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唐朝最出名的两位女性,除了武则天还有一位就是长孙皇后了。而且还有很多人认为长孙皇后是武则天唯一无法超越的女人,武则天怎么说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究竟是在哪些方面比不过长孙皇后呢?长孙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等李世民继位后马上就册封为皇后,两人一起携手共度了22年的时光,而且长孙皇后还辅佐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同时也留下了“千古贤后”的美誉。那她和武则天最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来了解下吧。
一、柔而韧,唐太宗的政治高参
武则天,一生永远无法超越的两个人,一个是李世民,另一个就是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雄才伟略,十六岁便横刀立马、名扬天下。运筹帷幄,玄武政变,开创大唐盛世,造就华夏民族璀璨历史。他薄情、亦多情。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春游曲》
能写出如此美丽的诗句,该是怎样的女子呢?绝代风华?一笑倾城?我想,应该是一个自信、美丽、生动、娇美的女子,或妩媚,或灵黠,或兰心蕙质,或端秀从容……这个女子,便是载誉千古的唐太宗皇后——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600年-636年),小名观音婢。生于开皇二十年,卒于贞观十年,只有36岁。13岁嫁给李世民,是大业九年(613),当时李世民16岁。长孙一生为唐太宗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承乾,次子李泰(李世民第四子),三子李治(李世民第九子)。
长孙皇后的家族是北魏的皇室拓跋氏,后来因为当了宗室长,所以号长孙,最后成为姓氏。皇后的曾祖父长孙裕,曾经封爵平原公。父亲长孙晟,史书没有记载长孙晟袭封,可能长孙晟不是爵位继承人。长孙晟是隋朝右骁卫将军,在隋朝离间突厥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母亲是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她的舅舅在贞观时代也很有名,叫高士廉。
长孙晟官右骁卫将军,李世民父亲李渊在大业九年的时候,官职是卫尉少卿,到十二年的时候也是右骁卫将军。看来,长孙晟的官职应该高于李渊。不过,李渊另有爵位,七岁的时候已经袭爵唐国公。总之,两家应该是门当户对的。
长孙皇后绝非一般的女人。她气度宽宏,谦虚待人,还有过人的机智。她以非同一般的智慧,点点滴滴,像雨露一样济助李世民。她的贤淑和美德深受后人赞扬。
百家讲坛《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列有专讲评述长孙皇后,他说道:
贞观时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长孙皇后掌管内廷,那也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长孙皇后自始至终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唐太宗,是太宗的贤内助和方面军。在唐代的皇后中,长孙皇后绝不是最有权力的,但却是最受尊敬和爱戴的。后来的武则天,早期都笼罩在长孙皇后的光环下,一路跟着长孙皇后东施效颦。长孙皇后贤淑、优雅、智慧、大度,用现代最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知性女人。
贞观时期,后宫在长孙皇后管理之下,一直是风平浪静。不是这里改变了性质,不是这里缺少了资源,只是因为长孙皇后掌控有力。那是一种柔性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这是长孙氏的力量,也是长孙氏的智慧。
长孙氏勤奋读书,一年四季保持不变。读书使她增强智慧,积累知识,增广见闻。她生活简朴,需求不多。无欲则刚,这是人所共知的。她树立了一个俭朴的榜样,在那个时代特别重要。
长孙氏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的自我定位。长孙皇后的自我定位是什么呢?就是以唐太宗为准绳,以皇帝的大业为目标。她自己和自己管理的后宫,都是皇帝大业的一部分。这就是说,长孙氏始终是唐太宗的一个方面军。这就是很标准的母仪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孙皇后与其他大臣一样,也是李世民的部下。只要是部下,就有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问题。稳定后宫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不要对朝廷治理天下形成干扰。
后宫问题众多,稳定是绝对的大局。古来乱局,因中央与地方关系搞不好而造成重大问题的有,但是涉及皇权稳定的问题,多来自内宫。皇帝妻妾众多,不仅争风吃醋,更有争夺继承权的问题。长孙皇后十分自信,从容不迫地管理后宫,为保证李世民全力以赴地治理天下,起到了十分显著的辅助作用。
纳谏的唐太宗和理性的皇后,真是一对难得的男女主角,他们的价值观如此接近,难怪会为后世称道。长孙作为皇后,她思考的问题仅限于后宫吗?不,在很多问题上,她都是唐太宗的高参。
(636)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崩于立政殿。宫中女官把皇后编撰的《女则》一书呈给唐太宗,说:皇后生前把历代妇人参政得失的历史编成此书,自觉文字尚不精练,不敢呈献,不想皇后还没有来得及修完就……太宗打开书卷,不禁失声痛哭。史书记载:“上览之悲恸”,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内心悲伤,放声痛哭。
武则天以政治铁腕统治天下,长孙皇后以征服自己所爱的男人征服天下、征服后世。她的政治智慧与远见卓识透过她的夫君大放异彩,她的娴雅淑惠与端秀从容将唐太宗的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后宫的每一个如花女子。
或许,也有野心勃勃、觊觎皇后宝座的嫔妃,然而,长孙皇后以她的柔而韧的特质融入后宫的殿宇廊阁,令众多嫔妃感佩。
正是这样一个柔而韧的智慧女子,外表柔软,甚至柔弱,内心坚韧,就像藤蔓,润物细无声一般的,一点一滴的收服睥睨众生、霸气凛凛的唐太宗,紧紧的捆住他,让他无可遁形;且将自己的智慧,以一种柔性的方式,传达给夫君,助其开创盛世、成就一番伟业、一代清明政治。
近来贞观之治、唐太宗的电视剧很流行,忧然的《大唐风月》恰好赶上这股热潮,弥补了电视剧无法展现的中国文字之美,以及古典意蕴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刻画和生动描摹。
大唐王朝,是中国泱泱五千年历史最辉煌的鼎盛时期,海纳百川,气象万千;山河浩荡,锦绣文章,留给后世一卷挥戈横戟的帝国风云。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智慧超群、贤惠雍容的文德皇后长孙氏,于隋唐之际的金戈铁马、风云际会中,携手一生,至死不渝;铁血与柔情,江山与痴心,盛世明君与千古贤后,相濡以沫二十三载,携手挥就缱绻情深的帝后传奇。
忧然以数十万言,自由游弋于历史与情感的双线演绎之中,抒写风月,笑傲大唐。
忧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崇拜者与超级粉丝,从小熟读大唐历史,囊括多种正史与野史,顺带的,注意到长孙皇后这个名垂千古的女子,就决定不以电视剧满天飞的杨妃为女主角,着重塑造长孙皇后。两年的手稿准备中,她对小说的定位为言情,虽写历史,却走言情路线,因此,对长孙皇后的定位也就是言情剧女主角。
长孙皇后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子,是一个被历史神化的女神,端秀从容,慧黠毓敏,宽容大度,和杨妃一样,拥有很多的粉丝。
从十三岁嫁给小李开始写起,直到长孙谢世终止,漫长又短暂的一生,浩浩长卷,长孙的形象,不可能一开始、十三岁就智慧超群、高雅大度,不可能小小年纪就一派皇后的风范,而应该是一个成长、蜕变的过程,一个女孩到女人的过程,一个聪慧女子到贤惠皇后的过程……忧然笔下的长孙皇后,不是被历史神化的长孙氏,而是生活化的深情女子,不是女神,而是成长型的女性形象。
《大唐风月》中,长孙皇后的形象塑造、蜕变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成为秦王妃之前,柔弱不失坚强,美丽不失智慧,纯净玉致。
二、秦王妃,气度从容,智慧绝伦,坚定的支持、宽慰秦王,在夺储斗争中与丈夫相依相偎,生死相随。
三、长孙皇后,宽容大度,恩威并重,打理后宫井井有条,免除小李的后顾之忧;李世民的政治顾问,以其卓绝的见识协助他成就贞观盛世。
13岁嫁给李世民,直到死,始终是夫君的爱妻,甚至带走了一个男人余生的永久思念,作为女人、妻子,长孙皇后是幸福的。但是,李世民首先是一个男人,才是一个帝王、政治家,能够吸引他一辈子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呢?
我觉得必须具备三点:容貌,秉性,智慧。长孙的容貌不必再说,秉性,指的是女人的脾性、气度、气魄。李世民是秦王、帝王,能拥有的女人实在太多太多,如果长孙不具备女人该有的千娇百媚、慧黠灵动、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等诸多心性,甚至一个女人在大风大浪、生死面前所具备的、坚韧决绝的气度、凛然威重的气魄,长孙能吸引李世民长达二三十年的情爱吗?如果李世民仅仅喜欢长孙的娴雅高贵、贤惠温柔,那么,长孙的爱情也太可悲,李世民也不至于在她死后如此悲痛、甚至追忆了整个后半生。
男人喜欢女人,首要的是容貌,若要长久的爱一个女人,女人的秉性、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长孙的容貌让李世民宠爱,长孙的秉性让李世民敬重,长孙的智慧让李世民赞赏。如此说来,长孙已经是一个集聚女人全部优点的女人,可是,她在生活中、在夫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缺点与不足,谁知道呢?现代人只能猜测了!!!
因此,忧然笔下的长孙皇后,有点缺点,有点不像历史上的皇后形象,有点生活化,不正是有血有肉、知性常情的吗?不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长孙形象吗?古典言情,只不过是借一段历史,书写一缕相思。千年之前、人与人之间的相思,现代人对古代人的揣测与相思。
千古一帝,世无其二
忧然笔下的李世民,姿容绝世,重情重义,智谋超群,高傲沉敛,十六岁锋芒初露,便名扬四海……可以看出,忧然是精心刻画她的偶像的,同样的给他一个成长、蜕变的过程,从男人到将帅,从秦王到太子,从王府到天下,从重情爽朗到狠辣薄情,逐步成为一个政变夺权、杀兄夺储的狠角色,接下来,将是一个英明有为、开创大唐盛世的千古一帝……
《大唐风月》中的李世民,并不是一个只会谈恋爱的多情男子,而是一个怜惜女子的血肉男子,更是一个心机深沉、善耍计谋的秦王、一个雄才伟略的帝王,栩栩如生,形象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丝毫不逊于电视剧、历史小说中的唐太宗形象。
长孙皇后,是爱妻,是红颜知己,更是灵魂的依偎;江山与美人,他更想执手一生的,只不过是那样洁净的一女子。她,影响了他整整一生,如果没有长孙皇后,这个千古一帝,可能就不会是“世无其二”了。
历史,其实是风月无边的
《大唐风月》并不是只有风月之事,李世民长达一生的历史跨度中,涉及隋灭、征战、阴谋、政变、贞观之初等等历史进程,单单是战争,就写到了助解雁门围、扬州夺玉玺、潼关、瓦岗、太原、柏壁关、洛阳之战、突厥之战等等,寓言情于宏大的历史事件当中,既有宏大叙事,又有情感细说,言情与历史的笔力分配,做到了很好的安排,既不会单看战争的枯燥乏味,又不会只有言情的单薄肤浅,两者有机融合,恰到好处,让人留连忘返。
历史史籍的字词缝隙之中,隐藏着诸多风月之事,比如,唐太宗独上高台、眺望长眠爱妻长孙皇后的昭陵,比如,明成祖与徐皇后的伉俪情深,比如,清乾隆帝在爱妻孝贤皇后死后写下《述悲赋》,比如……历史,其实是风月无边的。忧然即把大唐开创前后的这段历史演绎得风月无边,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与细腻瑰丽的情感纠葛于一炉,精致之外显稳重,大气之中透秀婉。
正如简介中所说,从青梅竹马、到贤惠帝后,她短暂的一生,独享风月,享尽平凡夫妻的至情至爱,以及母仪天下的尊荣崇敬,大唐第一后——长孙皇后,影响贞观之治清明政治的重要人物,仅以其柔而韧的背影,浮现于幽幽青史,独绝千古。
如果你认为上面的文章太长,那么,就来看简短些的:
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甚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的敬仰,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唐太宗能成为千古一帝,开创李唐江山和“贞观之治”的成功,和长孙皇后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链接:唐朝后妃建制
皇太后,皇后,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嫒,修仪,修容,修嫒,充仪,充容,充嫒),二十七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八十一御女(宝林,御女,才女各二十七人),玄宗时增四妃:贤妃,惠妃,丽妃,华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