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龙十二术,是古代官场上总结的升官发迹的十二种招数,又称“官场房中秘”,是指:造劫乘势、水漫金山、浪涌堆岸、一笑倾城、危崖弯弓、霸王别姬、饮糙亦醉、隔山拜佛、泪洒临清、打渔杀家、石中挤油、雕弓天狼等十二种名目。这每一种名目代表着一种方法,传说掌握好这些方法,就能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本文我们来说说,《雍正王朝》里的四爷胤禛(雍正帝)府中的军师邬思道,是怎么运用这些方法助胤禛登上皇位的。
传说邬思道是一个绍兴师爷,他擅长“阴谋为体”,最大特点是尽知天下事、深谙帝王心,被皇四子胤禛聘为幕僚或称谋士。在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乱局中,他是胤禛成功取得皇位的得力军师和最大功臣。在”登龙术“的应用上,他得心应手,在助胤禛登基的过程中,最精彩的是他用了下面这三种招数。
饮糙亦醉:形者,明也,泰否逆,天地北,亨。(解释为:形势,需要明白,泰卦与否卦也会逆转,天地也会背离,明白这个道理是吉利的)。直接的意思就是说,要认清形势,顺势而为,大势所趋下,即使喝糙米水也能醉倒人。
康熙帝一废太子后,储位空虚,出现了朝局不稳的迹象,因此康熙下令让朝野大臣推举新的太子人选。其他的皇子仿佛看到了希望,开始蠢蠢欲动,拉拢大臣推举自己一派的人。皇四子胤禛这时举棋不定,不知道该推荐谁。邬思道把当时的形势看得很明白,为他做了详细分析:皇上废太子后,见朝局不稳,皇子们为争夺储位不择手段、骨肉相残,因而深感不安,有意想复立废太子胤礽。康熙帝多次召见废太子胤礽,每“召见一次,胸中疏快一次”。并将召见胤礽事谕告臣下,谓:“自此以后,不复再提往事。”(《清圣祖实录》)。他很想复立太子胤礽,但是又觉得没法自圆其说,于是才安排了这场“民主选举”,说:“众议谁属,朕即从之“。邬思道看透了康熙的心思,要胤禛推举废太子胤礽,并替他写了一份保举废太子的奏折,让他誊写后单独呈给皇上。这次”民主选举“的结果是,满朝大臣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推举皇八子胤禩,这让康熙非常失望和恐惧,痛斥他们拉党结派、“殊属可恨”!皇八子胤禩也因此被康熙皇帝极度排斥和封杀,甚至断绝父子关系。而胤禛推举废太子胤礽,大得父皇圣心,康熙为此传谕表彰:“当初拘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如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朕心甚慰,甚慰朕心"!胤禛推举废太子这一招,是看清了形势,顺应了圣心,所以虽票数少亦大获全胜。而大臣们虽票数多,但不得圣心,所以适得其反。这一年胤禛31岁,从此正式走进了父皇的视野。
第二术,一笑倾城。不争大将军之位,彰显无私公道的仁君气概。
一笑倾城:存我,三人以公,尊生。(解释为:我,在多人之中,保持正直无私和公道,那么就会受到上司和同事的尊敬。)
康熙五十七年,适逢西北战事,皇上想找一个大将军出征。四爷胤禛想上书举荐自己或者十三爷胤祥,而邬思道却分析了朝廷格局和皇上的心思,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要他保举皇十四子胤禵出任大将军。邬思道是这样分析的:十四阿哥胤禵才是圣心默定的将军,他理掌兵部多年,无论何人难以替代。况八爷在百官中威权太重,加上一个管兵部,懂兵法、带过兵的十四阿哥守在北京,将来无论新君是谁都难以驾驭。所以,一定会命十四阿哥西出阳关,远远打发到外边,一来分了八爷的权,二来也保全了十四阿哥不至于陷得太深。所以,皇上若问你谁可将兵,你就毫不含糊地回奏“惟十四阿哥能当此大任!”这样,皇上会认为你不存私心,不争权,一切以朝廷大局为重,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大将气度。 四爷胤禛依计行事,上书力保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又一次合了皇上的心意,让皇上赞许不已。
第三术,隔山拜佛。皇孙弘历大获圣心,出奇制胜。
隔山拜佛:中者,常也,因势而大,借形而壮,何以以应?两极相杀,逆,时中也,非也。亨。(解释为:中间位置的人,凭借势而发展壮大,怎么应对?用两极的势来杀他,当形势逆转的时候,这时我处于中的位置,而不是相反处于极的位置,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是吉利的。)具体到官场上的用法就是:比如你结交领导,不要只结交顶头上司,而是要隔开顶头上司结交更高一层的领导,顶头上司处于中的位置,只有他离开,你才有上升的空间。
康熙帝晚年废黜太子后,为了选择新的接班人,费尽了心思。皇子们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难有概全。有一次,康熙向顾问方苞咨询立储之事,方苞说:“观圣孙!佳子佳孙,可保大清三代昌盛”。而这也正是邬思道所想到的。为了加强四爷胤禛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邬思道让胤禛请皇上亲临雍王府,并安排胤禛的儿子弘历与皇上见面,那是康熙帝第一次见到十二岁的弘历。“祖父康熙帝见而惊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并随祖父巡幸热河避暑山庄。”(《清史稿·卷十》)就这样胤禛凭借一个过河小卒,隔山拜佛,出奇制胜,牢牢地巩固了自己在皇上心中的地位。不久,康熙帝驾崩,胤禛奉遗诏继位登基,是为雍正皇帝!
以上事例不完全出自史料,有后人演绎的成分。历史上邬思道其人应是雍正朝大臣田文镜的幕僚,与胤禛没有什么交集。但是这样的历史故事,仍有值得今人借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