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古代的粮食,大家都知道每个朝代的粮食都是非常重要的,那可是确保国泰民安的资本。如果百姓吃不好,必然会引起叛乱。然而关于隋朝当时灭亡后所留下的粮食竟然够唐朝吃50年的传说,这是真的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简单来说,不是真的,这只是唐太宗的一个论据而已。
隋朝留下的粮食够吃50年的说法并非杜撰,而是有明文记载的,但这一记载并不是为了褒扬隋朝,相反,是在指出隋朝的错误。
《贞观政要·卷八·辩兴亡》载: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体现的是唐太宗君臣的执政思想,而这些思想很多是踩着隋朝的尸体提出来的,也就是历史课本上所说的“吸取隋亡的教训”。
就这一处,唐太宗就同时指责了隋文帝和隋炀帝,说隋朝粮食够吃50年并非夸赞隋文帝留下的粮食非常多,而是指责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隋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进而引申出自己的论点:“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虽然这只是唐太宗自己所作的一个估计,50年很可能是极度夸大了,但我们也可以掰扯一下唐朝到底有没有吃隋朝的粮食。
从技术操作来说,隋文帝攒了一辈子的粮食是不可能一直留到唐朝的,因为保质期没有那么长。
结合上下文,所谓的末年说的是隋文帝末年,我们就以隋文帝去世时的仁寿四年(604年)为准,这时候离隋朝灭亡都还有14年,可隋唐时期粮食的保质期只有3—9年。
《天圣令》所附唐令:诸仓窖贮积者,粟支九年;米及杂种支五年。下湿处,粟支五年;米及杂种支三年。
当然,如果隋朝能够一直流动性更新仓库中的粮食,自然可以保证粮食一直不腐,从而达到吃50年乃至更久。可问题在于,这么多的粮食本身就是隋文帝不恤百姓才积攒起来的,隋炀帝如果想要一边挥霍一边让粮食保持原样乃至更多,只能更加疯狂地搜刮百姓。
如此做的结果自然是大量百姓活不下去,继而揭竿而起,继续种地纳粮的人越来越少,隋朝能收到的粮食反而更少了。
《资治通鉴》载:今(大业十二年)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
当起义军逐渐壮大后,也打起了隋朝粮仓的主意,毕竟在饥民遍地的情况下,没有比发粮食更能集聚人心、扩张队伍的方法了。
据《资治通鉴》记载,基本上那些说的上名字的枭雄都干过这事。
薛举:囚郡县官,开仓赈施。
刘武周:于是开仓以赈饥民。
罗艺:乃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廪以赈贫乏。
李渊:至永丰仓劳军,开仓赈饥民。
李密: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
经过隋炀帝的折腾和各起义军的开仓放粮,隋文帝留下的粮食绝对不多,更别提等到唐朝统一又是数年以后了,在这期间就算有存粮也不至于支撑唐朝太久,唐朝能有后来的成就,靠的还是自身的努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