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医圣张仲景医品介绍 医圣张仲景如何求学

张仲景在医学上有很高建树,在大堂上坐诊被称为坐堂医生。因为接触了大量的病人和案例,他的医术更加精湛。张仲景同时搜集很多民间的偏方和许多医生的方剂疗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认识来研究,再在病人身上不断实践。

不仅如此,他为人还特别谦虚,为了拜访名师,不畏惧路途遥远,不在乎旅途劳累,到了地方第一时间就要去拜师取经。当时襄阳城有个绰号叫做“王神仙”的神医,他在医性和医道上都很有研究,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张仲景将他的药性和医学都学得透透彻彻,然后融入了自己的理论之中。

当时面临战乱,一些庸医横空出世趁火打劫,给病人看病也不诊脉,随便对视几眼就开始抓药,不管把人治成什么样,只知道赚钱,草菅人命。还有一些有技术的医生不给百姓看病,他们多是追逐权势荣耀。当时瘟疫流行,死在伤寒上更是不计其数,不光是平常百姓,达官贵人家也是一样。张仲景自己的家族原本有200多人,十年之后死的就剩70多人了,十之八九都在伤寒上。这些都让张仲景十分气愤,痛定决心要找出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拯救天下黎民苍生,能够控制瘟疫的发展态势。

于是他辞官来到了岭南,开始避世研究医学,然后编纂医书,他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更多的人懂得医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情况。为了百姓也能看懂,他特地用的都是一些朴素的语言,包括药材都用图画在旁边注释,最后终于写成了十六卷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写完这本书之后没多久,便与世长辞,遗体由人运回故乡。

张仲景治好友的故事介绍

张仲景有个朋友叫做宁远,有一次张仲景见到他之后,发现他的面色暗沉,给他细细诊治之后,告诉他只有六个月的活头了。但是六个月之后,宁远没有死,他遇到了一个医术高明的老道,张仲景自愧不如,于是千里迢迢去求学。

张仲景从小就有学医的天赋,他的叔父叫张伯祖,是一个名医。张仲景没事就去跟叔父云游给人看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经过叔父的指导,他医术提升的很快。

张仲景有个好友叫做宁远,有一天,宁远去找张仲景玩。无意中,张仲景发现宁远的气色不太正常,于是给他把把脉,惊觉脉象有异。再三确定之后,他对宁远说:“你患了一种叫做消渴的病症,现在属于初发阶段,你会感觉不到。不用多久,三个月之后,你会心慌失眠,头痛难忍,尿频尿急。到了六个月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直想喝水,但是还是口渴难忍,小便费力。一年之后头背开始生疮流脓。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就无可救药了。”于是开了一个方子给他,让他按照这个方子吃药。

但是宁远不相信,他感觉不到身体有任何问题,于是把方子撕掉了。但是六个月之后,身体变化的症状和张仲景预料的一样,他赶忙去找张仲景张仲景摇摇头:“时间太晚了,已经没有医治的办法了。”宁远倒也看得开,心想早晚一死,不如游山玩水。等到一年之后,张仲景又见到了宁远,大为惊奇,问他是不是遇到了名医。

宁远说,他到了茅山给一个道士当了书童,那个道士治好了他,张仲景听完之后二话不说背着行李就上茅山拜师了。

人工呼吸是张仲景发明的吗

张仲景医学手段高明,不仅仅体现在是六论辩经,还有一些救助手段的发明,其中就包括现在广为熟知的人工呼吸。它并不是从国外流传过来的,而是中国古老的医学手段,只不过由于封建社会礼数制约,导致这项技术失传。

有一天,张仲景出门给别人看病,正巧路过一家诊所,门口围着一群人,门口的地下还躺着一个人,旁边是亲属在哭哭啼啼,大夫袖手在旁边,也毫无办法,因为害怕被病人家属迁怒,躲在门板边发抖。

张仲景上前了解情况,原来是“死者”和家里人闹矛盾,一时气愤之下想不开,一尺麻绳上吊了,板凳倾倒的时候惊到了家里人,然后赶紧把人弄了下来,一看脸面发紫,已经没有了呼吸,不见动弹,于是抬着去医馆找大夫。但是大夫一看,这都没气了,束手无策。悲痛欲绝的“死者”家属迁怒于医生无能,把医馆围的是水泄不通,要大夫陪个说法。

张仲景看了看“死者”的情况,然后探了一下脉象,知道距离上吊时间不长,应该还有救的可能。于是大声吩咐大家帮忙,把病人抬到木板上,然后盖上棉被保持温暖。一个人抬起手臂,一个人按摩胸部,张仲景则自己用手撑着“死者”的胸腹部,有节奏的按压。

随着手臂的起落,一按一压之下,“死者”居然一颤抖活了过来!张仲景吩咐不要停止动作,继续这样好几十次之后,病人终于醒了过来,周围的家属抱着死者大哭不止,然后不停的对张仲景磕头谢恩,这就是最初的人工辅助呼吸法。

张仲景如何求学

张仲景是医圣,也是我国中医药史上的顶尖人物。他不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高尚的医德医品,还在医学传承上有着极大作用。

张仲景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叫张宗汉,在朝廷做官。当时做官是世袭的,所以张仲景注定就是公务员,但是他志不在此。张仲景因为家庭的关系,从小就阅读了很多典籍,他最喜欢的就是关于扁鹊行医的故事,笃实好学,勤奋上进,他将所有能接触到了关于医学的书籍看了一个遍,每每读到兴奋之处,恨不得有个病人出现在他面前。兴趣才是一个人最好的导师,这奠定了他医学翘楚的基础。

张仲景出生的时期接近东汉末年,官场腐败,弊病丛生,他性格沉稳,嫉恶如仇。看不惯官场种种,但是命运却规定他必需走进官场。当时农民起义,战争连绵,人死的多了,尸体处理不好就会有传染病,百姓还要承受着瘟疫的痛苦。张仲景看到这些之后,心里觉得自己不能这样坐视不理,在他十岁的时候就拜了名医张伯祖为师,潜心研习医学。

张伯祖是一个医学世家,他医术高明,治好的病人高达百分之九十,张仲景跟着这位名师,接触了很多病例,无论是上山采药还是行医坐诊,从不叫苦,还偷偷地做笔记。这些行为张伯祖看在眼里,他很喜欢这个认真的孩子,人真是行医者必备的品格,于是毫不保留的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到了后来张仲景的医学已经超过了师傅,他的名声也传遍了乡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张仲景  张仲景词条  医圣  医圣词条  求学  求学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介绍  介绍词条  
综合

 ​古代官府雷人的十大幽默判词

汉语博大精深趣味无穷,即便是多为刻板枯燥之语的古代官府断案判词中,亦有语锋机巧令人忍俊不禁者,今择十分雷人的十则幽默判词,与大家分享。一、北宋崇阳县县令张咏发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