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包拯额头上的月牙是怎么来的?包青天头上为什么有月牙?

 

对于包拯的形象,我们大多来自影视剧中那个刚正不阿的包青天,关于包拯的长相大家也一直停留在黑脸、额头的月牙形“疤痕”。那么包拯额头上的月牙是怎么来的?

关于包青天额头上的月牙

就有多达十七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传说包大人小时候面黑人丑,家境又贫困。他在为人放牧时,被当地恶霸的坐骑踢伤面部,伤口痊愈后,就留下了这道浅色的月牙形疤痕。说明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第二种说法

大人小时候出门玩,额头被村里的一条恶狗咬伤,痊愈后就有这个月牙形的疤痕了。

第三种说法

大人小时候与邻居家的孩子玩,对方用镰刀把他的额头勾了一下,就落下了伤疤。所以,他的额头上也才有了这个月牙形的疤痕。

第四、第五种说法

大人小时候因为长得很丑,父母都不喜欢他,让他去放马,一不小心被马蹄踩成了这个样子,或者是放驴,被驴蹄踢成了这个样子,因为这个月牙很有点像蹄子的形状。

第六种说法

大人小时侯不小心掉到自家附近的一口井里,额头磕到井壁上,伤得很严重,出血了。

第七种说法

大人摔到地上,但也摔得很严重,额头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伤口,他就抓一把泥土箍在上面。由于没有及时治疗,伤口发炎化了脓包,等他好了以后,就成为月牙状了。

第八种说法

大人早在少年时代,他二嫂子为了不让他争夺财产,想害死他,让年纪很小的他去井里帮她捞首饰,包大人捞得很吃力,正好撞在石头上,就弄出来一个弯月形状。

第九种说法

这个说法综合了多种说法。传说包大人小时候,他二嫂怕他长大分家产,便哄他到井边玩耍,冷不防把他推近了井里。幸好这是一口枯井,包大人落到井底并未摔伤。忽然眼前一团光亮,他拾起来仔细观看,原来是面月牙形古镜。这时,光滑明亮的镜面上正映现出二哥二嫂屡次密谋害他的情景,现在两人正得意忘形地在房中饮酒庆贺呢!。包大人知道这是面奇异的宝镜,就将其珍贵地贴在额头上。说来奇怪,宝镜再也取不下来,竟长在他脑门上了。以后包大人当了开封知府,就凭这块宝境,夜断阴,日断阳,明察秋毫,查清了无数疑案,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包大人在临死时,怕后任贪赃卖法、残害良民,就从脑门上摘下宝镜,命人悄悄悬挂在开封府的正堂之上,这才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第十一种说法

这是包大人自己小时候画出来的。他先是在额头上画了一个太阳,在太阳当中又画了一个月亮,后来就成了这个样子,洗也洗不掉了。

第十二种说法

大人脸很黑,所以额头上得有个月牙,供夜晚照明,这样他才看得见。

第十三种说法

大人是天上的星宿(文曲星)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所以额头上有月牙。

第十四种说法

在安徽合肥包公祠中一幅包大人老年时的写真像里,其额头上并无月牙。“宋龙图学士”像证实了种种传说的虚构。之所以后来在人们的传诵中有了月牙,寓意包大人明察秋毫、清正廉洁、公直不阿。当然,从审美的角度看,这样也显得威严、神奇,符合包大人的身份。

第十五种说法

据宋史记载,包大人做开封府尹时,名震朝野。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把包大人的清正与阎罗王相提并论。经过民间步步渲染,包大人后来更得到了断“阴间案”的能力,月牙形图案便是这种能力的标志。

第十六种说法

据说包大人额前原本是个龙爪,后来为什么变成月牙了呢?因为包大人是文曲星托世,能审理阴阳两界的冤案。后来有一个唱戏的演包大人时扮相太像真包大人了,竟惹出好多冤鬼来告状,把这个唱戏的吓得要死,下次再演包大人时就不敢扮得那么像了,还把额前的龙爪改画成月牙,以示与真包大人的区别。此后,果然再也没有冤鬼来告状了。

第十七种说法

该月牙是向左弯曲还是向右弯曲,那还大有讲究。向左弯曲诠释包大人是人,而向右弯曲则诠释包大人是神。

历史上的大清官

包拯和海瑞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大清官,他们的故事通过书籍和民间的口口相传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至今还让人们感动感慨。其实,历史上的大清官远不止他们二位,现列举几例:

东汉杨震(59一124),字伯起,弘农华阴人。杨震对教育事业特别热心,从20岁以后,热心教育,自费设塾授徒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东汉大将军邓鹭闻之,特派人征召,自此,年过五十的杨震入邓鹭幕府,后来,杨震历任过襄城令、荆州刺史、东莱、涿郡太守、太仆、太常、司徒、太尉。二十多年任国家要职期间,杨震格尽职守,勤政廉洁,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因是他推荐的官员,为了报答杨震的恩情,特备黄金十斤,深夜将黄金送给杨震,还说:“现在深夜无人知道。”杨震却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义正辞严地拒绝了王密的馈赠。

南朝褚玠(528—580),字温理,阳翟(今河南禹州)人。陈文帝时,任太子庶子、中书侍郎。宣帝时,出任戍昭将军,领山阴令。褚玠在山阴任职一年余,清正廉洁,从不收受贿赂,因打击豪强被免职,免职后,没钱返回京城,就留在山阴县境内,种蔬菜以自给。皇太子陈叔宝听说褚玠没有返回京城的路费,亲自写信给他,并赐给粟米二百斛,褚玠才得以返京。

唐朝卢怀慎(?-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唐玄宗继位后,任命他为宰相。卢怀慎虽居高位,但为官清廉俭朴,不营产业,衣服、器物上没有用金玉做的豪华装饰,得到的俸禄赐物,毫不吝惜地给予朋友亲戚,随给随无,很快散尽。赴任东都去掌管选举,随身用具只有一个布袋。得病后,宋璟、卢从愿去看望,见铺的席子单薄而破旧、门上没挂帘子,适逢有风雨刮来,他举起席子遮挡。他死后,家里没有留下积蓄,殡葬困难。四门博士张星上言唐玄宗说:“卢怀慎忠诚清廉,始终以正直之道处世,对他不给予优厚的赏赐,就不能劝人从善。”于是下诏赐他家织物百段,米粟二百石。玄宗经过卢怀慎墓地时,墓碑尚未立,玄宗停马注视,潸然泪下,诏命官府为他立碑,玄宗亲自书写。

宋朝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历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官至宰相。大权在握的司马光,不但对国家财产从无贪念,甚至还把皇帝给他的赏赐——这种名正言顺的“私有财产”,作为单位的办公开支,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司马光曾多次把宋仁宗赏赐给自己的金银珠宝,拿出来作为谏院的办公费用,或接济亲友。司马光做官四十余年,待遇丰厚,却始终恶衣菲食,有钱就接济亲友,不留余财。后来,妻子张氏去世,司马光因手头拮据,只好把自己在洛阳仅有的几亩薄田卖掉,才让妻子入土为安。

明朝刘崧(1321—1381),字子高,号槎翁,泰和珠林(今江西泰和)人,文学家,为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官至吏部尚书。刘崧为官清廉,生活极为俭朴。他兄弟三人在泰和有一栋房子,五十亩田,升官后却从来没有增加。一条布被用了十年,直到被老鼠咬烂才换掉,但仍改成衣服给孩子们穿,为官期间,从来都不带家眷相随,仅一书童相伴,每晚都坚持读书。

明朝鲁穆(1381—1437),字希文,天台县人,明永乐四年(1406)进士。初任都察院御史,出巡江北、两淮等地,禀公执法,吏不容奸,正统元年升任右佥都御史,正统二年死于任上。

相传明英宗赐给鲁穆一只腊鸭,鲁穆向来节俭,舍不得吃,珍藏着,最后腊鸭风干了。鲁穆后来回到家乡,也带着这只腊鸭,从此每年元宵节把它供奉在祠堂。鲁穆做官三十年,家中却没有多少钱财,衣物被褥十分破旧,死后没钱安葬,一些朋友和同事凑钱给他买的棺材。

清朝汤斌(1627—1687),字孔伯,号荆岘,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朝政治家、理学家、书法家,历任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死后谥文正。汤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汤斌为官一生,清正廉洁,他死后,身上仅有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其友徐乾学“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包拯  包拯词条  月牙  月牙词条  包青天  包青天词条  额头  额头词条  头上  头上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