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帝王后宫的女眷,这里指的是供天子享用使唤的女人。那时候平民都可以一夫多妻,帝王管理国家,日理万机,自然需要更多的内助了,再者也是荣耀与威武的一种体现。逐渐地,就演变成了一种礼规、一种定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礼记.昏义》这样讲:“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
不难看出来,自古我们就是以“家”的模式,搭建“国”的治理结构。天子主外,天后主内,皇帝管政事,后妃理内务,以期达到家和国兴。乍看,似乎与男女性关系没多大牵扯,出发点重在治理好天下、造福于万民,其实……你懂的!这是中国最早最基本的帝王后宫女官定编,注意,这时给帝王的祖母、生母,尚没有安排名份和位置。
《汉书.外戚传》这样讲:“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至武帝制婕妤、娙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
从秦、汉尤其是汉开始,帝王的祖母和母亲有了头衔,这是变化之一;之二是,女官开始增加,嫔妃的名号开始出新花样,比如汉武帝设婕妤,汉元帝创昭仪,打破了传统的九嫔规制,而多至十四等;其三,女官的级别待遇清晰明确地得以标明,比如“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其四,帝王的床帏性淫之状,开始载诸文字,《后汉书.皇后纪》敢这样写:“自武、元之后,世增淫费,至乃掖庭三千,增级十四。妖幸毁政符,外姻乱邦之迹……”
《后汉书.皇后纪》这样讲:“及光武中兴,斫雕为朴,六宫称号,唯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奉不过粟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刘秀是在吸取西汉沉痛教训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汉刘政权的,所以他很俭朴,很清楚后宫里女人多了并不是件好事,因而他只设了皇后和贵人两个高级职位,另外仅纳美人、宫人、采女三等若干女子来,够使唤即可。而且,待遇也大大降低了,连贵人也一年不过百斗米,至于三个级别的宫人,薪酬不固定,看表现,实行的是浮动奖赏制。
儿子刘庄也就是东汉明帝坚持了下来,册立皇后首先看人品。遗憾的是,到了第三代也就是孙子辈的刘炟,就再熬不住了,史书记录得很准确:“渐用色授,恩隆好合,遂忘淄蠹。”妃子们长得美会讨人喜欢,成了东汉孝章皇帝册立授封的标准,对那可心的人儿,则格外恩宠,早将那红颜祸国的遗训抛到脑后去了。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这样讲:“魏因汉法,母后之号,皆如旧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损。”曹操虽然没有真正称帝,但早就享受的是帝王的后宫待遇,他的皇后叫王后,下面搞了五等级: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儿子曹丕则有资格堂而皇之地按帝王的规格配置女人,在他老爸定额的基础上,他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个级别。魏明帝也就是曹丕的儿子,心想:兴你加就不兴我加,这事情上搞点创意谁不会?于是继位后又增设淑妃、昭华、修仪。
《隋书.列传第一》这样讲:“开皇二年,著内官之式,略依周礼,省减其数。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工丝枲(音洗),视正七品。又采汉、晋旧仪,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
帝王后宫大规模的正式改制,隋王朝应当是居功至伟,人员、机构、名称、职能,一一清楚到位,俨然一个庞大的影子内阁。六尚就是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和尚工。皇帝的吃喝拉撒、迎来送往,统统有人领导指挥,有人具体落实。
千万可别因此以为杨坚是个好色的昏君,其实,他的这种改革,还真不是出于“色”,确确实实是为了规范后宫管理。话说回来杨坚初期也没法好色,他有个厉害的老婆,这位名门之后的独孤氏,“外预朝政,内擅宫闱,怀嫉妒之心,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防其上逼。自嫔以下,置六十员。……,至文献崩后,始置贵人三员,增嫔至九员,世妇二十七员,御女八十一员。”文献皇后也就是独孤氏宁愿老公的三妃之位空缺,也决不让杨坚册立,有效防范了贵妃受宠对其后位的威胁,她死了之后,杨坚才增设了三贵人,凑够了九个嫔妃。
到了隋炀帝杨广,那就大不一样了,与他爹哋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的男人。“后妃嫔御,无厘妇职,唯端容丽饰,陪从宴游而已。帝又参详典故,自制嘉名,著之于令。贵妃、淑妃、德妃,是为三夫人,品正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是为九嫔,品正第二。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是为世妇。宝林二十四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是为御女。总一百二十,以叙于宴寝。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已下。”
杨广在这方面可谓颇具智慧,但做得又假模假式,告天下人他这是因循旧制古礼。为遮人眼目,杨广对他父皇的六尚进行了改进完善,比照行政的尚书省,他在后宫建立起六局二十四司,即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工局,下辖二十四司。如此一来,皇帝显然并非重色,全然是为了规范管理了?
《旧唐书.后妃》这样讲:“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其余六尚诸司,分典乘服御。”
李唐王朝本来就是从姨夫手里拿过来的江山,所以后宫制度基本沿袭,受用现成的就是了。只是玄宗李隆基稍有创新,说帝王身边有四颗女星是帝喾传下来的,那皇后加四妃不是多了一颗吗,于是他在皇后之下,只设三妃,名号也变成了惠妃、丽妃、华妃。当然玄宗自己执行得也不彻底,后来有了杨玉环,他就只粘着这位杨贵妃,连皇后之位也久久地空着了。
《宋史.志第一百六十.职官》这样讲:“内命妇之五品,曰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曰大仪、贵仪、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曰婕妤,曰美人,曰才人、贵人。”
宋朝的宫廷女官统归尚书内省,尚书内省效法隋唐,设六尚、二十四司、二十四典、二十四掌。但有一点很有意思,除了皇后,它第一次将后宫妃嫔女官纳入到组织人事部门——吏部任免管理,成了国家的正式干部,在编人员。
《明史.列传第一.后妃》这样讲:“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每局领四司,其属二十有四。”明王朝在后宫管理这方面没多少新意,似乎也有些疏于管理,以至于曾出现过几个宫女联手,差点把皇帝勒死的险情。但朱家大爷们玩邪门歪道、滋阴壮阳、作践女人,则又远胜前朝。
《清史稿.列传第一》这样讲:“世祖定鼎,循前代旧典。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
严格意义上讲,满清像元朝一样,是外来政权对中原汉民族的强权专制,所以最初在后宫的设置上,既想效法周礼汉制,又担心丢掉本民族尊严,所以有些四不像。到来康熙,才有了完备健全的后宫编制。“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局东西十二宫。东六宫:曰景仁、曰承乾、曰钟粹、曰延禧、曰永和、曰景阳;西六宫:曰永寿、曰翊坤、曰储秀、曰启祥、曰长春、曰咸福。”一看这些纳福吉祥的宫名,就知道这是那些旧朝遗老的酸文人,将满汉文化杂交攒出来哄皇帝佬儿高兴的。
帝王后宫的人员机构配置与经管,既是绵延千年的封建帝制的政治现象,又不失为一种中国特有的皇家男女关系文化景观,它曾经是男权社会男人向往和追求的人生最快乐幸福的理想境界——虽然做此种梦的人数不多,许多武夫藩将、个别布衣平民,举义旗动刀枪,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常常是其中不小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