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你知道黄埔军校教导团的前生今世吗?

  文/胡博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1924年成立的五个黄埔军校教导团产生了兴趣,有的人为了宣传自己所喜欢部队的历史,甚至还发生硬把这些部队往教导团的历史上扯,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遗憾的是,笔者至今没发现有专文介绍这些教导团的后续历史。既然如此,就由笔者做个开路人,介绍一下这五个教导团历史吧。

  要说教导团的后续历史,自然得先把教导团的来历交代清楚。

  

  

一、军校教导团的来历

   自从孙中山重新当上大元帅后,就开始决定要组建自己的武装,这样才不会再被那些军阀利用,于是他就开始筹划自己未来部队的编制了。可是这位非军人出身的大元帅在经过一个月多的“深思熟虑”之后,竟然制定出一个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师级编制(师辖三团、团辖六营、营辖六连、连辖三列、列辖六伍)。当孙中山在1924年初将这个编制提出后,立即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理由很简单,如此庞大的编制,以当时广东一省的人力物力来看,根本不现实。在看到各界的反对之后,孙中山似乎也意识到了他在制订编制时过于理想化的缺陷。于是他吸取教训,耐心的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后,重新制订了编制表,并且决定先编一个团试验一下。

   其实在7月中旬,黄埔军校的高层就已经着手“试验团”的筹建工作。他们首先从浙江、江苏、湖南三个省秘密招募了3000多青年工人和农民,作为“试验团”的兵源,并加紧军事训练。在等到11月军校第一期学员毕业之后,将具备军事才华的教官们编入团内,当连以上的指挥官;将部分成绩优秀的毕业生派任连以下的低级军官。人事编组完毕之后,孙中山委派校长蒋中正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教导团”(后文简称军校教导团)的军旗授予首任团长何应钦(原军校总教官)。于是在1924年11月20日这一天,这支影响到今后国民革命军历史的军校教导团成立了。

   军校教导团所采用的编制,主要是根据苏联军事顾问建议的“三三制”来实行的。具体编制是:团辖三营、营辖三连、连辖三排、排辖三班,此外团部直辖有两个机关枪连、一个特务连、一个侦察连、一个通讯连、一个辎重队、一个卫生队,全团编成后有1000余人。团部设团长、党代表和参谋长,团以下不设参谋长,连以上设党代表。团的指挥官和党代表分别管理所属部队的军事和政治工作。这个编制以后被作为样板使用(其中党代表制度后来被取消),一直影响到六十年代。

   由于军校教导团的官兵都是清一色向往革命的忠实党徒,所以团内的军纪、教育等等都起到了模范作用,就连参观的军阀也纷纷称赞。于是孙中山决定继续抽调军校教官、学员和士兵再编一个团。原先的军校教导团称为第1团,新编的教导团称为第2团。军校教导第2团成立于12月26日,团长由王柏龄(原军校教授部主任)担任。

  

  二、第一次东征中的军校教导团

   1925年1月7日,盘踞在东江地区的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与北洋政府谈判的时候亲率三路大军直攻广州。面对强敌,大元帅留守府立即组织部队予以反击。由于情况紧急,刚成立才两个月的军校教导团也奉命参战。对于这两个基层军官只经过五个月训练、士兵也只经过五个月短暂训练的教导团来说,此时上阵显的十分勉强。即便如此,这些满脑子具备革命思想的“亡命徒”还是给了陈炯明一个下马威。

   陈炯明的叛军在遭到各路“建国联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其中一部退守淡水。淡水在陈炯明的亲信将领熊略经营下,被誉为“固若金汤”,而负责进攻淡水的便是初出茅庐的军校教导团。当熊略得知攻城的部队属于新成立的军校教导团时,轻蔑之意逐渐显露出来了,他根本看不起这个部队。

   事实正好相反,军校教导团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迅速抵达城下,并且立即组织起一个百来人的敢死队爬城进攻。熊略会永远记住这一天的,因为攻城部队仅仅用了两个小时便打开缺口,并且俘虏了守将林烈。接着突入城头的部队迅速扩大缺口,并接应后续部队收复淡水。军校教导团首战告捷,这给了之后的追击作战开了一个好头。果然,有了实战经验的军校教导团又在棉湖打了一个胜仗。此后,军校教导团一路追击陈炯明残部势如破竹,彻底让那些军阀部队刮目相看。

   然而孙中山却没有看到军校教导团为他得来的光荣。因为在4月4日东征告捷时,孙中山已经在一个月前的3月12日去世了。他没有看到他亲手编组的军校教导团的辉煌历史,也没有看到国民党北伐胜利的那一天,他带着无限的遗憾去世了。但是,军校教导团的历史仍在延续。

  

三、从党军到国民革命军

   1925年4月13日,在廖仲恺的提议下,驻军潮州的两个军校教导团奉命合编为党军第1旅,任命何应钦为旅长。21日,党军抽调第1、第2团的部分骨干扩编第3团,此后又于6月16日、8月17日增编第4、第5团。其中第1、2、3团编为党军第1师,原旅长何应钦升任师长,刘峙、沈应时、钱大钧、刘尧宸、蒋鼎文分别担任五个团团长。从1924年11月20日到1925年8月17日,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军校教导团已经发展到五个团6000余人的规模了。

   孙中山去世后,留在广州的军阀杨希闵、刘震寰联合云南军阀唐继尧阴谋发动叛乱。5月13日,尚未回防的东征军总部洞悉了杨、刘的阴谋,立即决定放弃潮、汕地区,立即回师广州。6月4日,杨、刘公开叛乱后,党军的五个团先后投入战斗。9日,第1师在蒋中正的亲自指挥下向石滩叛军发起进攻,面对声名远扬的军校教导团,叛军们明显斗志不足,稍一接触便纷纷退往白云山。11日,何应钦指挥部队秘密转移至广州附近,在拂晓对白云山、龙眼洞、瘦狗岭的叛军发起猛烈进攻。一天后彻底肃清该地区的判军残部,为保障革命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5年7月3日,国民政府成立了最高军事机关——军事委员会。8月26日,军委会决定将党军和各路建国军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其中党军第1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1师,军校教导第4、第5团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师。原先的五个军校教导团则分别成为了第1师和第2师建制下的五个团,只不过在番号之前再也没有“教导”两个字了。

   国民革命军成立后,首先要做的便是进行统一广东的战争。在进攻惠州的战斗中,出身军校教导团的第2师被指定为攻城主力。在这次战斗中,第2师官兵奋勇拼杀,最终以惨重的代价突入城头,取得胜利。这一战,第4团团长刘尧宸阵亡,他是五个老团长中唯一死亡的人。第2师收复惠州后,第1师又在海陆丰、潮汕地区取得胜利。至月底,东江的陈炯明残部被彻底肃清。一个月后,邓本殷的八属联军也灰飞烟灭,广东政权终于得到了统一。

  

  四、军校教导团之后的变革

   广东政权统一之后,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誓师北伐,而由军校教导团演变而来的第1师和第2师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北伐军的主力。北伐胜利结束后,军校教导团的种子仍旧活跃的展现在国民政府实施的历次战役之中。下面将这五个团的后续沿革分别简述如下:

   教导第1团:1925年8月编为第1师第1团后参加北伐。1926年5月改称第14师第40团。1928年7月改编为第2师第4旅第7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以及抗日战争。1940年2月改编为第2师第4团。抗战胜利后开赴东北投入内战。1949年8月撤往台湾。1952年10月改编为第33师第97团。1976年第33师改称第333师。如今教导第2团的种子仍旧存在于第333旅(原第333师998旅,后改编为第298旅)之中。历任团长为何应钦、刘峙、郭俊、邓振铨、黄杰、侯克圣、孙元良、赵公武、廖慷、司徒洛、刘玉章、雷克文、李运成、郭永、张燦光、贾乃隆(截止到1960年)。

   教导第2团:1925年8月编为第1师第2团后参加北伐。1928年7月改编为第9师第25旅第51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以及抗日战争。1939年11月改编为第9师第27团。在1946年的整军计划中,第27团仍旧保留建制,并参加内战。至1950年1月在四川筠连起义。同年5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7师第499团第1营。9月撤消建制,士兵补充第50军。历任团长为王柏龄、沈应时、金佛庄、倪弼、胡宗南、李玉堂、刘戡、夏德贵、谢辅三、陈竞、孙鉴堂、黄振刚、蒋治英、梅学孚、邱健、王惜时、潘庆梁。

   教导第3团:1925年8月编为第1师第3团后参加北伐。1926年5月改称第14师第41团。1928年7月改编为第2师第4旅第8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和围剿红军的战斗。1932年8月,第8团在悟仙山战斗中遭到红军重创,于战后被撤消番号,残余官兵补入第7团。历任团长为钱大钧、王禄丰、蔡熙盛、楼景越、赵强华、陈应龙、胡世贤、杨少初。

   教导第4团:1925年8月编为第2师第4团后参加北伐。1928年3月改称第2师第2团。7月改编为第1师第1旅第2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以及抗日战争。1939年3月第1师裁撤旅部时仍保持第2团番号。在1946年的整军计划中,第2团在1946年4月整编为第1旅第1团。同年9月在浮山被解放军歼灭。历任团长为刘尧宸、李赓护(代)、惠东升(代)、陈继承、梁自厚、章烈(代)、陈琪、唐云山、廖昂、罗克传、杨定南、杨杰、邓宏仪、吴俊、王亚武。

   教导第5团:1925年8月编为第2师第5团后参加北伐。1928年3月改称第2师第1团。7月改编为第1师第1旅第1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以及抗日战争。1939年3月第1师裁撤旅部时仍保持第1团番号。在1946年的整军计划中,第1团在1946年4月整编为第1师独立团。整编第1旅覆没后,独立团仍恢复第1团番号,长年在陕西作战,后退入四川。1949年12月27日因突围无望被迫向解放军投诚,部队遣散。历任团长为蒋鼎文、严尔艾、文志文、张纲、李延年、许非由、袁朴、李正先、熊志一、王应尊、吴俊、曹日灵、周环、罗志德、敬继舜。  文/胡博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1924年成立的五个黄埔军校教导团产生了兴趣,有的人为了宣传自己所喜欢部队的历史,甚至还发生硬把这些部队往教导团的历史上扯,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遗憾的是,笔者至今没发现有专文介绍这些教导团的后续历史。既然如此,就由笔者做个开路人,介绍一下这五个教导团历史吧。

  要说教导团的后续历史,自然得先把教导团的来历交代清楚。

  

  

一、军校教导团的来历

   自从孙中山重新当上大元帅后,就开始决定要组建自己的武装,这样才不会再被那些军阀利用,于是他就开始筹划自己未来部队的编制了。可是这位非军人出身的大元帅在经过一个月多的“深思熟虑”之后,竟然制定出一个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师级编制(师辖三团、团辖六营、营辖六连、连辖三列、列辖六伍)。当孙中山在1924年初将这个编制提出后,立即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理由很简单,如此庞大的编制,以当时广东一省的人力物力来看,根本不现实。在看到各界的反对之后,孙中山似乎也意识到了他在制订编制时过于理想化的缺陷。于是他吸取教训,耐心的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后,重新制订了编制表,并且决定先编一个团试验一下。

   其实在7月中旬,黄埔军校的高层就已经着手“试验团”的筹建工作。他们首先从浙江、江苏、湖南三个省秘密招募了3000多青年工人和农民,作为“试验团”的兵源,并加紧军事训练。在等到11月军校第一期学员毕业之后,将具备军事才华的教官们编入团内,当连以上的指挥官;将部分成绩优秀的毕业生派任连以下的低级军官。人事编组完毕之后,孙中山委派校长蒋中正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教导团”(后文简称军校教导团)的军旗授予首任团长何应钦(原军校总教官)。于是在1924年11月20日这一天,这支影响到今后国民革命军历史的军校教导团成立了。

   军校教导团所采用的编制,主要是根据苏联军事顾问建议的“三三制”来实行的。具体编制是:团辖三营、营辖三连、连辖三排、排辖三班,此外团部直辖有两个机关枪连、一个特务连、一个侦察连、一个通讯连、一个辎重队、一个卫生队,全团编成后有1000余人。团部设团长、党代表和参谋长,团以下不设参谋长,连以上设党代表。团的指挥官和党代表分别管理所属部队的军事和政治工作。这个编制以后被作为样板使用(其中党代表制度后来被取消),一直影响到六十年代。

   由于军校教导团的官兵都是清一色向往革命的忠实党徒,所以团内的军纪、教育等等都起到了模范作用,就连参观的军阀也纷纷称赞。于是孙中山决定继续抽调军校教官、学员和士兵再编一个团。原先的军校教导团称为第1团,新编的教导团称为第2团。军校教导第2团成立于12月26日,团长由王柏龄(原军校教授部主任)担任。

  

  二、第一次东征中的军校教导团

   1925年1月7日,盘踞在东江地区的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与北洋政府谈判的时候亲率三路大军直攻广州。面对强敌,大元帅留守府立即组织部队予以反击。由于情况紧急,刚成立才两个月的军校教导团也奉命参战。对于这两个基层军官只经过五个月训练、士兵也只经过五个月短暂训练的教导团来说,此时上阵显的十分勉强。即便如此,这些满脑子具备革命思想的“亡命徒”还是给了陈炯明一个下马威。

   陈炯明的叛军在遭到各路“建国联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其中一部退守淡水。淡水在陈炯明的亲信将领熊略经营下,被誉为“固若金汤”,而负责进攻淡水的便是初出茅庐的军校教导团。当熊略得知攻城的部队属于新成立的军校教导团时,轻蔑之意逐渐显露出来了,他根本看不起这个部队。

   事实正好相反,军校教导团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迅速抵达城下,并且立即组织起一个百来人的敢死队爬城进攻。熊略会永远记住这一天的,因为攻城部队仅仅用了两个小时便打开缺口,并且俘虏了守将林烈。接着突入城头的部队迅速扩大缺口,并接应后续部队收复淡水。军校教导团首战告捷,这给了之后的追击作战开了一个好头。果然,有了实战经验的军校教导团又在棉湖打了一个胜仗。此后,军校教导团一路追击陈炯明残部势如破竹,彻底让那些军阀部队刮目相看。

   然而孙中山却没有看到军校教导团为他得来的光荣。因为在4月4日东征告捷时,孙中山已经在一个月前的3月12日去世了。他没有看到他亲手编组的军校教导团的辉煌历史,也没有看到国民党北伐胜利的那一天,他带着无限的遗憾去世了。但是,军校教导团的历史仍在延续。

  

三、从党军到国民革命军

   1925年4月13日,在廖仲恺的提议下,驻军潮州的两个军校教导团奉命合编为党军第1旅,任命何应钦为旅长。21日,党军抽调第1、第2团的部分骨干扩编第3团,此后又于6月16日、8月17日增编第4、第5团。其中第1、2、3团编为党军第1师,原旅长何应钦升任师长,刘峙、沈应时、钱大钧、刘尧宸、蒋鼎文分别担任五个团团长。从1924年11月20日到1925年8月17日,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军校教导团已经发展到五个团6000余人的规模了。

   孙中山去世后,留在广州的军阀杨希闵、刘震寰联合云南军阀唐继尧阴谋发动叛乱。5月13日,尚未回防的东征军总部洞悉了杨、刘的阴谋,立即决定放弃潮、汕地区,立即回师广州。6月4日,杨、刘公开叛乱后,党军的五个团先后投入战斗。9日,第1师在蒋中正的亲自指挥下向石滩叛军发起进攻,面对声名远扬的军校教导团,叛军们明显斗志不足,稍一接触便纷纷退往白云山。11日,何应钦指挥部队秘密转移至广州附近,在拂晓对白云山、龙眼洞、瘦狗岭的叛军发起猛烈进攻。一天后彻底肃清该地区的判军残部,为保障革命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5年7月3日,国民政府成立了最高军事机关——军事委员会。8月26日,军委会决定将党军和各路建国军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其中党军第1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1师,军校教导第4、第5团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师。原先的五个军校教导团则分别成为了第1师和第2师建制下的五个团,只不过在番号之前再也没有“教导”两个字了。

   国民革命军成立后,首先要做的便是进行统一广东的战争。在进攻惠州的战斗中,出身军校教导团的第2师被指定为攻城主力。在这次战斗中,第2师官兵奋勇拼杀,最终以惨重的代价突入城头,取得胜利。这一战,第4团团长刘尧宸阵亡,他是五个老团长中唯一死亡的人。第2师收复惠州后,第1师又在海陆丰、潮汕地区取得胜利。至月底,东江的陈炯明残部被彻底肃清。一个月后,邓本殷的八属联军也灰飞烟灭,广东政权终于得到了统一。

  

  四、军校教导团之后的变革

   广东政权统一之后,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誓师北伐,而由军校教导团演变而来的第1师和第2师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北伐军的主力。北伐胜利结束后,军校教导团的种子仍旧活跃的展现在国民政府实施的历次战役之中。下面将这五个团的后续沿革分别简述如下:

   教导第1团:1925年8月编为第1师第1团后参加北伐。1926年5月改称第14师第40团。1928年7月改编为第2师第4旅第7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以及抗日战争。1940年2月改编为第2师第4团。抗战胜利后开赴东北投入内战。1949年8月撤往台湾。1952年10月改编为第33师第97团。1976年第33师改称第333师。如今教导第2团的种子仍旧存在于第333旅(原第333师998旅,后改编为第298旅)之中。历任团长为何应钦、刘峙、郭俊、邓振铨、黄杰、侯克圣、孙元良、赵公武、廖慷、司徒洛、刘玉章、雷克文、李运成、郭永、张燦光、贾乃隆(截止到1960年)。

   教导第2团:1925年8月编为第1师第2团后参加北伐。1928年7月改编为第9师第25旅第51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以及抗日战争。1939年11月改编为第9师第27团。在1946年的整军计划中,第27团仍旧保留建制,并参加内战。至1950年1月在四川筠连起义。同年5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7师第499团第1营。9月撤消建制,士兵补充第50军。历任团长为王柏龄、沈应时、金佛庄、倪弼、胡宗南、李玉堂、刘戡、夏德贵、谢辅三、陈竞、孙鉴堂、黄振刚、蒋治英、梅学孚、邱健、王惜时、潘庆梁。

   教导第3团:1925年8月编为第1师第3团后参加北伐。1926年5月改称第14师第41团。1928年7月改编为第2师第4旅第8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和围剿红军的战斗。1932年8月,第8团在悟仙山战斗中遭到红军重创,于战后被撤消番号,残余官兵补入第7团。历任团长为钱大钧、王禄丰、蔡熙盛、楼景越、赵强华、陈应龙、胡世贤、杨少初。

   教导第4团:1925年8月编为第2师第4团后参加北伐。1928年3月改称第2师第2团。7月改编为第1师第1旅第2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以及抗日战争。1939年3月第1师裁撤旅部时仍保持第2团番号。在1946年的整军计划中,第2团在1946年4月整编为第1旅第1团。同年9月在浮山被解放军歼灭。历任团长为刘尧宸、李赓护(代)、惠东升(代)、陈继承、梁自厚、章烈(代)、陈琪、唐云山、廖昂、罗克传、杨定南、杨杰、邓宏仪、吴俊、王亚武。

   教导第5团:1925年8月编为第2师第5团后参加北伐。1928年3月改称第2师第1团。7月改编为第1师第1旅第1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以及抗日战争。1939年3月第1师裁撤旅部时仍保持第1团番号。在1946年的整军计划中,第1团在1946年4月整编为第1师独立团。整编第1旅覆没后,独立团仍恢复第1团番号,长年在陕西作战,后退入四川。1949年12月27日因突围无望被迫向解放军投诚,部队遣散。历任团长为蒋鼎文、严尔艾、文志文、张纲、李延年、许非由、袁朴、李正先、熊志一、王应尊、吴俊、曹日灵、周环、罗志德、敬继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词条  教导团  教导团词条  今世  今世词条  前生  前生词条  知道  知道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