一些河流湖泊还深。护城河里的水来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溪水潮汐水、地下水、降雨等,大部分护城河都是死水,没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不要以为护城河的修建是简单的事,不是挖个又长又深又宽的坑注水就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护城河的修建,先是要开挖成坑,再夯筑坑内两边,在岸上栽种树木巩固护城河周围的土地,不至于因人为和非人为因素塌方降低护城河的深度,最后想办法引水进入,引水过程中可以选择修建一个水闸控制,这才大致成型。护城河的大规模修建,多是跟着两宋的城池修建热潮一致的,因为两者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荣俱损。这种大规模修建,一般是有三个原因:一是城池的破败重整,二是重修过去的拆除的城池,三是敌人入侵军事威胁加大。
综上所述
护城河,说白了就是跟城墙一样的军事工程,为了战争需要而出现的。护城河可以说与注重防守的宋朝是绝配,很符合宋朝以守为攻的战略、步兵为主的战术、敌军凶悍的外因、军队孱弱野战不行的问题、以及重文轻武的国策。护城河作为中国军事史和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宋发挥出了无与伦比的威能,也让两宋王朝在游牧民族强大的兵锋下心惊胆颤地享受了三百余年的国祚。
参考文献:《宋会要辑稿》《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中国城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