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一直觉得现在的城市是在古城的原址不断翻新翻盖而成。后来翻阅一些关于古代城市的书,让我吃惊的发现并非如此。虽然古城的名字还是那个名字,但早已不在原址,虽然有的古城离原址并不远。
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历史名城——
长安。
在五代之前,长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简直是如日中天,它简直是王朝的象征。在汉朝到唐朝这八百多年的时间里,略夸张的说,其实就是一部长安和洛阳的历史。
许多历史大事都发生在这两座名城里,尤其是长安。占据长安,坐拥关中,便可出潼关/函谷关而平天下。
因此,中国自秦之后的两千多年历史中,长安洛阳在第一个千年如同双子星般耀眼夺目,照亮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让人心生敬畏和敬仰,不由得对这两座城市顶礼膜拜。
翻开长安的历史,早在商朝时期即在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灭掉了崇国之后,在长安西南沣河以西建造了丰,并迁都于此,称为丰京。
周武王时曾占卜凶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载:“考卜维王,宅是镐京”,于是又在沣水东岸(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镐水西岸建立了镐京。
丰京是周人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称丰镐。
这是后来长安的雏形。
镐京是西周的政治和军事中心。镐京又称宗周,据《长安志》卷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解释为:“武王自酆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
但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把金银财宝和褒姒掳走,并将镐京付之一炬。
繁华数百年的镐京化为废墟,周平王无奈,迁都洛邑(洛阳)。
此后,渭水北岸的咸阳崛起,成为秦国/秦朝的首都,而渭水南岸的丰镐一带则变成了一片荒野丘墟。
直到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剑,斩白蛇、入咸阳,败项羽,平定天下。
这时,定都之事被提上了日程。
当时刘邦群臣多是山东六国人(山东当时指的是指殽山以东)因此纷纷主张定都洛阳。因为洛阳是东周旧都,宫殿城垣完备,而当时长安只是一个乡邑。
刘邦也有此意。但大臣娄敬劝阻:“秦地关中被山河围绕,四塞以为固,即便在危急的时候,纵使敌有百万之众,也可据而守之。关中因为秦的经营,基础雄厚,为膏腴之地,关中就是天府之国。陛下入关中而定都,山东虽乱,关中、汉中、巴蜀之地可以保全。就像与人战斗,不掐住对方的脖子,摁住对方的背,不能全胜。如果陛下定都关中,就像掐住天下的脖子,摁住其背。”
张良也说:“洛阳建都的东周虽然比秦仅两世好,但是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可以运来天下物产,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制服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是对的。
听人劝,吃饱饭。刘邦别的本事没有,知人善任、听忠言纳谏还是有一套的,既然张良都说了,那就一锤子定音,定都关中。
长安第一个辉煌时代开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长安当然也不是。长安都城的建设经历了好几代皇帝,时间长达一百多年。
汉太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
太祖七年(前200年),刘邦又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
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墙。
汉武帝设京兆尹治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并在城西建造了上林苑、建章宫等,开凿昆明池。
自此,长安基本建成,历时一百多年。
汉长安城今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城市有12座城门和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
在西汉的214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张骞通西域后,长安又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繁盛一时。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喜欢改名的改名帝把都城长安改称“常安”。后来赤眉军攻入常安,常安城毁于战火。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见长安一片废墟,只好定都洛阳,长安改作西京。
长安第一个辉煌时代结束。
东汉末年,汉献帝曾短暂迁都回长安。
西晋末年,晋愍帝也曾逃到长安,短暂建都。
长安成了末日皇帝收容所……
此后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长安又成为几个割据小政权的首都。如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和北周。
纷纷扰扰数百年,长安坐看治与乱。
宫阙万间谁家院,豪杰争相过潼关。
北周末年,权臣杨坚把他的外孙从皇位上拎起来,自己坐上,建立了隋朝。
到了隋朝时期,汉长安城已经是做了几百年的首都,但经过长期的战乱,已经“都邑残破,不宜人居,宫室朽败”, 井水咸涩不堪饮,一派倾颓衰败之象。
新王朝,新气象,隋文帝杨坚舍弃汉长安城,令宇文恺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建造新城。因隋文帝在北周时曾被封为大兴郡公,所以新城称为大兴城,宫城称大兴宫,正殿称大兴殿。
大兴城开皇二年(582)六月动工,开皇三年(583)三月宫城基本建成,杨坚下令正式迁都。
在这一刻开始,长安开始了第二个的辉煌时代。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动用约10万民夫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自此,大兴城基本建成。
不久,隋朝二世而亡,唐朝取而代之,也定都大兴,不过改名叫长安。
大唐气象恢弘,国力强盛,对长安城进一步修缮扩建,使之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正是盛唐时期长安作为世界中心之一的真实写照。
随着唐长安城的扩建,汉长安城遗址也逐渐被囊括在内,成为隋唐皇家禁苑。
唐代曾经在汉长安城遗址上重修宫殿。唐宝历二年(826年),神策军在禁苑中重修未央宫,还曾“掘获白玉床一张,长六尺”。
唐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面积达83.1平方公里。城墙宽12米,高5米,全部用夯土版筑,但城门处的墙段为砖墙
城中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
隋唐长安城规划受“象天法地”的思想影响,把皇帝居住的把宫城建在都城北部的正中间,象征天上天帝所居住的北辰星。
唐朝皇宫大明宫面积是紫禁城的近四倍,太极宫是紫禁城的近三倍。
宫城以南是皇城, 百官衙署都建在皇城之中,象征着拱卫北辰星的紫徽垣。
而外郭城则环绕宫城与皇城,由整齐的里坊和东西两市组成,象征着拱卫北辰星的璀璨群星。
外郭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为108座里坊。
白居易曾作《登观音台望城》: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大唐长安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极盛时期,长安城内人口达百万。除了唐人,许多西域胡人和高丽、倭人也纷纷前来经商、求学,长安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
然而天宝年间,渔阳颦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占据长安,但旋即被唐军收复。
从此,唐长安城的劫难开始了……
763年,吐蕃也曾短暂占据长安15天后退走。
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泾原兵闯入皇宫府库,大肆掠夺金银。784年,唐军与叛军在长安激战,收复长安。
881年,冲天大将军黄巢攻入长安,烧杀抢掠,大肆破坏。后来唐军又收复长安,唐军和叛军互相攻打,长安遭到严重破坏,“仅存坏垣”。而原来居民死的死,逃的逃,城内不满百户,各坊多变为耕地、菜园。
韦庄作《秦妇吟》,记录这一惨状 :
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
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
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
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东迁洛阳,同时把长安历经劫难仅存的宫室、房屋拆毁,将木料顺渭水漂下,在洛阳营建宫室。长安哭声一片。
经过这次劫难,长安彻底成了废墟。
在黄巢点燃的大火中,是否倒影着长安昔日的辉煌?
朱温拆卸宫殿楼阁,满天灰尘中是否有昔日长安全盛时的虚像?
化为一片废墟的长安,是否发出了沉重而无奈的叹息?
在唐昭宗挥泪东去的车辙声中,大唐长安的辉煌也随着落日缓缓落幕。
盛世旧梦依稀远去,为大唐吼一曲秦腔做离歌!
后记
唐末,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长安城市太大,但人口稀少,在战乱频仍的唐末五代非常不利于防守,于是便对城市进行重新规划,大大缩小了城池面积,称为“新城”。
这种城市格局一直延续到五代、北宋、金朝、元朝、明、清。
清朝末年,诗人顾复初途经西安,回想起西安两千年的兴亡更替,大发思古之幽情,作诗《秦中》:
陈仓北去别烟萝,漠漠神皋电转过。天外三峰朝白帝,关中八水走黄河。
秦灰劫尽龙蛇远,汉殿春空雉雀多。王气伯图俱灭没,终南晴翠郁嵯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