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秦国王绾是怎样的人 王绾是怎么当上丞相的

王绾这个人物,很多人可能并不是很熟悉,在最近热播的《大秦赋》中,王绾也是多次出现,而且可以说是李斯来到秦国之后遇到的一个“贵人”,帮了他不少忙。而历史上的王绾,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并不多,生卒年都没有记载,只知道他与李斯在秦朝建立之后,在一些制度上面存在很大的争议,而嬴政最终选择了李斯的建议,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其实王绾的建议却要更好一些,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秦朝建立后要解决的问题

很多人印象中秦朝建立之后,丞相应该是李斯,怎么会是王绾呢?低调的王绾实际是一个实力派,关于他的记载他的文献并不多。他当丞相的时候,李斯是廷尉,廷尉是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之人。

秦兵合六国,一统天下,这是几百年未有之大事,接下去就是考虑怎么管理这么大的地盘。

首先解决称号和服装、礼仪等文化认同方面。王绾与李斯、冯劫等人一起上书希望秦始皇能用“泰皇”的称号。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觉得自己比三王五帝更牛,他就对王绾等人说,他不称“泰皇”,他要称“皇帝”,而且他是第一个皇帝,称为始皇帝。

接着解决服装的问题。看剧的朋友会发现秦国的服装都是黑色的,为什么大家喜欢穿黑色呢?连秦始皇的衣服也是如此。这个是有讲究的。秦始皇认为秦为什么能得到天下,是因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克火,才得到天下。水德有什么特点呢?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後合五德之数。

一切都决于法。黑色符合这一种气质。所以秦以黑色为尊,数字以六为尊。

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当然还有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等方面的统一。这一些并没有太大的争议,因为统一也是为了方面统治。

2、接着解决怎么管理天下的模式

这是一个大问题,秦始皇只有管理秦国的经验,而秦国事实上是被商鞅换过血的秦国,而不是原来的秦国。商鞅重新铸造了秦国。

当时变法那几年是很痛苦的,商鞅用的方法也很铁血。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令。——《史记·商君列传》换句话说秦国用秦法管理秦民,这一点秦人是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认同和适应的。

统一六国之后,秦朝要管理的不止是秦地,还是其他六国之地,将秦法推广到六国,这些六国遗民适应吗?百分百不适应。不适应怎么办?也用商鞅这种铁血方式吗?

秦始皇的确采用这种方式,但是面积太大,人数太多,这方法并不好,六国百姓心中只有恨。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一开始也考虑到这个困难,所以用统一的管理方式,还是差异化的管理方式呢?秦朝展开过一次大讨论。主要分二派。一派是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派是以廷尉李斯为代表。

王绾提出的观点是: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这个类似一朝二制,离秦地近的用秦的管理方式,远的由王子负责管理,实际上就是郡县制与分封制混合。

李斯的观点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周朝是前车之鉴,李斯的观点就是单纯的郡县制,不能再重蹈周朝的覆辙。秦始皇将自己命名为始皇,他看到的是万世之大秦。如果分封之后的确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他觉得李斯说的有道理,不能将这个后患留给大秦。

3、王绾的办法才是最好的

李斯的说法是对的,但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王绾的才是最务实的。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秦朝的管理系统是很落后的,信息反馈很落后。一旦有什么事情发生,郡守肯定无法自己决定,需要上报朝廷,等朝廷反馈才可以动手。很多急事早就错过最佳的黄金处理时间。

虽然秦始皇修了很多从咸阳出发的驰道,提升反馈速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哪怕到了唐、明时期还是采用混合制度,比如唐朝的大都护府和上都护府制度,明朝的土司制度等等。

第二、六国对秦没有认同感,需要机动权。六国的百姓对秦朝没有认同感和好感,他们只是屈服于秦之武力。当六国举兵,百姓纷纷应之,这就是明证。没有认同感就代表着会生事,那就需要让郡守拥有极大的权力,便宜行事。事实上郡守没有这么大的权力,但是藩王有这样大的权力。

第三、没了护卫力量。当秦之外的六国起兵,甚至到子婴投降刘邦之时,只见六国起兵反抗,却从没有见到秦国被灭秦人起兵反抗。《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秦人这种反应让人瞠目结舌,都亡国了不想着报仇还担心刘邦不能在秦地称王。这是什么逻辑?可见秦在认同感和凝聚力方面的教化做的何等之差。如果有公子分封在各地,就算是秦二世胡作非为,当六国起兵,他们肯定会起勤王之兵,或割地自守,未必就会赢,但起码不会败的这么快。

比如吕后已经夺得刘氏江山,最后为什么无法根本替换呢?因为刘氏在外封王很多,他们就是刘氏的稳定力量。如果秦朝有乱,自然有秦始皇的子孙起兵护卫,而不是出现无人复国的现象。

有些人会反对,那七王之乱是怎么形成的呢?这的确是分封制的问题,但这是没有办法之事。因为老百姓形成共同的认知需要时间。分封然后再慢慢削藩是一条必由之路,这是大一统的起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国之策需要的是最符合实际的,而不是找到一条好的措施就可以解决问题,太过超前往往会出大问题。王莽改制失败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些人又会反问,为什么到东汉、曹魏时期就不需要这些呢?因为经过西汉之后,大家已经达到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实现融合,那就是认同一个天下,不再是将自己定位为六国之子民。郡县制的确是大趋势,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秦始皇一统天下时王绾的混合制才是最符合实际的。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继续用混合制才慢慢让老百姓形成对汉王朝的认知。当然汉景帝的削藩,汉武帝的推恩令这些都是必经过程。如果秦始皇的步子没有迈的这么快,采用王绾之策,相信秦不会这么快灭亡。全部郡县制之后,遇到一个昏庸的皇帝再加上完全不认同大秦的子民,这无疑是一场大灾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秦国  秦国词条  丞相  丞相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  怎么  怎么词条  
人物

 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人物介绍

说到我们中国古代的名相人物,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几个,但是并不全,毕竟在中国古代可是有十个名相人物,这几位都是非常有名,不管是哪个朝代,哪个时间,都是有很重要的代...(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