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历史上竹林七贤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世人为何认可这七位名士?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有名的七位名士,他们经常一起结伴游玩于竹林之下,感情可称为是莫逆之交。可能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当时一众文人所羡慕的,可以放任不羁的游玩饮宴,不受各种束缚。不过对于竹林七贤带起的各种习俗也存在一些贬义的看法,但当时大多数人都是认可这七位名士的,那竹林七贤究竟有何厉害之处,能让他们受各方敬重呢?这次就来讲讲有关竹林七贤的故事,想了解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一、"竹林七贤"的和而不同

"竹林七贤"其实都不是山阳人,根据相关史载,只有谯国铚县人嵇康(224年一263年)多"居山阳"。阮籍(210年一263年)和阮咸(222年一278年)是陈留尉氏人,阮籍是阮咸的叔叔,两人是叔侄关系。刘伶(221年一300年)是沛国人,向秀(227年一272年)、山涛(205年一283年)是河内怀县人,王戎(234年一305年)来自有名的琅玡王氏。

他们七人都有贤名,主张玄学,但又有区别。向秀认为,名教可与自然合一;而山涛和王戎倾向于"杂以儒术";嵇康、阮籍、阮咸、刘伶四人则更多推崇老庄之学。

七人分别在魏晋时期致仕,但情况各异、政治态度上也有所不同。

嵇康、刘怜和阮籍三位仅任职于曹魏时期,对入晋为官则不感兴趣。

嵇康字叔夜,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官拜中散大夫,时称"嵇中散",其妻乃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

刘伶字伯伦,人称"醉侯",只任过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职务,后来再也没有入仕。

阮籍字嗣宗,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后任过从事中郎、散骑常侍等职。

向秀字子期,原本是"雅好读书、才高八斗"的隐士,因嵇康遇害后,被迫于不惑之年在晋朝入仕,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

阮咸字仲容,因晋武帝对他不看好,由散骑侍郎贬为始平太守,后无疾而终。

山涛,字巨源,早年孤贫,四十岁才任职郡主簿,后入晋历任大鸿胪、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司徒等要职,后封新沓伯。

王戎,字濬冲,袭父爵致仕,因军功迁任安丰县侯,后来历任的职务几乎与山涛相似,身居高位。

总体而言,"竹林七贤"均任过职,但都不拘礼法,倡导"清静无为"的玄学理念。

这些"和而不同",使得他们时常在年长的山涛组织之下,多以嵇康所在的山阳寓所为活动范围,聚游于山阳竹林之中,放任不羁地饮宴游乐,结下了令人感慨的"莫逆之交"。

故世谓之"竹林七贤"。

二、"竹林七贤"的同而不合

"竹林七贤"在"清静无为"的玄学理念主导下,其生活方式均以超然物外,追求自由,不趋炎附势著称,显示出不拘一格的同而不合:

最突出的表现是在饮酒上,"竹林七贤"都爱酒,但喜好的程度不同。

有"刘伶病酒"、"刘伶醉酒"之称的刘伶在酒上是最知名的,他是七人中最能喝、也是喝得最疯狂的一位,常"唯酒是务、焉知其余"。不过,虽说刘伶整天喝得醉醺醺的,但醉后就乖乖地睡觉去了,一点也不影响别人,以致留下"刘伶醉"的千古绝唱。

阮籍好酒也很有名。他为了步兵营中的三百斛好酒,竟主动申请去那里当步兵校尉;与人下棋时,听闻母亲过逝,却坚持与对奕者下完棋后,又饮酒饮到吐血,才大声号哭。

阮咸喝酒,则不用酒杯,用大盆,像猪拱食的样子,还一面饮酒、一面鼓琴,弄得不亦乐乎。为此,阮咸就留下"与豕同饮"的笑话。

山涛喝酒则很节制,从不超过八斗。王戎既可以狂饮,又能节制。唯有向秀,不善饮酒,更不滥酒。

他们七人相聚喝酒时,很随意,均是根据各自的酒量,自己愿意怎样喝就怎样喝,大家互不劝酒,也不赌酒,不比谁喝得多、谁喝得少。他们只在意纵情山水,获得快乐。

这样的宴饮方式,很得时人的赞许。

其次,"竹林七贤"还留下了一些有别于常人的惊世之举:如阮籍"醉酒避亲"和"青白眼"待人的轶闻,就甚为流传。

司马昭意欲与阮籍结为亲家,令人上门提亲,总是见到阮籍在喝酒,每次都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一连60天都是如此,让提亲的人无法开口,只好回秉。为此,司马昭只好作罢,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

阮籍的母亲过逝后,他对前来吊唁的人,若待以青眼,说明此人是知己;若待以白眼,则说明此人是礼俗之士,以致后来就有了阮籍"青白眼待人"的恶名。

阮咸则在别人炫华丽衣裳时,常晒自己的破旧衣裳为乐。

刘伶时常坐着鹿车,带着一壶酒,使人扛着锨跟着:说,"死了就把我埋了"。

嵇康与山涛关系很好,然,居高位的山涛给嵇康举荐入晋致仕职务时,嵇康便大骂山涛,还写下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在母亲过逝时,居丧期间,亦不拘礼制,照样观棋弈棋,饮酒吃肉。

这就是"竹林七贤"的同而不合,多体现他们率性而为的坦荡之处。

三、"竹林七贤"的才华与贤名

"竹林七贤"除了和而不同、同而不合外,还有着过人的才华,给后世留下不少贤名:

最突出的是嵇康,他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不仅工诗善文,注重养生,有《幽愤诗》、《赠秀才入军》、《养生论》等名作,还通晓音律,尤爱弹琴,是有名的音乐家,所著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并称"嵇氏四弄",与蔡邕的"五弄"合为"九弄","九弄"是否能弹奏一度成为隋炀帝的取仕条件。此外,嵇康主张"恬静无欲"的玄学思想,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善丹青,著有《狮子击象图》、《巢由洗耳图》等名画。

只可惜的是,这样一位集思想、文学艺术及音乐于大成的名士,因得罪权倾一时的司隶校尉钟会,在他的谗言之下,被司马昭杀害,时年四十岁,是"竹林七贤"生命最短暂的一位。

嵇康临终前,抚琴弹奏《广陵散》,此曲后来成为名曲。金庸就在名著《笑傲江湖》中引用过此曲,由此家喻户晓,流传甚广。

其次是音乐家阮咸,我们今天用的弹拨乐器"大阮",即源于他。这个狂浪不羁的阮咸,其实是当时的一个著名音乐家,懂得妙解音律,弹得一首好琵琶,还有《律议》传世。后世为表彰阮咸杰出的音乐才华,就将他弹的古琵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就是"大阮"的由来。

再次是刘伶、王戎、阮籍、向秀和山涛。

刘伶有诗歌《北芒客舍》和骈文《酒德颂》等名篇传世,还留下了"曝裈当屋"、"鸡肋尊拳"、"枕曲藉糟"、"五斗解酲"、"陶陶兀兀"、"以酒解酲"等成语,亦成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王戎则留下"不摘道旁李"和"见识过人"的千古佳话。

王戎七岁时与小伙伴们在路边玩耍,去路旁李树上结满了李子,小伙伴们忙着去摘李,唯有王戎没去,邻居很好奇,便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王戎回答说,那李子是苦的,若清脆可口,必定被摘完了。果然,事实证明了王戎所言。

王戎对族人很有先见之明,他见族兄王衍不待见琅玡郡使孙秀,便劝王衍多给予孙秀好的点评,孙秀后来掌权后杀朝官,对王衍、王戎两兄弟却给予了善待;王戎知悉族弟王敦"不仁",常称病不已他交好,二人也就渐渐疏远,后来王敦起兵造反,王戎就没有受牵连。

阮籍以创作五言诗著称,咏怀诗写得极好,有八二十首传世(即《咏怀八十二首》),还有散文9篇、赋6篇,代表作有《大人先生传》、《达庄论》、《清思赋》等,均收录在《阮籍集》里。

文学家向秀有《思旧赋》、《庄子隐解》、《庄子注》、《难嵇叔夜养生论》等名作传世。

山涛的主要成就在仕途上,留有推贤荐才和"治理有方"之名;还善书法,有《淳化阁帖》等;文学作品多已失佚,现有五卷辑本收录于《全晋文》。

四、集才华与怪异于一身的"竹林七贤",何以得到世人认可?

出生于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一边"腹有诗书气自华",一边古怪脱俗、率性而为,真正集才华与怪异于一身。那,"竹林七贤"何以得到世人认可呢?

究其原因,除了他们的真性情展示外,更主要是他们有了不起的文学艺术成就,能审时度势,以怪异行为为护身符,以此立足实际谋求顺应环境所需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于是,他们绽放才华之际,着力于古怪脱俗,借以躲避魏晋时期为政者疯狂血腥的杀戮。

那时,魏晋两朝对名士的滥杀源远流长,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自曹魏以来,首先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大肆酷杀士人,如孙融、荀彧、杨修等人的死,让当时的名士感觉性命危如累卵;后来曹丕即位后,又击杀丁仪、丁廙等,到司马氏建立西晋后,对士人的杀戮仍一以贯之,如桓范、王凌、夏侯玄、诸葛诞等被杀,尤其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稽康因耿直的言行得罪钟会,又不肯依附西晋,被司马昭错害后,一时掀起残酷的腥风血雨。

在这样阴风惨惨的环境下,后来的魏晋名士,只好委屈求全。

向秀的经历就是很好的说明,原本是高人隐士的向秀,在40岁时,遇见司马昭杀了嵇康又威逼他出山。无奈之下,向秀只好答应入仕,先后任过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务。

这在《晋书》中有专门的记述,书中写道,向秀在迫不得已之下,只好顺其意违心回复:像巢父和许由这样的人,并不了解尧帝求贤若渴的用心,所以隐居的生活并不值得羡慕。

由此可见,"竹林七贤"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彰显狂放不羁的怪异行为,盖因他们无法直抒胸臆,只好采取隐晦曲折的方式表达高洁的情怀。

换句话说,"竹林七贤"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借恣意妄为掩饰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不至于像嵇康那样落得惨死的下场。

【作者简介】李大奎,男,汉族,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七贤  七贤词条  竹林  竹林词条  名士  名士词条  世人  世人词条  认可  认可词条  
人物

 李斯是忠臣吗 李斯是好人还是坏人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李斯非常的感兴趣,感觉这个李斯好像是好人又好像是坏人,那么有人要问了,这个李斯到底是不是忠臣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揭...(展开)

人物

 项羽对后世主要有什么样的贡献?

一代霸王项羽虽然自刎乌江,但是他三十多年的人生却没有白活。秦国数十万军队都被他击溃,一个仅仅存在了十几年的政权也在他手中被消灭,可以说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那...(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