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
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伤寒杂病是什么?《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仲景,公元3世纪初,此书凝聚着张仲景毕生心血写就而成。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伤寒,在中医上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瘟疫也是包含其中的。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这本书很可能是写在竹简上,因为那时候纸张还没有大量使用,印刷术也没有发明出来的年代。介绍完书,下面介绍下为后人做出重大贡献的此书的作者: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而且在朝廷做官。所以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并且酷爱医学。他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古代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公元219年,张仲景与世长辞。公元285年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建安年间,张仲景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治病。在封建时代,做官的是不能随便进入民宅的,张仲景就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大开衙门不问政事,端坐于大堂之上为百姓治病,后人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作“坐堂先生”,也我为了纪念张仲景。
后来,张仲景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辞官回家了,返乡时正好是三九,天气最寒冷的时候。路上看到很多无家可归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百姓,很多人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看到此景心里非常难受。便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到除夕期间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其捞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食百姓。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便学着张仲景“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在过年时食用,称之为“饺子”。这就是饺子的由来。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简单的介绍的内容,现在大家知道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吗?对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也有些了解了吧是不是很佩服张仲景呢,出淤泥而不染啊,而且心系百姓。在看看现在的社会,都说医者父母心,然而在现在的社会已经很少见了,像张仲景这样的人也不多了,希望人间充满爱,多些像张仲景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看病难”之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