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是位于欧洲东南、欧亚非三块大陆交界处的十字路口,是个四通八达的地区,所以这块地区的民族、宗教、文化等都是多元化的,很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干预和影响,还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矛盾。而这样一种矛盾纠纷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不同政权的并立。看看今天的欧洲地图就会发现,在半岛上,居然会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十余个国家。
不过,今天看来近似于"满天星斗"的巴尔干政治地图,在历史上也曾有过短暂的统一国家出现,那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建立的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人"的普遍认同,在百年前曾暂时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门的内哥罗、马其顿和黑山等暂时凝聚成一个国家。这些区域在效忠于一个共同集权政府的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与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可是,这样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先是德意法西斯长驱直入,用不到两周时间就击溃南斯拉夫国防军,占领全境,南斯拉夫由于外部力量的干预而再度四分五裂。
后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两个地区挑头闹独立,又让本就经济不振的南斯拉夫中央政府雪上加霜。
最终,在内忧外患折磨下,共同的"南斯拉夫认同"土崩瓦解,曾经是南斯拉夫大家庭中重要成员的克罗地亚人争取到了独立的地位,与塞尔维亚等民族平起平坐的资格。
南斯拉夫分裂后,曾作为前南斯拉夫联邦重要组成部分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之间,仇恨却异常之大。直到今天,在巴尔干半岛上,仍有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当地驻扎,他们横在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武装人员冲突之间,试图让双方握手言和,但这在短时间内似乎是无法实现的。
同属于斯拉夫人的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人,对对方都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而不少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共同组成的家庭夹在中间,更是难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个"同根同源"兄弟民族如此大的敌意呢?
答案,恐怕还得从历史中寻找。
诚然,若追根溯源,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都是斯拉夫人支系,不过,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政治历程之间,其实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双方的命运。
首先,在宗教信仰方面,克罗地亚人因在历史上受中欧法兰克王国的影响较大,多信奉天主教,而塞尔维亚人则因长期作为拜占庭帝国的臣属,其居民多信奉希腊正教,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东正教。两种宗教在教义与仪式上的区别,让二者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呈现出貌合神离的趋势。
除了信仰领域,在语言上两者虽无太大差异,但双方所使用的文字却极不相同。塞尔维亚人所使用的是西里尔文,即希腊字母,克罗地亚人却使用拉丁文。这又是塞族人和克罗地亚人的一大区别。
文化传统上的区别,本就在无形之中拉开了两个民族的心灵距离,而政治上的历程,也几乎重塑着两个民族的认同。
15世纪,拜占庭帝国覆亡后,奥斯曼土耳其人长驱直入,在科索沃之战大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族人的联军,今天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在奥斯曼土耳其苏丹苏莱曼大帝指挥下被攻陷,从此便成为了奥斯曼帝国深入欧陆的前哨阵地。
塞族聚居区域大部被奥斯曼土耳其所征服。一部分塞族人因战争冲击,向北迁移,进入到克罗地亚人聚居的区域,并在经济资源的分配上与克罗地亚土著居民产生了不小的纠纷。
克罗地亚人看到苏丹的大军杀奔而来,自知大祸临头,于是,为了避免自己变成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的臣属,他们便向邻近的马扎尔人,也就是匈牙利人积极靠拢。
巧的是,当时的匈牙利人与奥地利的日耳曼人关系又很密切,或者说受到后者的控制。因此,克罗地亚在14、15世纪的时候,便已经同巴尔干的斯拉夫"兄弟民族"疏远,转而投入到中欧集团的怀抱之中。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有感于奥斯曼土耳其扩张之迅速,为减缓其推进速度,他们也同克罗地亚人积极接洽,利用其武装力量来为自己做屏障。奥地利、匈牙利与克罗地亚的关系更进一步。
到了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最后一次围攻维也纳惨败而归的时候,克罗地亚人,已经成为了维也纳的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无法轻易代替的支柱。在此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匈牙利人曾因不满奥地利的高压统治谋求独立,结果却被奥地利拉拢克罗地亚和俄国人将其镇压下去。哈布斯堡家族未能想到,正是自己这种做法,让他们在巴尔干地区从此又多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沙皇俄国。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克罗地亚人为维也纳皇室效忠也不是无条件的,他们受到匈牙利人独立运动的冲击,也开始思考本民族的政治权利能否进一步扩大。
可是,哈布斯堡皇室对此寸步不让,为了消除克罗地亚的离心化倾向,维也纳的宫廷还派贵族率军来监视克罗地亚人。哈布斯堡皇室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很快让一部分克罗地亚人开始产生厌恶,并重新思考自己与塞尔维亚等历史上的"兄弟民族"的关系。
克罗地亚人的这种新萌发的政治倾向,让哈布斯堡皇室感到恐惧,因为塞尔维亚在俄国人的协助下已经驱逐了奥斯曼土耳其的官僚与军队,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而在哈布斯堡皇室统治下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等地区,又分布着大量的塞族人。倘若沙皇俄国利用这种民族分布特点来怂恿自己境内塞族人谋求独立,那自己的政权还如何维持?于是,哈布斯堡皇室在取得德意志第二帝国支持后,先于1908年将塞族聚居的波黑地区收入囊中,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决定再发动一场战争,把塞尔维亚也变成自己的地盘。
哈布斯堡皇室这种轻率的行为,不但让塞尔维亚开始全面动员,积极抗争,还点燃了大半个欧洲的战火,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前期,塞尔维亚军队在沙皇俄国支持下把奥匈帝国军队打得丢盔弃甲,后来,由于德奥联合保加利亚包抄塞尔维亚,塞尔维亚皇室便把剩余军事力量撤到滨海地带作战,并取得了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集团的援助。
战火中的塞尔维亚,表面上看暂时失去了一部分国土,但却获得了西欧强国的支持。不仅如此,塞尔维亚高层还在1917年与克罗地亚等民族组成的南斯拉夫委员会联合起来,发布了《科孚岛宣言》,宣告了南斯拉夫统一国家的诞生。一战结束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建立起来,巴尔干半岛随之掀起了统一的浪潮。
德奥战败后,英法等一战战胜国倒也真"够意思",在巴黎附近召开的一系列协约国集团分赃会议上,英法等先是逼迫奥地利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交给塞尔维亚方面,后又把克罗地亚从匈牙利分离出去,归给塞尔维亚皇室,最后,战败的保加利亚也被迫将西马其顿让给塞尔维亚政府。最先参战的塞尔维亚王国,国土面积迅速膨胀起来。
但是,一部分克罗地亚人此时却犯起了嘀咕,他们认为,自己过去和塞尔维亚人并肩作战的最终目的,是要争取到更多的自治权利,但现在,新建立的国家明显以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政府为主导,自己的很多诉求并未得到重视。新建立的议会陷入到喋喋不休的争吵当中,国家内部各民族的代表们始终未能取得妥协。
在会议上,克罗地亚的激进政党农民党要求更多的权力,这便惹恼了一部分塞尔维亚的极端主义分子。在1928年,他们密谋刺杀了克罗地亚农民党的党魁。
塞尔维亚国王为弭平争端,首先下令集权于国王之手,然后又宣布在次年将国名改为南斯拉夫,借此来缓和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人之间的不和。
不料,克罗地亚人中的分裂主义者因为国王未认真追究凶手责任,并不买账,遂又在1934年于法国巴黎暗杀了正在访问的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夫妇,新建立的南斯拉夫国家内部暗流涌动。而继国王之后执政的摄政王保罗,根本无法驾驭复杂多变的政局。克罗地亚人的独立倾向,让南斯拉夫王国高层如履薄冰,却无能为力。
如果说此一时期南斯拉夫国家经济持续发展,那么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之间的争执也许会暂时搁置起来,不至于演化出新的危机。可是,先是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爆发,南斯拉夫王国财政几度接近崩溃边缘,后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人的钢铁洪流冲垮了南斯拉夫国防军防线,将南斯拉夫变成了自己的控制区域。无论是塞尔维亚人还是克罗地亚人,都变成了被奴役者。
1941年夏,随着侵略苏联战争的爆发,德国人主力东调,巴尔干地区的占领当局自知兵力不足,难以轻易征服对手,于是先把克罗地亚滨海地带交给盟友意大利,后又利用克罗地亚境内克族人对少数民族塞尔维亚的不满,把克罗地亚的极端分裂主义者武装起来,对外称"乌斯塔莎",这些极端分子伙同德军,劫掠村镇,屠戮塞族人。
而在塞尔维亚和波黑等地区,纳粹德国占领当局又利用占据多数的塞尔维亚人来钳制克罗地亚人和当地穆斯林,塞尔维亚的民族沙文主义者,则被称为"切特尼克"。
纳粹德国的推波助澜,让塞族人和克族人结下的仇恨越来越深,双方陷入无休止的残杀,到处都是关押塞族或克族反抗者的集中营。
后来,德意法西斯在东线溃败,无力压制南斯拉夫的抵抗运动,于是,在美苏英等盟军支持下,南斯拉夫共产党领袖铁托率领游击队先后击败了乌斯塔莎与切特尼克分子,解放了被他们用来迫害人犯的集中营。
铁托深知这段历史对于未来的国家重建不会有好处,所以为了给塞族和克族之间的对立情绪降温,又推平了集中营,并下令不得修建任何纪念建筑,一度四分五裂的南斯拉夫,又在铁托的协调下重新凝聚起来,在南共领导下,南斯拉夫联邦诞生了。
为了安抚两个受尽磨难的民族的不安情绪,铁托虽为克罗地亚农民家庭出身,但在对待塞族人上也是一碗水平端,给予对方足够的自治权利,甚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把中央集权调整为"国家集体元首制"与"议会代表团制",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等联邦成员国,都有自己的政治代表在贝尔格莱德的决策层里,相互制衡。
当然,对于克罗地亚的分离主义者,铁托毫不手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克族部分武装分子试图叛乱,结果被铁托派人民军进行毫不留情的镇压,在他的领导下,南斯拉夫在冷战格局中,成为了巴尔干半岛强大的统一国家。
但是,铁托再能干,再有威望,终究也抵不住自然规律,在他病逝仅仅十年后,东欧国家政权更迭,外部形势的变化、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和中央权力分配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让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之间,又对立起来。
1990年,南共在派系争斗中瓦解,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早已经不满足于自治现状,趁势退出联邦,宣布独立,并与当地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发生冲突。
塞尔维亚对克罗地亚等做法感到不满,也暗中怂恿克罗地亚境内塞族人闹事。在这场新的对峙中,西欧国家普遍偏向克罗地亚一方,甚至出动海空军干预塞尔维亚方面在科索沃地区和阿尔巴尼亚民族的冲突,巴尔干不再平静。
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两个民族,也在和睦共处四十多年后,又回到了二战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紧张状态。统一的南斯拉夫从此成为历史。
如今的巴尔干半岛上,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之间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对立,"乌斯塔莎"和"切特尼克"等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组织名称,也因双方的矛盾而复活。两个斯拉夫民族,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和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