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可以在很多影视剧中看到有“守宫砂”这种的哦丙烯的存在,都是在一些未婚的女子胳膊上点上守宫砂,为的就是判断她们是否还有贞洁。但是关于守宫砂是否真实存在,以及是否真实有用,一直都是有很大的争议的,即便是在古代对此也并非全然信任。那么如果守宫砂真的有用,它的原理又是什么呢?究竟有什么凭证可以让人相信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守宫砂是什么
守宫砂,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判断女子是否“守贞”的方法。传说用朱砂喂养的“守宫”(即壁虎)经过捣治后点在妇女的肢体上,可始终不掉,但一有房事则自行脱落,故云。
关于守宫砂的记载,在秦汉文献中已经存在,多见于方术家神仙志怪之书,后亦载入医典,但具体说法不尽相同。隋唐时期,《唐本草》已对守宫砂的科学性提出质疑,但因种种原因,守宫砂在一般文人士子中的认知度反而有所上升。宋明以降,守宫砂更对后世民俗文化及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守宫砂,是把妻子作为丈夫私有财产的一种反映,也是古代男权社会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这种传说亦缺乏科学依据。
“守宫”一词最早出现于《尔雅》之中,但编者将其与蝾螈、蜥蜴、蝘蜓[yǎntíng]混作一类。“宫”是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因壁虎“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宫。”因此被视为安守宫室的瑞兽。
后来,“宫”专指帝王、皇后、妃子等居住的皇宫内苑,即为皇帝看守后宫之意。“守宫”一词与“守宫砂”也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2、守宫砂的原理是什么
守宫砂,重点就在于“守”字,这里的意思就是守住贞洁,“宫”就是宫殿的意思,与子宫的描述含义一样,通俗的说连起来解释“守宫”就是“守住子宫”,也就是为了男性守住自己的贞洁。“砂”字主要是指的原材料,当时有一种壁虎类的小动物,古人用朱砂进行喂食养殖,长大后这种壁虎就通体呈现红色,然后捣碎了用它混在朱砂里,抹在女性的身上。
如果女性还是处子之身,那守宫砂就会一直在,如果女性不是处子之身,守宫砂就会消失,成为当时检验女子是否处子的一种工具。古人对于守宫砂的作用笃信不疑,但是如果用现在的科学来看,其并不是一定准确,很可能还会因为其他的物质引发化学反应导致其失效。
而如果一名未婚女子没有了守宫砂,那在当时简直比杀了她还要痛苦。因为迎接她的可能是夫君家族的蔑视,以及来自社会道德的舆论压力。毕竟,从来不曾见过外人的大家闺秀,守宫砂不见了,只能说明这个女子在日常的生活里不检点,将要嫁过去的丈夫能够看得起才怪。
当然这都是封建礼教的余毒,当下的人们崇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而且,现在的女子除了婚姻生活外,很可能会因为小时候骑自行车或者其他运动导致处子身不在,这可怨不得女性。作为男性,要常怀包容之心,客观看待这个事情。
3、守宫砂只是一种心理作用
从药理学的角度来说,壁虎药性咸、寒,主治功效祛风、活络、散结、抗癌。而丹砂药性甘、凉,主治功效是安神、定惊、明目、解毒。综合来看,两种药物从功能主治上来说,都属于寒凉类,主治诸班内毒。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守宫砂是一种心理暗示疗法。它使被点上守宫砂的女性在潜意识里产生敬畏廉耻之心,不敢越过道德的底线。
据张华《博物志》说“守宫砂”的制法和用法是:传说,东方朔曾经告诉汉武帝守宫砂是检验女子贞否的验方。另外,还有两张不同方子的记述,主要的药物,都是用于守宫,但和入的药物,却各不相同,制法也大有出入。在中国古代甚至还有守宫涂脐,妇人“无子”的说法,这都见《淮南.万毕术》载:守宫饰女臂,有文章。取守宫新舍阴阳者各一,藏之瓮中,阴干百日,以饰女臂,则生文章,与男子合阴阳,辄灭去。
从药物学的角度来说,西药恐怕用不到守宫,它多用在中药里,主治小儿脐风、久年惊痫、小儿撮口、心虚惊痫、瘫痪走痛、历节风痛、破伤中风、疠风成癞、漯疬初起、小儿疳疾、蝎伤、反胃膈气、痈疮大痛等疾病。 由此可见,守宫砂与贞节毫无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